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一鸣;王忆勤
目的 研究绞股蓝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香菇多糖组、绞股蓝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4d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小鼠体重、脾指数、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脾细胞上清及血清IgG、IgM含量、血清IL-4水平和脾细胞CD4+/CD8+比值.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多糖高剂量组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体重、脾指数、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及脾细胞CD4+/CD8+比值(P<0.05),绞股蓝多糖中、高剂量组显著升高血清IL-4水平(P<0.01),绞股蓝多糖低,中剂量组明显提升血清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gG含量(P<0.05),绞股蓝多糖中、高剂量组显著升高血清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gM水平(P<0.01).结论 绞股蓝多糖可以缓解环磷酰胺对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抑制效应.
作者:李晓冰;王超;陈玉龙;展俊平;谢忠礼;张月藤;王君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通过使君子的本草学考证和地方文献查证,以及结合现代资源调查研究,对其本草及道地沿革进行系统考证,说明其药用历史沿革和道地变迁,为使君子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使君子之名从宋代沿用至今,其从名称、基源、功效等方面分析证实历代使君子品种使用没有混乱,与现今《中国药典》收载的使君子记载一致.使君子的主产地和道地产区历经变化,重庆成为其现在的道地产区.
作者:王昌华;刘翔;张植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考察不同因素探究其对天麻醇浸出物提取率的影响.方法 以天麻醇浸出物得率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与回流时间等因素对天麻醇浸出物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天麻醇浸出物佳提取工艺为在80℃,以50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2.5h.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行,适用于天麻花材醇浸出物含量的检测.
作者:秦家安;张兴国;李铜;李俊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通过研读经典,并结合临床体会,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机概括为胃失和降、肺失宣肃、上逆作咳,故其治则当为和胃降逆、理气止咳;将多年参师襄诊所得进行归纳总结,拟定通降和胃方治疗,并列举了一例病案加以说明;探讨了该中药组方的临床应用优势.
作者:王轶;朱生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BSEP、NTC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茵栀黄组.造模干预后观察大鼠肝功能、肝脏组织病理和肝组织BSEP、NTCP的表达.结果 茵栀黄组TB、DB、ALP、γ-GT(5.49±1.01、1.95±0.34、127.40±15.68、2.03±0.36)明显低于模型组(7.80±1.17、3.18±1.31、212.72±49.39、3.17±1.42),P<0.05;HE染色显示茵栀黄组大鼠肝脏的病理损害明显优于模型组;WB、RT-PCR检测显示茵栀黄组BSEP蛋白和基因表达(1729.66±212.71、3.77±3.15)明显高于模型组(1218.97±479.35、2.06±1.36),P<0.05.结论 茵栀黄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损害,上调肝脏BSEP的表达.
作者:吴海滨;佘世锋;兰绍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现代文献食管癌病位与病性证素特点及组合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1979年1月至2014年6月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诊治食管癌文献,提取病位、病性证素;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 在符合要求的142条文献中提取出13个病位证素,频率>20%的病位证素依次是脾、胃、肝、上焦、咽喉、肾;提取出26个病性证素,频率>20%的病性证素依次是痰、血瘀、气滞、气虚、阴虚、燥、血虚、津液亏、火热、阳虚、湿、毒、思、食积、忧、怒;高频证素聚类分析形成9种类型;高频证素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 食管癌证素组合规律揭示出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存在痰瘀互结、毒火热互生、食积与湿互生的实性病变关系,阳虚与气虚互存的虚性病变关系,阴津亏虚与内燥互存、血虚与气滞互存的虚实夹杂病变关系.
作者:吕翠田;牛亚南;陈玉龙;陈晓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对桑白皮蜜炙前后总黄酮提取物进行HPLC指纹图谱研究,探索总黄酮提取物在蜜炙前后质与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Waters 2965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色谱柱Thermo ODS-2 HYPERSIL(250 mm ×4.6 mm,5μm),色谱条件: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PDA定时波长(0 ~ 30min,270nm)(30 ~ 90min,320nm);柱温30℃;流速1ml·min-1;进样量10μl;分析时间:90 min.结果 桑白皮与由其蜜炙而得蜜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75,而同一产地批次不相对应的桑白皮与蜜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528 ~0.856;中试样品蜜炙前后的相似度平均为0.988.结论 桑白皮蜜炙前后差异较小,而相同产地市售桑白皮与蜜桑白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蜜炙工艺参数不统一对饮片内在质量的影响较大.
