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曲康唑在恶性血液病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周海侠;孙爱宁;吴德沛;陈苏宁;仇惠英;唐晓文;傅铮铮

关键词:系统性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 恶性血液病
摘要:对5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使用斯皮仁诺,剂量为200~400mg/d,用药天数为14d.结果:用斯皮仁诺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为4.0%),患者免疫力低下、化疗、粒细胞减少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的使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认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系统性真菌感染要早期诊断并尽快足疗程应用斯皮仁诺,可取得较好疗效.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的诊断和治疗(附5例报告)

    回顾分析5例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造影(RP)和CT检查.手术时将输尿管移位于腹腔内4例,另外1例行肾切除.5例随访6~24个月,肾功能均正常,肾积水明显好转.认为IVU、RP、CT或MRI是诊断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的主要手段,将输尿管移位于腹腔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守军;侯建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短暂性全脑遗忘症5例报告

    短暂性全脑遗忘症(TGA)与癫痫及其他脑血管疾病不同,其发病性质并不完全肯定,临床诊断应谨慎.本院自1998年2月-2003年9月间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念;沈国强;朱志强;钱国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表阿霉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阿霉素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表阿霉素作用于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表阿霉素的浓度增加,作用于SMMC-7721细胞时间的延长,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SMMC7721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与表阿霉素作用浓度EY时间呈负相关.结论Bcl-2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表阿霉素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危少华;吴浩荣;杨吉成;盛伟华;邢春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29例临床分析

    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29例,全部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认为只要掌握熟练的LC技术和急诊手术时机,根据不同情况作相应处理,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治疗仍是可行的.

    作者:吴斌;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D10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105在胰腺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52例胰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胰腺癌中MVD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1),并且MVD在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胰腺癌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VD显著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组;MVD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结论CD105在胰腺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为胰腺癌的诊断、恶性程度的判定、预后分析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作者:黄文亭;冯一中;柴玉海;李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技巧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受体.对供体于进腹后采用连续滴注法经腹主动脉灌注4℃复方乳酸林格液7~8 ml,同时整块切取带全胃、部分结肠在内的供体后再修剪.对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套吻合,对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对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近端空肠行侧侧吻合.结果62只经药物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移植术后存活超过24 h者56只,其中54只血糖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熟练、扎实的显微外科技术是建立大鼠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基础;该模型稳定性强,可重复性好,是临床、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作者:朱兴国;田青水;陈彦;张子祥;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癫痫大鼠海马细胞外液中γ-氨基丁酸、谷氨酸、牛磺酸及甘氨酸的动态变化

    目的了解癫痫大鼠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的变化及与癫痫的关系.方法制作戊四氮致痫模型,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采集大鼠海马细胞外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结果在发作期,细胞外液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为38119.7±912.7 nmol/L,较发作前明显下降,在发作后3 d升高,发作后14d仍有升高;而谷氨酸(Glu)的浓度在发作期为4742.0±201.2 nmol/L,较发作前升高,在发作后3 d下降,在发作后14d仍低于发作期.结论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失衡可能是癫痫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徐元;包仕尧;张志琳;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伊曲康唑在恶性血液病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对5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使用斯皮仁诺,剂量为200~400mg/d,用药天数为14d.结果:用斯皮仁诺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为4.0%),患者免疫力低下、化疗、粒细胞减少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的使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认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系统性真菌感染要早期诊断并尽快足疗程应用斯皮仁诺,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周海侠;孙爱宁;吴德沛;陈苏宁;仇惠英;唐晓文;傅铮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分析

    对12例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采用关节镜下骨-骸腱-骨(B-PT-B)重建ACL,挤压螺钉固定.术后获随访3~~48个月,平均23.17个月.结果:术后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阴.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疗效显著.

    作者:张爱国;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56例肺癌骨转移核素骨显像的特点分析

    对256例肺癌患者常规进行全身及局部骨显像,结合临床判断有无骨转移并统计转移的部位及病灶数目.结果:256例中,骨转移发生率为41.4%;周围型肺癌发生骨转移的概率高于中央型肺癌;各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以肺腺癌为高,达53.7%;部位以脊柱和肋骨为多见,其次为骨盆、四肢骨、颅骨等.认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检测方法,其结果对肺癌患者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价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桂文来;刘增礼;杨仪;唐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金荞麦Fr4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MMP-9、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金养麦提取物Fr4对小鼠lewis肺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proteinase,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小鼠移植性肿瘤lewis肺癌模型,观察金养麦Fr4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金荞麦Fr4对lewis肺癌中MMP-9、TIMP-1表达的影响.结果金养麦Fr4在400 mg/kg剂量时可明显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生长;金荞麦Fr4可下调MMP-9的表达,但不影响TIMP-1的活性.结论金养麦提取物Fr4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晓锋;顾振纶;杨海华;梁中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RI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膝关节损伤患者148例,经临床证实101例为多发韧带损伤,47例为单发韧带损伤或无韧带损伤.对所有病例均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结果:148例中,MRI诊断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135例,其中阳性94例,阴性41例;MRI检查为阳性而为临床所否定的有6例,另有7例临床证实为多发韧带损伤,而MRI仅提示为单发或出现漏诊,其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漏诊4例,侧副韧带损伤漏诊3例,无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漏诊.该组病例MRI诊断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87.2%,准确率达92.6%.结果表明:MRI能安全、快捷地对各种韧带损伤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可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MRI亦可作为韧带修复以及术后评估的重要依据.但是MRI仍存在局限性,只有与X线检查以及物理检查相结合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顾军;董启榕;汪益;沈钧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第五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治体会

