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MUC1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施从先;张军宁;王建平;张三典

关键词:肺肿瘤, 淋巴结转移, 基因诊断, MUC1基因,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6例pN0 NSCLC(Ⅰa~Ⅱb期)的18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1(MUCI)mRNA的表达情况.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26枚(取自10例肺良性病变),阳性对照标本26个(10例NSCLC的肿瘤标本).通过X2检验,比较预后差别.结果 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 mRNA表达,特异度100%,表达率为0,阳性对照组26个标本中,24个有MUC1 mRNA表达,灵敏度为92.3%,表达率为(94.6±23.4)%.实验组46例患者的12个标本有MUC1 mRNA表达,占11.2%,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 mR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88%)高于MUC1 mRNA阳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UC1 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持续被动活动在膝关节内骨折手术后的运用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锻炼在膝关节内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172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PM治疗组和对照组,CPM治疗组112例术后采用CPM机治疗.结果 CPM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两项指标的差异也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合理使用CPM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保证膝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者:申海慧;杨惠林;王骏骅;张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对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疾病了解、行为、饮食结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5例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通过同卷方式实施健康教育.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了解及康复知识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 实施健康教育能帮助高尿酸血症患者获得更多的高尿酸血症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施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比较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简易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钻颅血肿抽吸引流术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分别采用此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组总有效率分别83.9%、86.8%、100%.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1%、17.6%、9.1%.结论 3种术式均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病程短、出血量大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可减少术后再出血.

    作者:朱敏;何卫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压氧对急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影响,以期动态评估HBO的临床疗效.方法 发病在24 h内入院的7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HBO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前者于病程第7天同时给予HBO治疗,每日1次,连续20 d.在病程第7天和第28天时,分别用T2WI图像和表观扩散系数(ADC)观测脑水肿的范围及程度.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8天时行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定功能障碍的程度、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1)病程第28天,HBO组的绝对水肿体积、相对水肿体积和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病程第28天,脑水肿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3)第28天时NIHSS和MBI评定,HBO组两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O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减轻脑水肿的程度和缩小脑水肿的范围,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谢兵;胡晓云;方向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太湖猪种的梅山猪行无体外静脉转流条件猪原位肝移植术,观察供/受体手术情况;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和关腹前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凝血功能和部分生化指标测定,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 ,明确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不同时期主要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相应的处理原则.结果 顺利完成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15例(手术成功率88.2%),受体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各重要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经积极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除关腹前APTT和Fg仍异常(P<0.05)外,其他都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术,积极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内环境改变,是稳定建立非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关键因素;该模型与临床肝移植术的方法 及要求基本一致,有很强的模拟性.

    作者:邵文雨;朱楠;张海斌;杨宁;高广勇;钱海鑫;杨广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Nurr1和TH mRNA在PD模型大鼠黑质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单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中内源性孤儿核受体(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至成年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制备单侧帕金森病模型,于术后1、7、14、28 d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双侧黑质中Nurr1和TH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urr1 mRNA表达在术后1 d损伤侧黑质中即明显下降,术后7 d开始逐渐增加,14 d接近正常水平,28 d明显升高.除14 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H mRNA表达在术后1 d损伤侧黑质中无明显变化,7 d后开始下降,14 d达低,28 d开始上升.除1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urr1 mRNA在多巴胺能表型神经元的损伤和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谭雪锋;金国华;刘娟;秦建兵;田美玲;李浩明;朱蕙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MP-13及p38MAPK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p38MAPK)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原位杂交检测32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MMP-13 mRNA的表达,使用免疫组化检测MMP-13蛋白和p38MAPK蛋白,分析它们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MMP-13 mRNA及MMP-13、p38MAPK蛋白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63%(29/32)、93.75%(30/32)和96.88%(31/32),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分别为59.38%(19/32)、71.88%(23/32)和59.38%(19/32),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MMP-13蛋白和p38MAPK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成显著正相关(P<0.01).MMP-13蛋白及p38MAPK蛋白表达在肿瘤组织甲胎蛋白不同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癌栓和(或)肝包膜受累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肿瘤直径和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MP-13和p38MAPK在肝癌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能参与了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MMP-13的调节.

    作者:徐正府;任雪霞;黄介飞;鲍柏军;黄东风;鄂群;章建国;姚登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致尿崩症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通过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尿崩症、窦性心动过速伴肌肉损坏,停药70多天再次减量服用后又出现类似症状.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何国民;钟宜干;徐娟;蔡亚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9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88例首次行甲状腺全切除术者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7%和1.14%;9例既往施行过甲状腺部分切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2.2%,显著高于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史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手术难度增加.术后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首次甲状腺全切除术安全可行,能避免组织残留所致病变复发,降低再手术率.

    作者:陈小平;李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ICAM-1、MMP-2及iNOS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RT-PCR法检测了45例胃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CAM-1 mRNA、MMP2 mRNA及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ICAM-1 mRNA、MMP2 mRNA及iNOS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AM-1 mRNA、MMP-2 mRNA及iNOS mRNA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P<0.05).结论 ICAM-1、MMP-2及iNOS参与了胃癌的形成,其相互作用在胃癌浸润和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周国强;汪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Ⅰ期PPH术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Ⅰ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5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行Ⅰ期PPH手术治疗(I期组),并与21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经保守治疗后行Ⅱ期PPH术(Ⅱ期组)作对照,分析Ⅰ期PPH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Ⅰ期组与Ⅱ期组相比,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Ⅰ期组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Ⅰ期PPH手术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安全有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后Ⅱ期PPH手术.

