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倪兰春;施炜;顾志恺;周非;陈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破裂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 对1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1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者进行显微手术夹闭11例,电凝加包裹2例,动脉瘤切除加载瘤动脉缝合1例.结果 恢复良好1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1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1例.结论 通过显微手术,尽量减少对动脉瘤的骚扰是减少动脉瘤破裂的关键;临时控制阻断载瘤动脉、快速合理处理动脉瘤破口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后手术的关键.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siRNA下调Smad3基因后对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以Smad3基因为研究对象,筛选出该基因的有效siRNA干扰载体,并探讨下调表达Smad3基因对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s)家族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事先构建的3个带有荧光标记的干扰载体分别转染人肝星状细胞株(HSC)中,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率.并通过转染有效的Smad3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检测下调Smad3以后对糖基转移酶ppGalNAcTs家族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结果 成功筛选到Smad3基因的有效siRNA干扰载体,检测出转染了Smad3的siRNA表达载体的肝星状细胞中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都受到了抑制,而糖基转移酶ppGalNAcTs的mRNA表达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结论 成功筛选到一个Smad3基因的siRNA 干扰载体,继而可转染人肝星状细胞,并抑制其中Smad3蛋白的表达,为研究siRNA方法在肝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

    作者:胡从莉;王泽荣;孙斌;徐正荣;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类β3GnT8/β3GalT7对人4IgB7-H3蛋白的翻译后糖基化修饰作用

    目的 探讨人类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8/133半乳糖基转移酶7(β3GnT8/β3GalT7)与人4IgB7-H3蛋白的相互作用,以期阐明该糖基转移酶对人4IgB7-H3蛋白的翻译后糖基化修饰作用.方法 在线预测软件预测人4IgB7-H3蛋白氨基酸序列上潜在的糖基转移酶作用位点;免疫共沉淀探讨β3GnT8/β3GalT7与人4IgB7-H3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技术研究两种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空间定位.结果 人4IgB7-H3蛋白氨基酸序列上潜在的N一糖基化位点共有8个,O-β-GIcNAc的附着位置共有18个;β3GnT8/β3GalT7与人4IgB7-H3蛋白能相互结合而被共沉淀;两种蛋白质能在人肺癌A549细胞中共定位.结论 人类β3GnT8/β3GalT7可能对人4IgB7-H3蛋白有糖基化修饰作用.

    作者:唐春花;蒋俊华;王建浩;岳爱环;徐云霞;李婷;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体外电除颤对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电除颤对心肌的影响.方法 对30头太湖猪进行电除颤,对除颤前及除颤后1、4、12、24、72 h电解质(K~+、Na~+、Cl~-)和心肌损伤标志物(AST、LDH、CK、CK-MB、CTnI)的含量进行比较.间时观察72 h后处死的猪心肌的病理改变,从而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结果 (1)电解质(K~+、Na~+、Cl~-):除颤后各时间段与除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标志物(AST、LDH、CK、CK-MB、CTn):与除颤前相比,心肌各标志物在除颤后12~72 h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病理结果: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发现,除颤后心肌有心内膜水肿、心肌出血、局部心肌断裂及退行性病变等病理变化.结论 除颤对心肌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除颤后对心肌损伤的监测.

    作者:黄惠芳;朱莹;顾国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螺旋CT对上颌骨含牙囊肿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上颌骨含牙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骨含牙囊肿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 20例中,18例位于或累及前牙区.病变为单房囊状,边缘可有分叶,囊液密度稍高于水;囊内均含牙,牙冠朝向囊腔内,牙根位于囊外,囊壁附着于牙颈部,为典型表现.2例牙齿完全位于囊肿内,但也可见牙冠朝向囊肿中心,为不典型表现.病灶周围骨质呈膨胀变薄改变,以向唇颊侧膨胀为主,体积较大病灶周围町有骨质缺损,但缺损范围不超过囊壁周长的1/4.无一例病灶穿破骨质形成软组织肿块.较大病灶常累及邻近重要结构.结论 上颌骨含牙囊肿具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螺旋CT扫描结合各种重组技术是上颌骨含牙囊肿的佳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徐亮;张红丽;龚建平;周洁瑕;钱铭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淋巴管密度及功能形态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功能形态及其在卵巢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新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对63例卵巢上皮性癌及3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形态结构,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以CD34标记微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并进行图像分析.分析卵巢癌中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D2-40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较大癌巢边缘区的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明显提高,且管腔多呈扩张状;癌巢边缘区LVD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瘤体大小及组织类型无关(均P>0.05),与卵巢癌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癌巢边缘区LVD检测可作为卵巢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作者:郑艳莉;刘曼华;杨其昌;陶潜;鲁晓燕;王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鼻内镜辅助下经鼻手术治疗复发脑脊液鼻漏6例报告

