谢伟;刘晓芳;徐晨希;周鹏;曹红波
目的 研究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随机设立空白(A)组,另取SD大鼠复制MGH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B),电针组(C),去卵巢电针组(D).分组后,D组切除双侧卵巢.C组和D组电针治疗,选择甲组:天宗、肝俞、足三里,均双侧;乙组:屋翳、合谷(均双侧)、膻中,电针治疗.测量乳头高度、直径;取第2对乳房的乳腺组织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大鼠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孕激素受体(PR)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结果 (1)C、D与B组比较,乳头高度、直径减小(P<0.05),C组更明显;(2)形态学观察,C、D组均有改善,C组更趋于正常;(3)C、D与B组乳腺组织中ERα含量下调(P<0.05)、PR含量上调(P<0.05),C组更明显;(4)与B组比较,C、D组均可以使大鼠血清LH水平升高(P<0.05)、血清FSH水平降低(P<0.05).C组与D组比较,大鼠血清中LH水平升高、FSH水平降低(P<0.05).结论 电针治疗MGH的作用可能与卵巢密切相关;电针治疗MGH的效果可能是通过调节卵巢功能来调节血清LH、FSH水平完成的.
作者:郭新荣;马晓军;王仙凤;马小卫;张卫华;程经纬;张迦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以古代医家论述中《伤寒杂病论》方及其加减方治疗“心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关联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古代医家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心悸”的汤、证、药特点.方法 ①检索对象为“中华医典”软件,以“惊□悸”“怔□忡”“促”“代”等为关键词检索,在Excel 2010中按照“方剂”“加药”“减药”“证型”等进行信息整理,创建方剂谱.②根据以上方剂使用情况,排除未涉及兼证或加/减药的数据51条,利用SQL Server 2008 R2统计分析软件、EM算法对兼证、加药进行Microsoft聚类分析;以Apfiori算法挖掘经方与兼证、经方与加/减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结合原文和临床实际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 古代医家对“心悸”的治疗,以炙甘草汤运用多,其次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苓桂术甘汤;挖掘结果显示“心悸”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极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眩晕,需要加入理气化痰药;苓桂术甘汤证则多会有水肿、少气短气、咳喘的发生,有加入白姜、半夏、陈皮等温化痰饮药的可能.结论 为后世变方二陈汤应用于心脏疾患治疗提供了证据,而且为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应用苓桂术甘系列进行中医治疗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作者:吕茜倩;宋俊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当前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其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前提.文章结合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和自身的实践体会,从知识、科研、德育和传承等要素方面,拟就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相关要素作一探讨.
作者:毕岩;岳冬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胃肠功能损伤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是ICU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损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中医外治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别从针灸、穴位贴敷、灌肠、热熨疗法等方面的近况研究做一概述.中医外治法在临床治疗中确有疗效,操作简便、安全,具有良好的推广和研究价值.
作者:张艳秋;马柯;董振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二氢青蒿素对博莱毒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博莱霉素一次性气管内注射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造模组(BLM组)、地塞米松组(DXM组)、二氢青蒿素组(DHT组).正常对照组(NC组)大鼠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用药28d后,HE染色及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肺泡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含量.结果 与BLM组比较,DHT组大鼠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P<0.01),肺组织TGF-β1 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NF-κb含量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 二氢青蒿素可通过下调NF-κb及TGF-β1表达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进程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邓守恒;蔡晓军;喻雄杰;佐志刚;曹风军;李宗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以及M1/M2型巨噬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了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的体外培养模型.在BMDM以及Raw264.7细胞中加入白藜芦醇,应用RT-q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的标志分子.应用细胞外流量测试仪检测白藜芦醇M1、M2型巨噬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 白藜芦醇可以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白藜芦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arginase1的表达,同时也会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LPS具有促进M1型巨噬细胞糖酵解的功能,而白藜芦醇可以抑制LPS引起的巨噬细胞糖酵解增加.结论 白藜芦醇作为天然产物之一,可通过抑制NO生成进而调控M1/M2型巨噬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
作者:金美玲;赖奕宏;敖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对蓬子菜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确定其化学结构.方法 通过溶剂法、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PLC)色谱进行化合物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鉴定10个化合物为:鸢尾苷(1)、saikoisoflavonoside A(2)、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3,4-二氢(3R,4S)-2-醛基萘(3)、5,7-二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4)、山萘酚-3-O-新橙皮糖苷(5)、表儿茶酸(6)、芹菜素(7)、牡荆素鼠李糖苷(8)、5,4'-二羟基-3,6,7,8,3'-五甲氧基黄酮(9)、槲皮素-3-0-β-D葡萄糖苷(10).结论 共分离确定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化合物1~6,8 ~10首次从拉拉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孙志伟;李国玉;张志国;马英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医脉诊理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已经不利于中医诊断学本身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炼中医的科学性,并使用现代技术指导的基于中医原理的脉诊仪,以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进行基于真实脉象的指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脉诊兴趣,提高诊脉准确率和医学生脉诊实际操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学教学实效,培养更多中医现代化人才.
作者:崔骥;许家佗;张志枫;何建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对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及转运的影响,并探讨痛泻要方影响胃肠道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酚红排空法观察痛泻要方破壁饮片不同剂量对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以及小肠转运的影响.结果 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胃肠蠕动,减缓小鼠的小肠推进速度.与空白组相比,痛泻要方破壁饮片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胃酚红排空率(P<0.05),升高小鼠胃残留率(P<0.05),降低小鼠小肠酚红推进率(P<0.05),抑制小鼠小肠转运(P<0.05),实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可有效抑制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及小鼠小肠转运功能.
