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周密思;黄海;赵映前;张平;刘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 对60例冠心病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观察中医证候变化.结果 介入术前及术后1周证候分布均为: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介入术后1个月中医证候分布为:痰浊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结论 冠心病介入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瘀证,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气虚证和阳虚证,介入治疗对痰浊证无改善作用.
作者:范宗静;崔杰;吴旸;张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对甘肃不同产地黄芪、红芪共27个居群的样品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析标记方法,从1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3个多态性引物分别对黄芪、红芪样品进行DNA扩增.结果 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到黄、红芪共扩增出位点数23个,多态性位点数16个,平均多态性比率71.3%.利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分析表明黄、红芪样品遗传距离在0.49 ~0.88,平均为0.530 2.结论 所选3个引物可作为高特异性引物,可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显示的带型差异准确鉴别黄芪和红芪,该法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
作者:张蔓;孙红国;吴海燕;宋志学;纪鹏;华永丽;魏彦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远志复方不同萃取部位抗氧化和安神作用的研究.方法 抗衰老实验选用注射D-半乳糖溶液法造模,用远志复方不同萃取部位(复方汤剂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水提组)对此动物模型进行治疗,实验结束后,取血分离血清,取胸腺、脾、肝脏,并计算脏器系数,将肝匀浆,测定血清、肝组织匀浆的MDA含量.通过研究各组动物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入睡百分率、睡眠延长时间及睡眠潜伏期,观察药物的安神作用.结果 模型组肝脏、血清中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可提高小鼠胸腺系数,肝脏和血清中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给药组可提高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30 min内入睡百分率,睡眠延长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结论 远志复方具有抗氧化及安神作用.
作者:杨波;朱盼;王艳;王颖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研究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BALB/c小鼠IFN-β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抗病毒机制.方法 RSV感染BALB/c小鼠,不同剂量金欣口服液灌胃给药干预,并于首次滴鼻后24h、72h、144h取各组小鼠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检测IFN-β表达情况.结果 RSV感染BALB/c小鼠24h后,金欣不同剂量组均能下调RSV诱导的IFN-β的高表达(P<0.01),但金欣等效剂量组作用尤显著.RSV感染BALB/c小鼠72h后IFN-β仍呈高表达(P>0.05),但较24h模型组明显降低;金欣不同剂量组对RSV诱导的IFN-β含量显著上调(P<0.01),其中金欣等效剂量组尤显著.RSV感染BALB/c小鼠144h后IFN-β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金欣不同剂量组均对RSV诱导的IFN-β mRNA低表达具有上调作用(P<0.01),且金欣等效剂量组尤显著.结论 RSV感染的BALB/c小鼠IFN-β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金欣口服液能够影响该趋势,使小鼠体内IFN-β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起到抗病毒效应,金欣口服液等效剂量组的影响尤为明显.
作者:陈争光;汪受传;徐建亚;戴启刚;李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FGFR1、p21r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VSMC,建立VSMC增殖模型,应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干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免疫印迹法检测FGFR1与p21ra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FGFR1与p21ras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FGFR1与p21ras表达均较明显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表达较低剂量组比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表达又较中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川芎嗪能抑制VSMC增殖,该作用与其抑制FGFR1及其相应信号通路中p21ras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朱蓓蓓;王永玲;李彦;孙银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金花茶叶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胰腺结构、功能及糖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利用静脉注射四氧嘧啶造成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金花茶提取物高剂量、中剂量及低剂量组,另取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28 d,于末次给药后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取胰腺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结构改变,并测定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结果 金花茶叶提取物能显著提高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水平(P<0.05),缓解胰腺病理性损伤,显著增加肝糖原储备(P<0.05).结论 金花茶叶提取物能改善胰腺结构和功能,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发挥可靠的降血糖作用.
作者:夏星;潘传燊;黄琳;王志萍;王勤;潘为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咳嗽是临床常见肺系疾病症状,由于不同病因其临床表现各异,常有咳嗽咯痰,或干咳咽痒,或呛咳,或咳嗽气喘,或反复咳嗽数月不愈等,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往往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甚者迁延数月不愈.笔者跟随吾师曹勇教授临床,对诊治患者各种咳嗽有独特的见解,采用止嗽散辨证加减治疗,颇具良效.现加以归纳总结.
