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调查

王至婉;赵栋梁;张甜;李建生;李素云;余学庆;杜保荣

关键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证候, 特征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常见证候分布及特征,为证候诊断标准拟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省级七家医院作为研究单位,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临床调查,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运用统计描述、聚类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发放表格1125份,收回表格1125份,有效1119份.结果显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常见证候为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并对其主次症特征作了分析.结论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实证多见;常见证候包括实证类5种,即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类2种,即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濒危药用植物短柄乌头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濒危药用植物短柄乌头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为短柄乌头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扩散系数的t检验、Poisson分布的x2拟合检验及Morisita指数的F检验研究了短柄乌头(Aconitum brachypodum)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用负二项参数(K)、Cassie指标(1/K)、Green指数(GI)和Lloyd的平均拥挤度(m’)与聚块性指标(PA1)研究其聚集强度.同时利用上述指数研究了取样面积、苗龄对短柄乌头种群分布格局和聚集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结果 总体上短柄乌头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为集群分布,种群聚集尺度多为8 m2;当年生植株种群聚集强度高于多年生种群;整个种群分布格局的演化趋向于高聚集强度的集群分布.结论 短柄乌头集群分布格局的形成,与人类活动、自身的生物学及种群所依存的环境因素有关.在短柄乌头的保护策略上,应当首先保护其自然分布区的生境.

    作者:李娅琼;吴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从体质因素和环境因素探讨中医证候易感性

    文章讨论了不同的体质状态、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对形成疾病不同证候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形成的证候类型的倾向性不同.研究这些因素对证候易感性的影响对于预测证候的发生、发展变化,更好地进行个体化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含;王洪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脂肪肝中医证候与常用生化指标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中医症候表现与常用生化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研究,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脂肪肝中医症候表现数据库,应用SPSS12.0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运用多元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脂肪肝患者793例,平均年龄为(50.7±14.0)岁,男女比例为1.77:1.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高密度脂蛋白的异常与恶心呕吐(常有但可以进食或每日发但可以进食)有一定联系.②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异常与舌苔薄白腻、舌津少有较密切的联系.③血糖异常与舌质红、烦躁易怒(偶有情绪波动)、周身困重、倦怠乏力有一定联系.结论 中医辨证所依赖的症状与一些生化指标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黄杰;季光;魏华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药免煎颗粒剂与传统饮片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中药免煎颗粒剂与传统饮片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天威桃红四物方饮片和免煎颗粒剂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头痛症状改善情况(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程度)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1个月后的显效率(P<0.01)和总有效率(P<0.05)均高于治疗1周后水平;两组治疗后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均优于治疗前,除治疗1周后的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外(P<0.05),其余均为P<0.01;除治疗1周后的持续时间外,两组治疗后的头痛症状改善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0.59% vs.20.59%,P>0.05).结论 天威桃红四物方中药免煎颗粒剂与传统饮片在偏头痛治疗中的疗效相当,耐受性较好,但前者使用方便,安全卫生,建议在临床上代替传统饮片来治疗偏头痛.

    作者:周琴英;牟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吴茱萸生物碱类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比较

    目的 比较吴茱萸总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胸主动脉贴壁法,培养VSMCs并传代,通过特异性抗体SM α-actin进行免疫组化细胞学鉴定;MTT比色法检测VSMCs的增殖,制作各生物碱抑制VSMCs增殖的量效曲线,并依照改良寇式法计算吴茱萸各生物碱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三种生物碱的效应.结果 当质量浓度小于3×10-6g·L-1时,吴茱萸总碱的抑制作用低于等量的吴茱萸碱和次碱;高于此浓度,吴茱萸总碱抑制效应强于吴茱萸碱和次减,三种生物碱的IC50分别是1.72×10-5g·L-1、2.56×10-4g·L-1和3.42 ×10-4g·L-1.但总碱浓度高于3×10-5 g·L-1时,则呈细胞毒作用.结论 吴茱萸碱、次减和总碱均有抑制VSMCs增殖作用,吴茱萸碱的抑制作用略高于次减,总碱浓度过高可产生细胞毒作用.

    作者:徐洋;侯化化;李强;张婧怡;孙安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沙枣总酚抗辐射活性研究

    目的 对沙枣总酚的辐射防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构建辐射损伤模型,以MTT法检测不同剂量沙枣总酚对HSF增殖的影响.结果 X射线对HSF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与2、4、8 Gy辐射组比较,16 Gy辐射组增殖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P<0.01).采用16 Gy一次性X射线照射构建辐射损伤模型,模型组与不同剂量沙枣总酚组在2,24,48 h(除100 μg/m1-48 h组以外)时段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照射后2h,辐射防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但各剂量给药组的辐射防护作用均随辐射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 X射线辐射对HSF具有明显损伤作用,而沙枣总酚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建华;闫瑶;胡君萍;柳惠斌;热娜·卡斯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稳心颗粒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使用稳心颗粒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房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抗心律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治疗前后监测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心律失常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5例,显效率57.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显效率42.5%,总有效率70%.治疗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稳心颗粒治疗房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对肝肾等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芜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芜菁为十字花科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是维族的常见药材.近年来对芜菁有效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该文综述了目前对芜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芜菁的研究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李雅双;连路宁;阿西娜;刘杰;刘春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头针配合中药化瘀通络法治疗中风后恢复期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头针配合中药对中风后恢复期生活自理能力、肢体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103例中风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及针药组组.所有患者均口服中药,针药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FMA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疗效评价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结果 针药组在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优于单纯中药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药组中医疗效评价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优于单纯中药组,两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 头针配合中药对改善中风后恢复期患者的各项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李勇军;孔令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的中西医治疗述评