作者:郑依玲;胡莹;梅全喜;成金乐;高玉桥;张文霞;何国樟;郭瑞玲;邓钰歆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保阴固肾汤在治疗人流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应用及对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孕酮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人流术治疗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醋酸甲羟孕酮片、戊酸雌二醇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保阴固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中医症状积分、孕酮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内孕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阴固肾汤在治疗人流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调节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缩短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使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减轻中医症状,对体内孕酮水平进行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万淑琼;尹红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为临床治疗腰痹病提供可靠证据和思路.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方法整理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规律.结果 共纳入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文献81篇,其中热敏33篇,痛敏8篇,化学敏23篇,光敏2篇,1篇文献同时涉及力敏和热敏,2篇文献同时涉及形敏和痛敏,12篇文献同时涉及热敏和痛敏.涉及敏化腧穴57个,常见敏化穴位为委中、阳陵泉、环跳、大肠俞;其中,委中与阳陵泉常同时出现敏化;常见敏化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敏化的特定穴涉及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等;敏化部位多集中于在腰背及下肢部.结论 腰痹病穴位敏化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敏化穴位多出现在腰背及下肢部;经络分布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
作者:王旭;李涓;叶静;罗廖君;肖奇蔚;杨晗;沈陈;张亚;李雨谿;任玉兰;梁繁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免煎剂茵陈五苓散治疗化疗相关性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7例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急性肝损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免煎剂茵陈五苓散,对照组予异甘草酸镁注射剂,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QOL)、化疗通过率、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RR)与对照组相仿,生活质量(QOL)、化疗通过率、低钾血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 免煎剂茵陈五苓散治疗化疗所致肝功能损伤的疗效可靠,使用方便.
作者:李道俊;许新华;李识君;李聪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阐释雷公藤(LGT)“以药制药”炮制减毒的化学基础,初步评价金银花(JYH)、白芍(BS)、金钱草(JQC)、甘草(GC)、绿豆(LD)对其的炮制减毒作用.方法 寻找LGT“以药制药”炮制前后HPLC化学差异特征成分(特征峰),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灰色关联分析(GCA)方法阐释炮制减毒的化学基础并评价其减毒作用.结果 LGT经JYH、BS、JQC、GC、LD炮制前后产生的11个化学差异特征成分并经PCA降维,产生3个主成分,结合解释的方差获得化学总得分Z值;JYH、BS、JQC、GC、LD炮制品均较LGT生品化学总得分显著降低(均P<0.01),化学总得分降幅前三名依次为JYH、LD和JQC,分别降低170.2%、153.8%和128.0%,且LD和JQC炮制品与JYH炮制品比较,化学总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进一步通过GCA方法对11个差异特征成分与其化学总得分进行关联分析,由灰色关联系数大小判断特征成分对化学总得分的贡献程度,从而评价11个特征成分对LGT炮制减毒的重要程度,排在前3名的依次为3号、7号和6号特征峰,而雷公藤甲素(TP)和雷公藤红素(CEL)仅分排在第4和第10.结论 寻找到的11个差异化学成分为LGT“以药制药”炮制减毒的主要化学基础,经JYH、BS、JQC、GC、LD炮制LGT均可通过降低化学得分从而发挥减毒作用,其中以JYH、LD和JQC炮制为佳,其减毒作用可能与TP、CEL、1-9号特征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关,其中尤以3号特征成分的影响大.
作者:王君明;李金洋;张月月;蔡泓;李金花;陈荣幸;李军;崔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针对肾虚不孕女性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电针+ IVF),对照组(假针刺+IVF),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当天开始电针或者假针刺,隔日1次,每次25min,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停药.观察两组患者获卵数、优卵率、获胚数、优质胚胎率、颗粒细胞凋亡率以及p53mRNA、BadmRNA水平.结果 治疗组,优卵率、获胚数、优质胚胎率以及颗粒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p53mRNA、Bad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可有效抑制不孕患者颗粒细胞p53mRNA、BadmRNA的表达,提高患者获卵数、优质胚胎率,改善肾虚症状.
作者:相珊;连方;刘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柴金化瘀方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30名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65例).治疗组给予柴金化瘀方,对照组给予消炎利胆片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且治疗后患者单项症状、中医证候、彩超结果、生活质量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柴金化瘀方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确切,在临床症状、证候及影像学、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赵润元;谷诺诺;赵丹阳;杜朋丽;李博林;杜姚;郭子敬;杨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从细胞自噬的角度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的病因病机,阐明通过“温阳健脾化浊法”调节中医“阳虚湿盛”的微观辩证机制,为中医药调节自噬、平衡阴阳维持机体稳态的机制,及“温阳健脾化浊法”在NALFD的防治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胡朋言;纪云西;王伟;王仕衍;李蓓蕾;谢博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药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转化作用的研究,并结合讨论了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总结出中医药在对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治疗上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唐珊珊;徐友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人体能否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有赖于脏腑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对于脏腑气机升降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也有一定的意义.文章从气机升降角度对脏腑升降理论以及气机升降失常论述其在脏腑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常兴;张恬;隋雨言;张庆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前期临床经验,从病医、病机及治则角度探讨脊髓损伤和督脉的关系,从而阐明从督论治脊髓损伤的理论基础.总结中药及电针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脊髓运动功能和神经源性膀胱等症状的临床方法和病理机制,为临床从督论治脊髓损伤提供依据.
作者:齐英娜;吴鑫杰;王延雷;谭明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经筋病主要分为“筋急”和“筋痿”.临床上经筋病的治疗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效显著,其中推拿手法在治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论述推拿手法分别在治疗经筋病筋急和筋痿状态下的原理,为推拿手法治疗经筋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黄于婷;杨岚菲;方燕平;李忠丽;廖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