作者:张会敏;李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探讨益肾化浊通过微环境调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为益肾化浊方治疗AD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提取孕14 d昆明小鼠胚胎NSCs,以5μmol·L-1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干预建立AD细胞模型,并以不同浓度益肾化浊方共培养48h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培养基,使用基础培养基稀释成10%浓度条件培养基,培养正常神经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条培组,Aβ条培组,复方0.1 μg·ml-1条培组,复方1μg·ml-条培组,复方10μg·ml-1条培组,共6组.采用CCK-8法检测益肾化浊方条件培养基对NSCs增殖与细胞活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NSCs分化的影响;Western Blot与PCR法检测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关键靶点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Aβ条培组相比,益肾化浊方条件培养基可促进NSCs增殖,提高其细胞活性;同时可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0.1 μg·ml-1条培组均可明显降低STAT3、P-STAT3、Smad1、GFAP蛋白表达,下调GFAP、STAT3、Smad1基因同时上调ngn1基因表达,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化浊方条件培养基可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提高NSCs活性,促进神经元分化,延缓AD进展.
作者:韩文文;张玉莲;张琳琳;周震;王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应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采集此类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归纳为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及肝血瘀阻型五种证型.基因型以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C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和肝胆湿热型为主.中医证型与肝炎病情关系密切.轻度主要见于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重度主要见于肝肾阴虚型和肝血瘀阻型.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中医证型间HB-V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气候韵律关系密切,提示在临床指导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根据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特点及患者的体质状况,加以权衡变通.
作者:郭晓霞;王效红;梁瑞敏;李怀长;杨海芳;郭佳;胡娜;叶永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通腑泄热法对脑膜炎发热大鼠神经肽类分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小脑延髓池接种埃希氏大肠杆菌混悬液建立大鼠细菌性脑膜炎发热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醒脑静注射液组、大承气汤合醒脑静注射液组、扑热息痛组.检测各组动物用药后脑、脊髓、结肠、肺、胃、肾组织、血浆中CRH、AVP、P物质、NT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热组中脑肠等组织及血浆中CRH含量降低、AVP含量升高、P物质含量降低、NT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其他组相比,变化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通过脑-肠轴来调节神经肽类介质的释放,脑肠互动,可能是通腑泄热法治疗脑病发热的机制.
作者:刘亚娟;秦小云;王晓君;张思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肾衰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延缓肾衰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肾衰方组、科素亚组.治疗8周后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ELSER法测定血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肾衰方明显降低血清肌酐(P<0.05)、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1),降低IL-6(P< 0.05)、TNF-α(P<0.01)炎症因子的表达,能增高血清SOD水平(P<0.01),降低MDA水平(P<0.01),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0.05),改善肾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 肾衰方能有效改善肾功能,调控致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增高血SOD,降低MDA,降低Hcy,从而改善慢性肾衰炎症状态,延缓肾衰进程.
作者:韩海燕;路建饶;王新华;彭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LC-ESI-MS)对山竹果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筛选山竹果中α-葡萄糖苷酶及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方法 选用反相C18色谱柱,以0.02%醋酸溶液(A)和乙腈(B)作为液相色谱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动相梯度程序:0 ~2 min,15%B,2~40 min,13%~50%B;流速0.6 ml/min;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负离子模式在线检测化学成分;以α-葡萄糖苷酶及黄嘌呤氧化酶作为生物靶分子,以超滤质谱技术筛选酶抑制剂.结果 共鉴定出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3-异倒捻子素、Mangostanol、8-desoxygartanin、Gartanin 和α-倒捻子素.该5个化合物均可与黄嘌呤氧化酶亲和,除Gartanin外均可以与α-葡萄糖苷酶亲和.结论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山竹果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分析鉴定山竹果中的化合物并提供结构信息.利用超滤质谱技术筛选有效成分具有快速和灵敏等优势.