    目的 对目前国内外伴有变应性鼻咽的哮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客观的评述,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近五年来有关伴有变应性鼻咽的哮喘的国内外中西医治疗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评述.结果 目前认为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变应性鼻鼻炎和哮喘的有效药物和给药方式,但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迄今唯一针对病因治疗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结论 西医在哮喘急性发作和抗气道炎症方面有明显疗效,而中医药在哮喘缓解期具有显著的整体治疗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对变应性鼻炎的早期治疗和佳处理可预防哮喘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其共有的哮喘症状.

    作者:周奎龙;史锁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论针灸临床的整体性思维

    着重从道和术、经络系统、体质与穴性、天时和生理、个体化诊疗、机体自愈力、针灸者素质等方面论述了针灸临床上的整体性思维,以转变中医针灸者的视角,拓展针灸临床的思路.

    作者:张新普;童亚男;薛丹;李敏;傅杰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复方乌梅散对胃癌细胞粘附迁徙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乌梅散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粘附、迁徙、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乌梅散(1,2,4g· L-1)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粘附能力的影响,并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检测药物干预后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复方乌梅散能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粘附能力,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其抑制率也明显增大,呈现剂量依赖性;浓度从2 g·L-1开始,即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迁徙,随着剂量的增加诱导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抑制细胞侵袭方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作用24 h后,1、2、4 g·L-1分别对应38%、56%、76%的抑制率,且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复方乌梅散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粘附、迁徙、侵袭具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作者:周锦勇;刘沈林;刘包欣子;吴坚;王瑞平;邹玺;张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灰质密度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以健康受试者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载体,从脑灰质密度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 采用VBM成像技术,以10例健康被试者(A组)和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比较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与A组健康受试者脑灰质密度的异同.结果 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与A组健康者相比,多个脑区灰质密度存在差异;B组中风患者治疗后,脑灰质密度有所改善.其中尾状核、扣带回、中央前回、楔叶脑灰质密度改变明显.结论 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广泛的脑灰质密度的异常,对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及“运动网络”关键区域脑灰质密度的调节是实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核心机制.

    作者:谢西梅;武平;安军明;黄琳娜;杨运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香砂六君丸有害元素检测与限度评估

    建立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检测香砂六君丸中铬、铅、砷、镉、铜、汞六种有害元素的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香砂六君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香砂六君丸中汞和铬的区域污染程度较高,探讨了香砂六君丸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为其进行风险监控提供了技术参数.

    作者:徐万帮;肖钧;蒋忠军;杨立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从维生素D的季节变化及免疫调节功能探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通过对维生素D来源、维生素D季节变化、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及临床研究,阐述中医“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认识.

    作者:郑碧霞;陈云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构棘根皮化学成分研究(Ⅱ)

    目的 研究中药材构棘根皮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现代光谱方法和文献对照表征结构.结果 从传统中药材构棘根皮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表征为:Isocudraniaxanthone B(1)、Gerontoxanthones H(2)、Cudraflavone A(3)、Artocarpesin(4)、Cycloartocarpesin(5)、染料木素(6)、柚皮素(7)、香橙素(8).结论化合物1、3、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志平;周敏;刘盛;甘春芳;韦万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大柴胡汤在胃癌根治术后梗阻性黄疸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梗阻性黄疸主要为胆管阻塞导致胆汁流出受阻,多种原因可引起该病,如胆部的结石,炎症及肿瘤等[1].胃癌根治术后的梗阻性黄疸大多与胃癌的复发有关,淋巴结和脏器复发较常见[2].梗阻性黄疸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伤及黄疸指数升高,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3],但部分患者在梗阻解除后的肝功能恢复不理想,损伤甚至加重,因此需要额外的保肝药物来改善肝功能.大柴胡汤具有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促进损伤肝细胞再生及减轻炎症的作用,其中的柴胡、黄芩和大黄等成分也具有保肝作用[4].因此,本研究给予胃癌根治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大柴胡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响应面优化大米草多糖微波提取工艺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米草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自变量,大米草多糖得率和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综合指标为响应值,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利用模型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确定微波提取大米草多糖的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520 W,提取时间11 min,料液比1∶21,在此条件下,大米草多糖得率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7.57%、40.01%,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

    作者:李盈蕾;陈建华;宋晓凯;孙吉佑;詹永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大鼠脑干、脊髓中突触结合蛋白Ⅰ(Syt 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分别采用康复训练、电针、康复训练结合电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每天1次,连续治疗6d.术后第1、3、9天,分别评估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变化;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Syt Ⅰ的表达.结果 术后1天、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3d,各组评分分值均有降低的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d,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于模型组比较,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以综合组较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训练、电针、康复训练结合电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肌张力,并可上调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中Syt Ⅰ的表达,而尤以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方案更优.

    作者:杨慎峭;冯丽娟;毛雪莲;马红彦;金荣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活血定眩丸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口服中药制剂活血定眩丸,分别于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明显好转.结论 活血定眩丸可调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并且药效稳定,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宋敏;温孝明;郭成龙;蒋宜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