    对于广泛前颅底骨折引起的脑脊液鼻瘘,手术修补难度大,成功率低,复发率高.2002年至2008年我们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鼻对6例广泛前颅底骨折经额修补后复发的脑脊液鼻瘘进行修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耀清;高恒;那汉荣;徐伟东;徐向东;冯东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圆韧带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肝胆胰手术及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中常常需要一种自体生物材料来覆盖肝断面、胆囊床、吻合口、裸露血管及修补穿孔,以期单减少术后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我们大都使用大网膜来完成此类手术,但在腹腔严重感染大网膜粘连成团,或大网膜过短,或既往手术中大网膜已被切除等情况下显然不能利用大网膜来达到目的,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能够替代大网膜的自体组织.肝圆韧带位于上腹部,柔韧性好,组织结构致密,取材方便,且可剖开形成一较大的自体补片,比大网膜有其独特的优势~([1]).现将我们的使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华;钱海鑫;秦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根治术中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施行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术在官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0例官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中,研究组24例在常规宫颈癌根治术后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术,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宫颈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测定阴道长度,研究组阴道深7.5~11 cm,平均8.1 cm,对照组阴道深4~5.5 cm,平均4.7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研究组对性生活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根治术中施行以腹膜替代行阴道延长手术能使患者术后阴道有足够的长度,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并且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剀;史红梅;刘蓓;徐瑾;刘植华;姚吉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诱导C57鼠获得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

    目的 探讨诱导C57鼠产生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方法 收获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培养为树突状细胞(DCs),培养期间加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1-42多肽刺激致敏.流式细胞仪测定收获的DCs成熟度.将致敏DCs作为疫苗接种至C57鼠,以β淀粉样蛋白+氟氏佐剂接种作为阳性对照,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结果 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刺激DCs可促进其表面CD11c、CD86、MHC-Ⅱ及CD80分子表达从54.69%、76.68%、44.77%和58.65%分别提高到77.49%、92.76%、85.52%和75.57%.接种DCs后14 d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开始逐渐升高,一直持续到免疫后35 d仍未见降低.相对于佐剂疫苗7 d显著升高、21 d达峰的变化曲线有所平缓和滞后.DCs疫苗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高达到2 425.17倍,但比佐剂疫苗组要低(平均高3 200倍).结论 采用DCs疫苗能有效地诱导C57鼠产生足够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

    作者:罗仲秋;王金环;徐新女;冯全胜;王淑杰;林娜;刘宏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在腹部手术后5~10 d发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无肠瘘、腹膜炎或肠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是腹腔内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肠梗阻,宜保守治疗,禁忌手术.

    作者:朱学锋;李德春;朱东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0例分析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层发生变性导致主动脉管径扩张和内膜撕裂,因而形成的双层管腔或血肿.它是极为凶险的血管病急症,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本文将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彩超确诊的2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许良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水通道蛋白5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5(AQP5)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5在人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AQP5在人大肠癌组织表达丰富,而在癌旁正常组织几乎没有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5在人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在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洪志;周士福;康厚纯;代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四类糖基转移酶基因在肿瘤细胞株中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基转移酶(GT)催化底物的糖基化反应.方法 采用TOPO-TA克隆法建立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硫酸基(磺基)转移酶(GleNAc6ST)、半乳精基转移酶(GalT)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等4类糖基转移酶的cDNA文库,并以此制成表达谱基因点阵.利用此点阵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株中4类糖基转移酶的相应表达谱.结果 在不同肿瘤细胞中ppGalNAcT、ClcNAc6ST、GalT和GnT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一;而在同一肿瘤细胞中,4类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也有差异.结论 这项研究为以后利用糖基转移酶的表达谱来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贾伟;徐岚;史宁;邵雪君;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湿润烧伤膏预防尿道外口创面感染及狭窄52例报告

