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囊腺癌分析

朱兴国;李德春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囊腺癌
摘要:胰腺囊腺癌临床较为少见,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肿瘤常有纤维包膜,预后较好.手术切除率虽较高,但风险却同时并存.多数位于胰腺头部的囊腺癌与肠系膜上静脉(SMV)和门静脉(PV)侵犯或紧密相连,有时需行联合静脉切除术.我们回颐了我院1990年至2002年间胰腺囊腺癌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PD)共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IL-1B基因多态性在胃癌中的作用及与IL-1β分泌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IL-1基因IL-1B-31/-511位点的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IL-1β分泌水平的关系.方法 使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胃癌手术患者及消化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全血标本结合PCR体外扩增方法,检测人IL-1B基因-31和-51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IL-1B-31C/T和IL-1B-511C/T).比较IL-1B基因-31和-511位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IL-1B-31及IL-1B-511位点的T携带子在胃癌组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比较,分别增高胃癌发病风险OR=3.675(95%CI:1.359~9.940)、OR=3.111(95%CI:1.163~8.322).不论在胃癌组还是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IL-1B-31T携带子、-511 T携带子基因型患者血清IL-1β水平均高于IL-1B-3C/C、-511C/C基因型患者,且IL-1B-31T携带子、-511 T携带子基因型在胃癌组患者的IL-1β水平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患者高.结论 IL-1B-31T基因型和IL-1B-511T基因型增加胃癌发病风险,且与IL-1β分泌水平有关.

    作者:温晓持;李岭;陈卫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疗效分析

    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应用乌司他丁与善宁治疗,32例乌司他丁治疗组中,急性轻型胰腺炎20例和急性重型胰腺炎12例;32例善宁对照组中,急性轻型胰腺炎21例和急性重型胰腺炎11例.观察比较乌司他丁与善宁的治疗效果.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价值.结果 :急性轻型胰腺炎,乌司他丁与善宁的总有效率都达100%;对急性重型胰腺炎,乌司他丁与善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82%.乌司他丁组中有3例并发MODS,其中1例死亡;善宁组中有2例并发MODS,其中1例死亡.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乌司他丁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有效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附10例报告)

    应用股骨交锁髓内钉共治疗10例转子下骨折(2例合并股骨干骨折).评价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3个月.全部骨折愈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提示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固定可靠、愈合快,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周峰;姜为民;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管的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小切口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的30例病例.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管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胆漏发生6例,其中,间断缝合5例,连续缝合1例.本组患者术后住院短5 d,长16d,平均7.7 d.全组均痊愈出院.提示一期缝合胆管是安全、可行的,前提是要选择适当的病例,胆道镜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小切口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管是值得重视、应用的技术.

    作者:田斌;李军成;金涛;吴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糖蛋白对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卡马西平浓度的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P-糖蛋白对海马细胞外液卡马西平浓度的调节,评估维拉帕米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微透析技术,按实验需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慢性癫痫(PTZ)组及维拉帕米干预组,每组10只大鼠,分别测定海马细胞外液、血清卡马西平浓度,并计算细胞外液/血清比值.结果 慢性癫痫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卡马西平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而两组血浓度相差不大;通过探针局部灌注Verapamil可提高CBZ在脑中的浓度,使得其与血中的浓度比值也相应提高.结论 P-gp能调节脑细胞外液卡与西平浓度;予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可提高细胞外液药物浓度.

    作者:楚冰;包仕尧;周旭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支架治疗上消化道恶性狭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

    覆腹支架治疗上消化道恶性狭窄30例,评价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植入支架的疗效,探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置.结果 :支架植入均一次性成功,经观察支架的位置和扩张情况理想,梗阻症状获得明显改善.提示胃肠道恶性狭窄的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姑息治疗方法;严格地掌握适应症和选择适当的、新型的支架可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建良;沈玉英;沈小健;顾松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氯芬酸钠片剂与胶囊剂的体外溶出度分析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制剂的含量及溶出度,为该药的质量控制及处方工艺评定提供方法和参数.结果 :参数m(形状参数)(P<0.01)有极显著差异,α(位置参数)(P<0.05)有显著差异,Td(特征数)(P>0.05),两个厂家制剂溶出度无明显差异.提示:为了确保双氯芬酸钠制剂的临床疗效,应对其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作者:金奕;程宗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食管癌治疗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中术后转移的有2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平均时间为19.2月;放疗后转移的有21例,复发平均时间为14.3月.食管癌术后的病例先采用常规放疗,DT:40~44 Gy/20~22次,然后采用适形放疗,总剂量达60~68 Gy.放疗后的病例均采用适形放疗,CTV为2~2.5 Gy/次,5次/周,每次3~5个照射野投照,总剂量60~68 Gy.结果 治疗后3个月复查,术后病灶的有效率达88.0%,放疗后的有效率达71.4%,比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性肺部症状,术后和放疗后分别为68.0%和71.4%,比效结果无差异(P>0.05).放射性食管症状,术后和放疗后分别为24.0%和66.6%,比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治疗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且副作用小.

    作者:许敏;秦丽娟;周嘉梁;高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种不同荷包缝合的PPH近期疗效比较

    将42例重度痔患者(Ⅲ~Ⅳ期),随机采用双荷包缝合22例,单荷包缝合20例,观察两种缝合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痔核回缩、术后疼痛、术后出血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种不同荷包缝合的PPH近期疗效.结果 :双荷包组痔核回缩明显优于单荷包组(P<0.05);术中出血明显多于单荷包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荷包组(P<0.05).术后疼痛、术后出血、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双荷包缝合痔核回缩好,但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单荷包缝合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但痔核回缩差,两者各有利弊.

