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用头孢他定粉针剂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邹建华;张永刚

关键词:头孢他定, 不溶性微粒
摘要:将5个厂家生产的在有效期内的头孢他定粉针溶配于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利用GWJ-3微粒检测仪测定每1 ml复配液中所含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复配后有2个厂家生产的头孢他定粉针不含25 μm以上的微粒,占样品总数的40%,10 μm以上粒子数<20粒/ml的及25 μm以上的粒子数<2粒/ml的达到100%.结果表明,各样品复配后的注射液基本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对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限度要求,但不同厂家的产品差异很大.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bcl-2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bcl-2、CD117、CD34等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1例GIST中,CD117和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76.5%;bcl-2阳性45例,阳性率为88.2%,其中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GIST中,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7%、82.8%,bcl-2阳性表达率与GIST良恶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cl-2蛋白可作为诊断GIST的辅助性标记物之一,但不能作为判断GIST良恶性的指标.

    作者:鲁常青;谈敏;李青;陈同钰;谈炎;曹留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肌损伤28例报告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时期的呼吸道感染,常同时累及上、下呼吸道,在苏州地区,多发于冬、春季,尤其是春节前后.该病消化系统并发症多见,合并心肌损伤的病例也不少.自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40例,其中合并心肌损害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兰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比较高,一旦癌肿转移到骨,控制骨痛及改善患者余生的生活质量是医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药物及核素治疗,其中常用的姑息疗法是放疗[2].对于局限的骨转移灶,放疗可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但对于广泛多发的骨转移灶,放疗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核素治疗可以更广泛和持久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5].利用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是近年来治疗核医学发展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放射性药物对骨转移癌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转移病灶有明显缩小、消退作用[1,3,6],同时也发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现分述如下.

    作者:桑士标;李清茹;吴翼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D40和CD40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胃癌组织和3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11例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D40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40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9%,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0.01);RT-PCR检测发现CD40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7%,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CD40和CD40mRNA阳性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01~0.01),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瘤块大小无关(P>0.05).结果表明:CD40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且其表达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胃癌诊断、评价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李锐;陈卫昌;刘强;柴玉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阿昔洛韦加奥平栓治疗生殖道疱疹的临床观察

    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严重威胁着妇女及儿童的身心健康.我院妇科门诊2002年1月至12月确诊的39例生殖道疱疹中,15例采用口服阿昔洛韦治疗,24例采用口服阿昔洛韦加α-干扰素(奥平栓)阴道局部应用,后者可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玉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辐照猪皮与含碘猪皮在灼伤创面的运用效果观察

    对80例灼伤患者按灼伤面积大小随机分成二组,常规切削痂后,分别用辐照猪皮和含碘猪皮覆盖灼伤创面,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观察灼伤Ⅱ°创面愈合时间及对Ⅲ°创面的保护效果,发现二者均能达到减少渗出、减少感染机会和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但从保存方法、相对易感染程度及配套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辐照猪皮的优点多于含碘猪皮.

    作者:郭于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植入性胎盘15例诊治分析

    分析15例植入性胎盘的产科情况.结果:15例均在分娩期第三产程发现,其中合并前置胎盘7例,发生产后出血8例;5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7例行保守性手术,3例行药物保守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认为植入性胎盘的发生与子宫内膜致病因素史有关,随孕次、产次增多发病率相应提高;第三产程胎盘滞留不下,行徒手剥离困难或将胎盘部分剥离后无法继续进行或在人工剥离及钳刮术时,有宫壁一起被拉感觉且出血量多时,应警惕植入性胎盘的可能;若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可减少产后出血量,为保守治疗提供机会.

    作者:常藕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91例监测分析

    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太仓市1993年至2003年的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太仓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人数91例,死亡率平均为267.7/105,1~4岁是意外死亡的高发年龄段;溺水和意外窒息是意外死亡的第一、二位死因.认为根据该地区的环境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及建立和完善意外伤害的社会急救体系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死亡率.