    目的 探讨湿润烧伤膏对尿道外口创面感染及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52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发现因尿道外口偏小而无法进镜,于是行外口切开术或F28尿道探子外口扩张术,使前列腺电切镜能顺利进入,术后置导尿管3~7 d后拔除,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 52例尿道外口切开术后创面14~21 d修复愈合,置导尿管时间2~7 d,平均4 d,无创面感染,无1例逆行尿路感染,无疤痕形成,其中1例发生尿道外口狭窄,经尿扩后好转.结论 湿润烧伤膏在尿道外口创面修复愈合过程中能促进创面早期愈合,可减少瘢痕形成,能有效预防尿道外口创面感染及狭窄的发生,减少置导尿管时间.

    作者:陈红其;刘奎;孟凡喜;杨正皓;姚鑫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30例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50 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注射250 ml中静滴;对照组(15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结果 治疗组黄疸指标、肝酶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疗效显著.

    作者:王勇平;徐闻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pGalNAc-T2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对胃痈细胞株SGC-7901细胞性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ppGalNAc-T2 RNA干扰真核载体(pSilenCircle-SiT2)、正义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T2)及空载体(pEGFP-C1),分别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上述各组转染后细胞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黏附和穿膜实验分别检测其黏附力和迁移力的变化;同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14、TGF-β1等与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增殖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正义真核表达载体的SGC-7901细胞,随着ppGalNAc-T2表达量的增加,细胞的生长增殖受到抑制,并对纤连蛋白、基质胶和透明质酸的黏附能力降低,但其侵袭迁移能力变化不明显;而转染ppGalNAc-T2 RNA干扰载体的SGC-7901细胞,细胞生长快.ppGalNAc-T2与肿瘤细胞相关因子TGF-β1、MMP2的mRNA表达水平成负相关,但对MMP14无明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结果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ppGalNAc-T2可影响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的增殖、黏附能力,并影响与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增殖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

    作者:徐岚;刘可人;岳爱环;仇灏;顾永平;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优化

    目的 建立以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对β3GnT8(GalT7)基因中度表达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进行研究,构建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方法 使用双向电泳、图像扫描系统及图像分析软件,选择合理pH范围及长度的固相pH梯度(IPG)胶条,对样品裂解方法、电泳上样量、电泳条件、染色方法进行优化.结果 使用24 cm、pH 4~7的IPG胶条,得到重复性及分辨率均较好的蛋白质点,对此等电点范围的蛋白质点分布有了初步了解.结论 建立了以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为下一步进行SGC-7901 β3GnT8(GalT7)基因敲减亚细胞群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金治全;闫石;仇灏;刘春亮;徐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雷公藤红素对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CSL)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生长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CSL处理HCT-116细胞,Mrrr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变化;荧光底物法检测细胞蛋白酶体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27、Bax的表达变化.结果 CSL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生长,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显示CSL 可阻止细胞周期于G0/G1期;电镜下观察部分细胞具有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CSL对HCT-116细胞糜蛋白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效应呈现浓度依赖性;CSL干预后细胞内p27、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CSL具有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牛长、阻滞细胞周期、诱导凋亡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内蛋白酶体活性,导致p27、Bax蛋白降解受阻有关.

    作者:罗伟;陈卫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胶黏套叠胰肠吻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27例

    胰肠吻合口漏(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一般为8%~19%~([1]),相关病死率高达8%~40%~([2,3]).如何有效地预防胰漏是顺利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1996年1月,彭淑牖等~([4])设计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以捆绑取代缝合,避免遗留针孔,保证吻合口的密封性,临床效果较好.我院自2002年以来引进该术式,并在近4年来对此方法进行改良,共施行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未发生胰漏,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慧涵;胡明华;华志元;包嘉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鼠麴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目的 以鼠麴草的叶为材料,研究鼠麴草DNA的提取方法及对其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分析.方法 采用略改进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高盐低pH法、木本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分别提取鼠麴草叶的基因组DNA.通过RAPD分析所提取的DNA,比较所用的提取方法.结果 CTAB法得到DNA的A_(260)/A_(280)为1.937,浓度为992.25 μg/ml,优于其他3种方法.结论 CTAB法是4种方法中佳的方法.

    作者:陆叶;张卫;梁慧;刘春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