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曾芳;杨洁;李政杰;梁繁荣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把握制方原意,结合临床体会深有见地分析方剂配伍机制及相关运用事宜,尤其是王老强调的治病考虑人、不伤人的思想,值得临床、教学工作者学习.
作者:南淑玲;章健;赵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水溶液中柴胡皂苷a的降解行为.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H值分别为6.96,6.21,5.94,5.62,5.06下柴胡皂苷a在沸水浴中不同时间点柴的含量.色谱条件为Wonda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0 ml · min-1;检测波长:210 nm.结果 100℃加热10min时,柴胡皂苷a在pH6.96,6.21,5.94,5.62,5.06下分别降解20%,28.1%,31.5%,33.6%,35.7%.100C加热10min至160min过程中柴胡皂苷a在pH 6.96,6.21,5.94,5.62下分别降解12.5%,6.1%,8.6%,7.7%,而在pH5.06下降解29.6%.结论 柴胡皂苷a在煎煮的过程中,其自身的降解相当一部分是发生在煎煮的前10min.煎液体系酸碱度影响柴胡皂苷a的降解,从煎液酸碱性的角度来探究中药柴胡有效物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作者:李军;陈丽娜;姜华;张倩;张延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人心脏传导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轻、中度心脏传导阻滞的65岁以上老年人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日3次.两组均8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0.71%,对照组总有效率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基础病疗效比较,以冠心病者有效率高(83.33%).各型传导阻滞比较,以左束支传导阻滞有效率高(83.33%).疗程中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人心脏传导阻滞安全、有效,且以冠心病相关者疗效更好.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益脉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益脉降脂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60例,只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检测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改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6.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升高(P<0.01),但是治疗组在降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益脉降脂汤是有效的降脂调脂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绍杰;刘华盛;康善平;王丽;汤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橙皮苷水溶液在不同的pH、温度、离子强度、初始浓度条件下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条件下橙皮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计算橙皮苷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预测其半衰期(t0.5)和活化能.结果 橙皮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均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在酸性pH环境中为稳定,碱性条件下较容易降解,pH=10时的半衰期为2.56 h,活化能为24.73 kJ·mol-1,离子强度和初始浓度对其降解影响不大.结论 橙皮苷在酸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随着pH的增大降解速率逐渐加快,呈现pH和温度依赖型,提示橙皮苷的使用和保存适宜在低温偏酸性条件下,避免碱性环境和高温条件.
作者:王萌;任晓亮;刘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将人参皂苷Rh2对白血病的抗肿瘤作用机理作以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人参皂苷Rh2对白血病的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整理、归纳.结果 人参皂苷Rh2是人参中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诱导分化、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逆转耐药等作用,而且具有毒副作用小,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结论 随着人参皂苷Rh2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的不断阐明,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夏婷;许吕宏;方建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灸法治疗感冒的临床研究,总结与灸法临床实践高度相关的高质量证据,为临床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以灸法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重要问题为中心,全面检索目前可获得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循证医学5级标准从高到低选用能够回答相关临床问题的证据,采用RevMan5·0·20统计结局指标.结果 有2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B级证据证实灸法治疗感冒的有效性,化脓灸可以达到;相对常规抗感冒药,灸法可能有治疗优势或相当的疗效,如感冒清、先锋Ⅳ(C级证据)、荆防达表汤(C级证据)、维C银翘片(C级证据)等;仅有2项不同刺法灸法之间比较,1项为B级证据显示化脓灸比单纯针刺效果好,并在提高机体免疫较优;1项为C级证据表明温和灸比针刺效果好:4项C级证据表明灸法配合其他对比药物其效果要好或者效果相当,如雷火灸配合小青龙汤治疗感冒疗效优于西药等.而部分措施疗效和西药相当,比如壮医药线点灸配合佩药疗法对照达菲胶囊,但是其对症状改善更优等.结论 笔者认为灸法治疗感冒是有效的.灸法治疗感冒与西药相比很可能等效甚至更优,当然灸配合其他措施的效果也有一定优势,但是尚需要更高质量证据来证买.
作者:罗小军;熊俊;陈日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观察酸脂清胶囊不同提取物对实验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IL-1β和TNF-α的影响,研究酸脂清胶囊抗炎作用机制及对痛风性关节炎软骨破坏的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酸脂清胶囊不同提取物(水提法,醇提法)大鼠灌胃7天后,尿酸钠关节腔注射造成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后9h和12h随机抽取8只大鼠测量踝关节直径;下腔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结果 水提组、醇提组和秋水仙碱组致炎因子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水提组降低为明显.结论 酸脂清胶囊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的水平,达到抗炎、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尤以水提组为优.