    作者:于泓;唐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124例胫骨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24例胫骨骨折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经8~12个月随访,术中出现骨折端劈裂5例(4.03%),胫骨结节劈裂骨折1例(0.81%),大隐静脉损伤8例(6.45%);术后出现膝部切口处皮肤坏死1例(0.81%),膝部疼痛7例(5.65%),远端锁钉松动退出9例(7.25%),骨折延期愈合6例(4.84%)(其中成角畸形1例),伤口感染2例 (1.61%),远端锁钉断裂3例(2.42%).结论 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时,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力;蔡小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ockett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3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Coekett综合征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血栓形成组22例,无血栓形成组16例,其中1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PTA),26例行PTA+支架植入术.结果 38例均获得技术成功,血栓形成组有1例形成后腹膜血肿.34例得到随访,1例术后4周血栓复发,经再次手术取栓后肿胀消退.5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Cockett综合征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作者:徐清华;黄或和;吴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胫骨高位截骨+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所在.方法 25例膝内翻畸形患者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前膝内翻角度5°~16°,平均9.8°;术后膝外翻角度3°~12°,平均8.6°;矫正角度8.5°~27.5°,平均17.5°.患膝关节采用HSS评分系统,术前60~82分,平均65.5分;术后78~92分,平均84.6分.截骨端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2.5月.术中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评分及患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具有创伤小、骨愈合率高、内固定强度可靠、近中期效果满意等优点.

    作者:龚晓红;姜为民;李雪峰;杨惠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49例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的处理

    目的 探讨处理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的关键问题.方法 分析149例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 149例中,通过X线和(或)胃镜找到167件异物,其中1枚缝针深刺入咽部组织,16件在食管,112件在胃腔,7件在十二指肠球部,31件已进入降部以下肠道.经胃镜发现的异物大多可自行排出体外.内镜成功钳取了118例131件异物.22例(占未处理病例数的71%)从大便排出,9例因延迟排出或出现症状而手术.149例无1例造成医源性严重伤害或死亡.结论 故意摄入异物经急诊内镜结合X线确认和处理,可消除异物的潜在危险,减少外科手术率,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毛果伟;朱俊;陈志荣;龚菲;郑丽华;任伯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清前白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标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98例女性SLE患者与100例女性健康对照者PAB水平,并对SLE组患者PAB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PAB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SLE患者中,PAB与AST、GLB、ESR及AnuA呈强负相关关系(P<0.01),与C3、C4成正相关关系(P<0.05),与ALT、ALB、CRP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PAB可作为SLE活动性指标之一.

    作者:曾克勤;陈志伟;强红伟;顾美华;邓迎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高危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76例和对照组健康老年人53人,均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RP水平;随访记录高危患者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高危患者血清超敏CRP值高于对照组,高危患者中超敏CRP异常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CR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敏CRP是高危患者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监测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超敏CRP水平有一定临床意义,超敏CRP异常升高预示短期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史志保;胡小伟;董万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藻酸双酯钠对激素性骨坏死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藻酸双酯钠(PSS)对激素性骨坏死高危群体的药物预防作用.方法 动物分两组,模型组联合使用马血清和激素制作骨坏死模型;PSS预防组在制作模型同时口服PSS.分别于模型制作前,使用激素后24 h、4周测定血脂及凝血系统指标,4周后对骨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SS预防组CHOL、TG、LDL-C及TXB2、PAI、D-dimer水平较低,而AT-Ⅲ、t-PA水平较高;同时PSS预防组骨坏死发生率低(25%Vs 83.33%,P<0.05),脂肪细胞直径(29.84 μm Vs 45.54 μm,P<0.05)及股骨头脂肪组织面积百分比(16.35%Vs30.45%,P<0.05)较低.而骨组织面积百分比较高(45.57%Vs 36.64%,P<0.05).结论 PSS具有降低血脂、抗凝、加强纤溶的作用,对减少激素性骨坏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黄立新;董天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大肠新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普通肠镜在大肠新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进行了NBI检查.内镜插至回盲部,发现病变后先普通肠镜下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后切换至NBI,再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并对比观察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结果 NBI下可更清晰地观察结、直肠黏膜毛细血管网;对于病变腺管开口的观察,NBI组清晰和非常清晰率达82.7%,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结、直肠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NBI组清晰可见和非常清晰可见百分率达93.5%,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技术对大肠新生性病变的观察明显优于普通肠镜,且操作简单易行.

    作者:徐亚;任伯良;陈志荣;闵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自由基的变化及依达拉奉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3、7、10和14 d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SOD和MDA含量变化;于治疗后1个月利用Barthe指数量表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利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血清自由基的变化,表现为SOD的降低和MDA的升高,以梗死后3~7 d明显,14 d时基本正常,依达拉奉治疗后3、7和10 d血清中SOD较对照组升高,MDA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DL和CSS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发挥作用.

    作者:沈奕;鲍逸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