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敬勇;刘薇;林秋霞;夏琴;齐景梁
建立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检测香砂六君丸中铬、铅、砷、镉、铜、汞六种有害元素的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香砂六君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香砂六君丸中汞和铬的区域污染程度较高,探讨了香砂六君丸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为其进行风险监控提供了技术参数.
作者:徐万帮;肖钧;蒋忠军;杨立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脂酶D(PLD)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CAA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内PI-3K和PLD表达水平.结果 疗前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P1-3K和PLD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疗后PI-3K和PLD表达水平有所上升,与疗前相比具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①CAA患者PI-3K和PLD的低表达异常可能影响了骨髓的造血功能;②补髓生血颗粒通过调节PI-3K和PLD介导的异常信号转导通路,抑制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过度凋亡,进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改善造血微环境,以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
作者:雍彦礼;王金环;孙凤;孙伟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它以“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为载体,在传承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政策支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在这一大好环境下更好地建设中医药重点学科,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文章从中医药自身属性和特点出发,分析学科队伍、学科方向和学科平台等三个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在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孙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教育受制于经济,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教育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既要遵守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遵守市场的发展规律.针对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设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中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接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从而建立高等中医院校与社会对接的良性运行机制.
作者:王思民;元伟靖;张桓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传变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变生他病.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突出症状,热度的高低、热程的长短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与转归,因而对发热的处理在临床上意义重大.笔者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解毒透表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中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制定.
作者:曹跃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皮下积液也被称作皮下血清肿,其作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在国外的发病率为17% ~63%[1,2],而在国内的为6%~42%.虽然其对患者的生存以及预后无明显的影响,但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进展,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继而增加患者费用以及精神负担.我院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手术创伤以及气血亏虚,给特定患者在术前3天以及术后5天以防己茯苓汤进行治疗,有助于益气通阳利水,改善患者机体状况,继而减少患者术后皮下积液时间以及量,从而促进患者愈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通过对我国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的学名及冬虫夏草菌的分类学进展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药材拉丁名、冬虫夏草菌学名以及药材拉丁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更新.建议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学名修订为Ophiocordyceps sinensis(Berk.)G.H.Sung et al.与国际学术界一致,药材拉丁名应结合虫体信息重新命名Ophiocordyceps&Hepialidae,进一步反映菌虫复合体的特殊性.
作者:任艳;万德光;卢先明;国锦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乳腺增生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占乳腺疾病的75%,居乳腺疾病的首位.目前中西药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及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6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的68例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小28岁,大50岁,病程长3年,短2个月,均为双侧乳房发病.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临床体检可触及增厚腺体,呈散在条索状、团块状、颗粒状肿块,有触痛;乳腺彩超示:多发低回声结节,大直径一般不超过1 cm;病理活检为囊性增生.此次入选患者均符合非哺乳期、非过敏体质、肝肾功能状况良好.
作者:代友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杞菊地黄丸对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128例慢性肾盂肾炎(肝肾阴虚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杞菊地黄丸,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免疫球蛋白改善情况、尿液中ALB、β2-MG及NAG水平及肝肾功能等.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8%(60/64);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 (61/6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18.8%(12/64),实验组患者复发率3.1%(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尿液中ALB、β2-MG及NAG水平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杞菊地黄丸对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改善肾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刘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人参与丹参配伍对心梗模型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与丹参2∶1配伍组、2∶0组、0∶1组,药物灌胃两周,分别取静脉血离心,检测血清NO、ET、MDA、SOD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O、SOD降低,ET、MD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1组、2∶0组、0∶1组NO、SOD均升高,ET、MDA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2∶1组NO、ET、SOD、MDA改变与2∶0组、O∶1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人参与丹参2∶1配伍组可以明显改善心肌梗塞模型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活性物质释放和抗