作者:唐英;刘春明;任浚萁;张语迟;李赛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ESFN)对脑外伤(TBI)致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T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ESFN,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ESFN+针刺治疗,疗程15天.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 经治疗后,针刺联合ESFN与ESFN治疗组较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均获得了显著改善(P<0.05),说明都可以有效改善脑外伤后患者的认知状态;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反映联合治疗较之单纯的小脑顶核电刺激,可以达到更好的认知功能改善作用.结论 ESFN+针刺治疗组、ESFN组均能有效改善TBI患者的认知状态;ESFN+针刺治疗较ESFN对TBI患者认知能力有更好改善认知功能作用.
作者:杨华;陈永顺;潘政;王盛;钱朝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名老中医刘宝厚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文章对从湿热辨治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整理.
作者:商俊芳;刘宝厚;魏锦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杜仲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对设计的29对EST-SSR引物以及20对已发表的杜仲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的高多态性引物对不同产区杜仲的12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的18对引物共扩增出74条清晰带.Neig基因多样性指数H=0.3750,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 =0.5512.基因分化系数Gst=0.1149.湖南石门与桑植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重庆秀山与陕西略阳之间遗传距离大.结论 杜仲居群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低,居群间存在较大基因流.
作者:糜亚男;张水寒;蔡媛;梁雪娟;蒋超;秦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同一采集地不同采集时期首乌藤及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测定,为首乌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色谱条件为:安捷伦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S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采用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0nm;柱温:30℃,采用加热回流和超声提取两种方法对首乌藤及叶进行二苯乙烯苷提取.结果 二苯乙烯苷进样量在3.33 × 10-3~66.67×10-3μg范围内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907%,RSD为0.269%.结论 同一生长环境不同采集时期首乌藤中二苯乙烯苷含量明显不同,变化显著,且不同采集时间首乌藤叶中没有测到二苯乙烯苷.此检测方法简单准确,高效,稳定性好,适用于首乌藤及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果为药典修订及首乌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朱培芳;江舟;赵荣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与生长年限的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红芪样品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按药典方法测定红芪中浸出物含量,红芪多糖含量通过苯酚-硫酸法显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红芪活性成分中浸出物的含量受生长年限的影响显著,且随生长年限的增长而降低,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多糖含量受生长年限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显著.结论 生长年限对红芪进出物含量的影响大,且其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生长1年或2年的红芪质量较佳,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
作者:李成义;强正泽;王燕;李硕;王明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辛药材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C18色谱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2%乙酸水溶液(42: 58),检测为波长320nm,柱温40℃,流速1mL·min-1.结果 马兜铃酸A浓度在0.5040~ 50.40μ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马兜铃酸A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2.88%.细辛药材叶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高于根和根茎中的含量,其根和根茎中含有微量的马兜铃酸A.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细辛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
作者:朱振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以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机体免疫功能指标改变为切入点,探寻黄芪多糖不同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法复制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研究黄芪多糖及其组分对模型大鼠体重、脾重指数、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水平的影响.结果 给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黄芪粗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分-Ⅰ组、黄芪多糖组分-Ⅱ组大鼠脾重指数、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黄芪多糖各不同组分能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免疫功能,是黄芪发挥健脾利湿作用的重要有效组分,其作用机理与提高机体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的水平有关.
作者:杨彬彬;季旭明;王世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药防感香囊对感冒的预防效果,为人群中普遍易患的感冒提供一种特色的内病外治预防方法.方法 将反复易患感冒的患者进行中医特色体质辨识,辨证为肺脾气虚者作为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防治组采用防感香囊佩戴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气虚感冒经典方药玉屏风散颗粒剂内服,观察两组易感患者用药前后一年内感冒的发作次数,感冒复发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中药防感香囊组临床总有效率90%,玉屏风散组临床总有效率80%,中药防感香囊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防感香囊对预防成人感冒的发生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金阳;陈华;贺贤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