    对6例第五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椎体前、后缘以及中点的高度进行对比,并采用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的评定,随访时间为2至56个月(平均22个月).结果术后伤椎的高度均得到恢复(P<0.05),神经功能的恢复除1例遗留有踝关节跖屈肌力减弱外,其余均恢复满意.结果表明:对第五腰椎爆裂性骨折这种较少见的脊柱骨折早期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恢复腰椎的正常解剖,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晚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作者:史勇;张亚峰;唐天驷;杨惠林;刘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尿Ⅳ型胶原的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尿Ⅳ型胶原(Ⅳ-C)的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5例2型糖尿病(DM)患者(根据白蛋白尿含量不同分为DM1、DM2、DM3组)及30例正常人尿Ⅳ-C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水平.结果DM1组中尿mAL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增高(P>0.05),而DM1组尿Ⅳ型胶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尿Ⅳ-C和mALB在DM1、2、3组间有逐组递增趋势,各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尿Ⅳ-C可作为比尿mALB早期诊断DN更敏感的指标;尿Ⅳ-C可预示DN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田寿福;熊佩华;张玲;陈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病因分析

    8例因松动行翻修术的人工髋关节,手术时取假体周围的界膜组织,另取8例骨折内固定物周围疤痕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在松动假体周围的界膜中发现大量的磨损颗粒、组织细胞增生及溶骨因子.而骨折内固定物周围的疤痕组织主要为纤维组织.认为假体使用过程中磨损产生的磨损颗粒激活炎性细胞产生溶骨因子,是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洪震;徐炜;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治体会

    回顾分析16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手术治疗14例,非手术治疗2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5年.结果: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认为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首选钡灌肠,治疗方法首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作者:田青水;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初期及高峰期活体脑片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明确神经细胞内Ca2+的变化与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1aser scanconfocal microscope,LSCM)对荧光探剂fluo-3/AM负载的活体脑片进行观察,比较EAE发病初期组、高峰期组及正常对照组小鼠脑片的皮层、实质区域Ca2+的相对荧光强度.结果EAE发病初期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大脑皮层的Ca2+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脑实质部位(P<0.05)、EAE高峰期组大脑皮层及脑内局灶区域的Ca2+相对荧光强度高于EAE初发病组(P<0.05).结论EAE小鼠大脑皮层及脑内局灶区域均存在着神经细胞内的Ca2+内流,这种改变随着EAE病情的进展而增强.

    作者:赵红如;江家贵;王涛;倪健强;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创伤性心脏损伤9例手术救治报告

    需要手术救治的创伤性心脏损伤常伴有严重的多发伤,伤情非常危重,许多伤员未抵达医院就已死亡.在到达医院的胸部外伤患者中,心脏损伤约占2%~3%[1],而需手术救治治的则更少.现总结我院1993年1月至2004年8月近13年间手术救的9例创伤性心脏损伤的体会,以期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水平.

    作者:郑琳;沈振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单侧海马损毁诱发双侧齿状回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单侧海马锥体细胞被损毁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eural stem cells/progenitor cells)原位激活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用海人酸(kainic acid,KA)建立单侧海马损毁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损毁后不同时间点损毁侧及对侧海马DG表达BrdU的细胞数.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各时间点假损毁组双侧海马DG区均可见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双侧DG BrdU阳性细胞均于损毁后第3 d起明显增多(P<0.01),第5 d达高峰(P<0.01),第9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损毁侧阳性细胞数目较对侧略多.结论成年大鼠单侧海马损毁可增强双侧海马DG的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损毁引起的机体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改变以及损毁侧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作者:陈琳;龚珊;单立冬;蒋星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F-κB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胰腺炎腺泡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探讨NF-κB对TNF-α的调控作用及其在胰腺炎病情变脂中的作用.方法将63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症组和PTCD药物干预组,用改进的AHO法复制胰腺炎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24h用HE病理观察胰腺病变程度、免疫组化测定胰腺组织NF-κB、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可见腺泡坏死、出血,轻型组和干预组仅见组织水肿,无明显出血及坏死.重症组各时间段NF-κB、TNF-α的检测结果较其他各组显著增高(P<0.05),PTCD可有效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减轻胰腺炎病变程度.结论NF-κB有诱导产生TNF-α的作用,在胰腺炎病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抑制NF-kB的活化可显著减轻胰腺炎的病变程度.

    作者:吴宝强;秦锡虎;江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