    作者:吕孝东;李伟;蒋国勤;邢春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方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轻度脑缺血和再灌注早期,bcl-2表达升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重度脑缺血和再灌注后期,其保护作用不足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Bax表达于神经细胞凋亡时空分布一致,可反映缺血后脑损伤的程度.Caspase-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的升高早于细胞凋亡,直接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执行.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引起Bcl-2基因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张正春;孔岩;郑世营;何琼;薛寿儒;刘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41例性病疑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及(SLL-90)90IR症状自评量表对41例性病疑病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分析性病疑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个性特点.结果 :性病疑病患者的MMPI示疑病抑郁、病态人格、神经衰弱及社会内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SLL-90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及偏执等因子也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某些性病疑病症患者不仅具有人格异常,而且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应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治疗.

    作者:蔡美红;陈玲玲;卜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中TNF-α及其受体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全脑照射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大脑皮质区TNF-α、TNFR1和TNFR2的动态表达,探讨TNF-α、TNFR1和TNFR2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标本,运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计算并分析大鼠大脑放射性损伤后大脑皮质区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点TNF-α、TNFR1和TNFR2的动态表达.结果 0 Gy组大鼠各时间点大脑皮质区TNF-α、TNFR1和TNFR2均是低水平表达,与正常组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在光镜下观察2 Gy组、10 Gy组及30Gy组照射后12 h到1月不同时间点大脑皮层内TNF-α的免疫组化表达,发现抗体阳性细胞表达均在12 h达高峰(P<0 05),并可见30 Gy组数值高(P<0.001),但10 Gy组与30 Gy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24 h以后各照射组基本恢复到基础水平.同样方法观察发现2 Gy组、10 Gy组和30 Gy组的TNFR1和TNFR2的动态表达类似于TNF-α的免疫表达.结论 大鼠大脑全脑照射后大脑皮质区TNF-α、TNFR1和TNFR2在24 h内快速上升快速下降,提示它们可能在放射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泉;杨劲松;邓翀;田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02例急性胆管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颐性分析急性胆管炎(AC)102例的诊治情况.其中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72例.结果 本组81例治愈,12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反复发作,9例死亡.结论 急性胆管炎是一种累及全身各系统的胆道疾病,病死率较高,及时正确的处理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过兆基;朱麟;曹苇;徐乃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洛赛克预防新生儿HIE应激性溃疡252例临床分析

    将252例HI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A组116例,仅予常规治疗;B组1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洛赛克0.6~0.8 mg/kg/qd,连用3 d.观察比较两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及两组不同程度HIE之间应激性溃疡的出血发生率.探讨洛赛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结果 :A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34.48%,B组为10.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不同程度HIE之间应激性溃疡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发现,洛赛克能显著降低中、重度HIE应激性溃疡的出血发生率(P<0.01);对轻度HIE,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洛赛克能有效预防中、重度HIE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周罗根;周承;杨利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分析

    对51例小于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149例年龄大于65岁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探讨青年结直肠癌的特点.结果 :青年结直肠癌患者较多有肿瘤或癌前病变家族史,临床症状不典型,以直肠多见,分化差,发展快,病程短;应注意早期诊断.

    作者:袁健;童紫英;樊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不同病程阶段的脑梗死患者使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通过疗效观察来推测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脑梗死佳时机.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使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观察疗效.结果 急性期使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减少分数明显高于恢复期使用的患者(P<0.05).结论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有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情改善及促进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方琪;董万利;徐专;张正春;袁霞;蒋建华;倪健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官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应用

    对91对不孕夫妇(105个周期)采用CC/HMG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探讨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结果 :1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9.05%,精液洗涤后精子授精能力显著高于洗涤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CC/HMG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子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助孕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惠英;左阳花;范雪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X射线联合阿霉素诱发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X射线联合阿霉素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X射线联合阿霉素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40 GyX射线联合5 μg/ml阿霉素作用于培养3 d的心肌细胞,分别孵育不同时间,用MTT法测定其生长抑制率,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免酶(LDH)的含量.并分别用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凋亡发生的情况.结果 随着40 GyX射线联合5 μg/ml阿霉素作用时间的延长(3 h、12 h、24 h、48 h),心肌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增加;培养基中LDH含量明显增加;X射线联合阿霉素使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结论 X射线联合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较单用X射线或阿霉素增大,联合作用使心肌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增加.

    作者:张军宁;王建平;高耀明;杨吉成;张三典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伴髂静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取栓联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临时性动静脉瘘,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术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18例,显效3例,治疗过程中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伴髂静脉狭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地防止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作者:戎建杰;李晓强;钱爱民;段鹏飞;桑宏飞;朱礼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孕龄早产儿的5年随访分析

    回顾性分析总结并随访了2000年全在苏大附一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通过随访不同孕龄早产儿的智力和体格发育情况,了解低体重早产儿的抢救存活价值.结果 :早产儿74例,早产发生率9.45%.早产儿孕龄30+1w~36+6w,新生儿死亡3例,死亡率为4.05%.<33 w孕龄组新生儿阿氏评分和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其他组,需抢救率高于其他组,5年后该组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指标低于正常值,但智力发育指标属正常.提示:<33 w的新生儿生存风险大,需抢救率高.但一旦抢救成功,该组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与正常儿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沈宗姬;庄朝晖;蒋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