作者:朱金凤;吴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确定一年生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佳采收时期.方法 利用HPLC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一年生喜马拉雅紫茉莉根的产量和boeravinone C含量的影响.结果 林芝地区一年生喜马拉雅紫茉莉根的佳采收时期是9月20日左右.结论 为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人工种植与示范提供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作者:李连强;权红;王莉莎;蔡翠萍;陈敏;兰小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心脑相关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对心和脑相互关系的概括,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在藏象学说中,心脑虽分属于五脏和奇恒之腑,但其结构与功能之间却存在着密切联系.该文从心脑与神明的关系、心脑与络脉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和完善“心脑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不仅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创新,更有利于临床医师运用该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迪;曾芳;杨洁;李政杰;梁繁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桑叶是我国一味传统的中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黄酮、多糖、生物碱、植物甾醇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文章主要从桑叶的活性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作了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桑叶资源及桑叶提取物用于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更年期综合征也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一段时间,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腺轴)平衡失调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1].该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平均寿命延长,该病呈现出发病早、病程久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健康.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激素替代疗法(HRT),单纯补充雌激素、辅以孕激素或雄激素联合用药.虽疗效肯定,但其阴道出血、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及中远期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中风等副作用无法排除,寻找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很多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承至今,且药物毒副作用少,成为研究的热点.滋肾疏肝饮是已故天津著名妇科专家王敏之教授的经验方,吾师在早年跟师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自身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吾有幸将之总结如下.
作者:闫清雅;夏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初步探讨贝母辛对内毒素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乙醚麻醉小鼠,经鼻腔滴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 mg/5 ml PBS,每只50 μl),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贝母辛+LPS组.观察各组小鼠血清LDH、MDA含量,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泡灌洗液上清总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结果 LPS处理小鼠可明显上调血清LDH、MDA表达(P <0.01);LPS组肺组织病理学显示:气道上皮脱落,气道内有粘液分泌,肺泡结构呈实变,有大量炎症细胞渗出;LPS组肺泡灌洗液上清总蛋白、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贝母辛组均可有效降低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清的LDH、MDA的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贝母辛组可明显减轻LPS所致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减少粘液分泌;降低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结论 贝母辛可减轻LPS所致急性肺组织损伤.
作者:崔艳茹;刘海云;屈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筛选白芍降血糖和抗氧化的有效部位.方法 白芍乙醇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纯化得到不同洗脱部位,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测试白芍各洗脱部位降血糖活性,以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应用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法考察各洗脱部位总苷含量,综合筛选并确定自芍降血糖和抗氧化的有效部位.结果 白芍乙醇提取物的50%乙醇洗脱部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苷含量均明显强于其他洗脱部位.结论 50%乙醇洗脱部分为白芍降血糖和抗氧化的有效部位.
作者:孙佳明;杜延佳;宗颖;张林林;雷岱虹;叶豆丹;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红花对硬皮小鼠皮肤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探讨红花抗皮肤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博来霉素诱导建立硬皮小鼠模型,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模型组)、青霉胺、低中高不同剂量红花水煎液内服治疗硬皮小鼠,共28 d.对照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改变并测量真皮厚度,免疫组化检测COL-Ⅰ、COL-Ⅲ的含量表达.结果 造模各组硬皮小鼠真皮厚度增厚,纤维增粗、膨大,数量增多,排列紊乱,COL-Ⅰ、COL-Ⅲ的含量表达降低,模型组尤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和红花水煎液各剂量组药物干预后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显著(P<0.05);与青霉胺组比较,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水煎液内服可降低硬皮小鼠皮肤COL-Ⅰ、COL-Ⅲ的表达,从而改善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程度.
作者:杨欢欢;吕军影;黄李平;严煜林;何雪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头、腹气街部穴位针刺干预合脊柱调衡法与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患者随访3个月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综合组取头气街部穴位太阳、四神聪、百会、风池、完骨、天柱与腹气街部穴位肝俞、脾俞、肾俞(与肝俞、脾俞、肾俞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均为双侧,以及中脘、气海、关元,得气后电针接穴四到六组;药物组口服(芬必得+天麻素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个月两时间点疼痛积分量表VAS、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变化,综合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前后分别检测两组肝肾功能、血压、心率的变化等作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压、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ADL测评、综合疗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腹气街部穴位针刺干预合脊柱调衡法治疗颈源性头痛,随访3个月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韩景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王琦教授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文章介绍教授运用当归六黄汤治疗黄汗的临床经验,以拓宽对疑难杂病的治疗思路.
作者:薛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星裂硬皮马勃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RID法,SUGAR SC1011柱(300mm×8mm),超纯水洗脱,流速0.5ml/min,柱温70℃,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结果 甘露醇进样量在6.26 ~ 18.78 μg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16 708 X-2 601(r =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0%,RSD为1.70%.结论 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和可行性,可作为星裂硬皮马勃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质量控制的定量方法.
作者:李爱欣;周贤;翁丽丽;刘月;魏文培;王淑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六味地黄汤经光合细菌代谢后β-胡萝卜紊含量的变化.方法 以β-胡萝卜素为检测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光合细菌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紫外检测波长为451nm.结果 光合细菌代谢六味地黄汤后β-胡萝卜素含量发生变化;β-胡萝卜素平均回收率为99.69%,RSD=1.04%(n=6).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可用于光合细菌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作者:翁志平;郭丽冰;杨霞;刘文秀;李德和;王计长;赵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阐明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的药效作用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栀子苷(1),栀子酸(2),山栀苷甲酯(3),去乙酰车前草酸甲酯(4),芦丁(5),槲皮素(6),甘草苷(7),巴马汀(8),药根碱(9),小檗碱(10),甘草酸(11),甘草次酸(12),熊果酸(13),绿原酸(14).结论 所得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敏;胡庆华;李磊;朱继孝;朱玉野;任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