    作者:张玉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卡维地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随机将心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采取常规治疗加卡维地洛尔,对照组34例用ACEI、利尿剂、强心剂等常规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HR、BP、LVDd、LVEF和CI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对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尔,可减轻心衰的症状,改善心衰的预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谈代勇;刘树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的临床意义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老年患者行颈动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9例高血压患者中,3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9.49%;2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中,1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4.00%;1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50.00%;8例糖尿病患者中,3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37.50%.结果表明: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老年患者多继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其进行形态学评价,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老年血管性病变患者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和平;查月琴;沈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冠状切口径路行颞骨区肿瘤的外科治疗

    对6例原发颞骨区肿瘤行冠状切口径路的颅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外形与功能均无影响,术后经5个月~2年的随访,无复发.认为冠状切口径路的颅颌外科手术是治疗颞骨区原发肿瘤的有效术式.

    作者:龚中坚;唐友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胸部钝性伤致肺深部裂伤8例的外科处理

    通过对8例肺深部裂伤(deep pulmonary laceration, DPL)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肺深部裂伤尤其是并发胸内出血多甚至休克、需要立即剖胸探查的DPL的发病机制、X线特征及外科处理原则.

    作者:李森;陆志荣;丁兆祥;陶国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先天性内斜视与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对比观察

    对31例先天性内斜视和20例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年龄、起病情况、远视程度、斜视度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斜视在起病情况、远视程度、斜视度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区别两种斜视的关键在于患儿的屈光状态.

    作者:冯柯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血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以偏酸性的MesencultT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取扩增第三代后的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结果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种植于特定的培养基中后,可产生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破骨样和间充质样细胞;传3代后,这些细胞可得到纯化、扩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经诱导后的MSCs表达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源于脐血的MSCs在体外可以培养、扩增,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的来源而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

    作者:喻永涛;惠国桢;陈镭;陆华;苗宗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诱导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白细胞介素-1 β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目的分析CagA+幽门螺杆菌及不同激酶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 β(IL-1β)分泌的影响.方法将CagA+幽门螺杆菌与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共同培养,IL-1β分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素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IL-1β分泌的影响.结果 CagA+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胃上皮细胞IL-1β的分泌;蛋白激酶A、C、G的抑制剂不能阻断幽门螺杆菌诱导的GES-1分泌IL-1β,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可阻断这种IL-1β的分泌.结论 CagA+基因型幽门螺杆菌可显著增加胃粘膜上皮细胞IL-1β的分泌并且依赖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作者:李岭;陈卫昌;江家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及治疗

    对22例前列腺电气化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尿道狭窄、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是引起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认为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术前选择病例、术后排尿症状改善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强;董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60Coγ线照射联合Tamoxifen体外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研究

    目的探讨Tamoxifen(TAM)和60Coγ线照射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影响.方法用3H-TdR掺入法测定TAM单用以及和60Coγ线联用对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M和60Coγ线照射对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TAM对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TAM与60Coγ线联用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TAM能诱导细胞凋亡,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为核固缩或核碎裂,可见凋亡小体. 结论 60Coγ线和TAM联用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宁萍;刘芬菊;黄辉;陈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腺癌PCNA、C-erbB-2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5例乳腺癌标本进行PCNA、C-erbB-2蛋白测定.结果:65例乳腺癌中PCNA、C-erbB-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4%(61/65)、66%(43/65).PCNA高表达从数量上看与肿瘤大径、肿瘤体积、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高表达与肿瘤大径密切相关(P<0.01).而PCNA、C-erbB-2蛋白同时表达(65%,42/65)与肿瘤大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密切相关(P<0.05).认为可将乳腺癌PCNA、C-erbB-2蛋白同时表达与肿瘤直径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一样视为危险预后因素.

    作者:王忠明;许昌韶;孙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加味止嗽散有效部位群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目的研究加味止嗽散有效部位群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取一定的提取工艺分离得到加味上嗽散有效部位群,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AlCl3显色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加味止嗽散有效部位群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芦丁的线性范围为0.0064~0.0384 mg/ml,回归方程为A=8.13125 C+0.0982,相关系数r=0.9999.加味止嗽散有效部位群中总黄酮含量平均为6.65‰.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快捷,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作为加味止嗽散有效部位群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之一.

    作者:徐乃玉;顾振纶;谢梅林;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血液肿瘤患者进行了心量测评.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病程在3个月以内组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分高于病程在3个月以上组.结果表明:血液肿瘤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常规的心理评估,可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徐英;王金华;陈文;朱霞明;孙爱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