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王永刚;钟伟;于远望;郑刚;王礼凤;尚俊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并评价中药人工周期联用枸橼酸氯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5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女性随机分成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枸橼酸氯米芬西药组)23例,经测定各内分泌激素、观察临床症状、检查B超、测定基础体温等评价患者是否妊娠,以评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各激素水平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周期排卵率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人工周期联用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的临床疗效确切,存在较大的应用价值,提倡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茹秀丽;冯艳萍;孟亚丽;李义飞;张红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用SPSS17.0软件对其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用药主要是温性(占31.8%),其次是微寒(占21.2%)、寒性(占15.1%)、平性(占15.1%),此4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83.2%,其它药性使用较少;味则以苦味(32.2%)为先,其次为甘(30%)、辛(27.3%),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9.5%,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22.36%)的药物为,其次是归胃经(18.63%)、肺经(13.66%)、肝经(13.04%)、大肠经(11.8%)的药物.结论 苦寒入脾经药物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功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萍;王平;田代志;刘军锋;刘松林;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米草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自变量,大米草多糖得率和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综合指标为响应值,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利用模型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确定微波提取大米草多糖的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520 W,提取时间11 min,料液比1∶21,在此条件下,大米草多糖得率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7.57%、40.01%,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
作者:李盈蕾;陈建华;宋晓凯;孙吉佑;詹永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人参属植物在中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之前主要利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人参属植物资源进行质量评价和药理机制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能有效弥补该方法的不足.该文阐述了代谢组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代谢组学在人参属植物资源鉴定、质量评价、生态因子、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钟贵;王元忠;张霁;金航;张金渝;肖焱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优化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提取富集工艺.方法 以粗多糖提取率和葡萄糖计总多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法L9(34)(四因素:温度、时间、次数和固液比)考察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水提取工艺,再运用单因素考察黄芪多糖的醇沉工艺条件(乙醇浓度、醇沉时间).结果 确定佳水提取工艺条件:在70℃恒温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3h,加纯化水量40ml;确定醇沉的条件:加95%乙醇至终浓度90%进行醇沉静置4h,收集沉淀物.结论 水提醇沉工艺收率稳定,方法简便、快速,为黄芪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崔红花;赵英日;王淑美;罗兰;尹永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肛周皮下游离术联合乌梅丸熏洗对肛门瘙痒症患者致敏皮肤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肛周皮下游离术联合乌梅丸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应用免疫组化观察患者术后第1、3、7天肛周皮损中PAR-2的表达,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第1、3、7天肛周皮肤中PAR-2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 使用肛周皮下游离术联合乌梅丸治疗肛门瘙痒症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靶点可能抑制PAR-2的表达.
作者:黄文武;廖莉萍;杨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通过研究文献及总结,笔者参悟出坎卦蕴含“坎阳为本”及“阴为阳基”两层内涵,而“阴中求阳”是针对坎卦之逆而制定的治则.结合中医学的圆运动思想,坎卦是圆运动正常运行的根本,故“阴中求阳”实质是治本之法,体现了中医学“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望同道郢政.
作者:沈耿杨;廖少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舒筋接骨丸对四肢骨折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骨折复位固定术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服用舒筋接骨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等至术后6月.结果 观察组术后纵向叩击痛减轻的时间、压痛消失的时间、肿胀减轻和消失的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P<0.05).结论 骨折患者服用舒筋接骨丸可显著提高骨折的愈合时间与临床疗效,具备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范义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对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鼻镜、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方法,观察鼻中隔、鼻腔和鼻窦等情况.记录双侧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下鼻甲肥大、筛泡过度气化的解剖变异情况.结果 组1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治愈,慢性鼻窦炎临床治愈71例(71%),好转26例(26%),无效3例(3%).术后术腔不同程度黏连9例,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2例,与鼻中隔黏连2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组2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治愈,慢性鼻窦炎临床治愈76例(76%),好转24例(24%).术后术腔不同程度黏连17例,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6例,与鼻中隔黏连6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结论 鼻中隔偏曲在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鼻中隔偏曲长期妨碍鼻腔引流是慢性鼻窦炎发生的重要因素,窦口鼻道复合体充分引流后,单纯鼻窦炎可自愈.因此鼻中隔偏曲患者应尽早手术,防止鼻炎、鼻窦炎的发生.矫正鼻中隔有时可被看做是治疗单纯鼻窦炎有效的选择之一.
作者:修世国;张雪;邢东升;李东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对江油附子的切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次乌头碱(1);尼奥灵(2);宋果灵(3);附子灵(4);8-乙氧基-14-苯甲酰基中乌头原碱(5);多根乌头碱(6);麦芽酚(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 麦芽酚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作者:郭大乐;邓赟;李秀茹;彭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