作者:苏广;蒋玥;朱璞玉;曹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6批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51个化合物,总含量97.976% ~ 98.734%.6批样品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49.775% ~59.822%),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10.776% ~ 20.121%)与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1.209%~5.400%).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不同贮藏期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基本一致,4年新会陈皮与另5批贮藏年限更长的新会陈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茶枝柑的新会陈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化学型.
作者:王坚;陈鸿平;刘友平;刘荣;樊丹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健脾祛瘀中药制剂对血脂异常ApoE基因缺失(ApoE-/-)小鼠视网膜血管瘤增殖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小鼠体质量分层随机分组.将36只2月龄ApoE-/-小鼠分为普通饮食组、高脂模型组及健脾祛瘀治疗组.高脂模型组及健脾祛瘀治疗组小鼠均用高脂饲料喂养,健脾祛瘀治疗组小鼠于实验的后1个月给予健脾祛瘀制剂灌胃,每次0.3ml,每日2次,而普通饮食组和高脂模型组小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小鼠7月龄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后制备左眼视网膜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光学显微镜观察并采用Mias 2000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3组动物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C)内VEGF、视网膜外丛状层(OPL)内VEGFR-2含量、OPL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腔面积(MVA),提取右眼视网膜组织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3组动物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结果 7月龄健脾祛瘀治疗组小鼠视网膜OPL微血管密度、微血管腔面积均比同龄高脂模型组和普通饮食组明显减少(P<0.01-0.001),7月龄健脾祛瘀治疗组小鼠RPE细胞VEGF面积、OPL内VEGFR-2面积均比同龄高脂模型组和普通饮食组显著降低(P <0.05-0.01),7月龄健脾祛瘀治疗组小鼠视网膜VEGF/actin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同龄高脂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比普通饮食组高(P>0.05).结论 健脾祛瘀中药制剂可降低血脂异常ApoE-/-小鼠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RPE细胞内VEGF含量及视网膜外丛状层VEGFR-2含量,使视网膜外丛状层微血管密度降低、微血管腔面积缩小,抑制视网膜血管瘤增殖,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毅;庄利萍;李罗翔;李娟;曾庆华;莫亚;刘小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推拿疗法是中医传统医疗手段之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推拿手法是产生疗效的关键.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机制之一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关.该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推拿手法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报道进行整理,并提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吴萌;李亚;尚坤;张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拟定小儿咳喘灵滴丸质量标准,使小儿咳喘灵滴丸的质量可控.方法 对麻黄、苦杏仁、板蓝根、甘草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对麻黄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 鉴别方法简便,重现性和专属性良好,盐酸麻黄碱在0.282~2.55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RSD为1.02%,重现性试验RSD为1.06%,稳定性试验RSD为0.45%,供试品在22 h内基本稳定,回收率试验RSD为0.65%,含量限度为每丸含盐酸麻黄碱(C17H24O10)不得少于71.10 μg/丸.结论 小儿咳喘灵滴丸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重现性和专属性良好,小儿咳喘灵滴丸质量可控.
作者:夏忠玉;孙国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肥胖以脾虚为本,痰淤互结为标,本虚标实.多食少动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精气郁滞是肥胖的基本病机.精不化气则气虚,气不为用则气郁,血不为用则为血淤,津液不用则为痰饮水湿,精不为用则化为膏脂,血淤是肥胖的基本病理因素之一.治疗肥胖配伍活血化淤药物,既是辨证论治的必然,也是“治未病”的要求.
作者:陈贵海;杨仕权;邓魏;曾晓艳;陈焕新;吕莎;武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HPLC法建立青天葵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 色谱柱为Welch Materials XB-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A,含0.03%三氟乙酸)-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5℃.结果 建立了青天葵的HPLC-UV的指纹图谱,指出12个共有指纹峰,共指认4个共有峰的成分结构并对不同来源的青天葵药材的相似度进行了比较.结论 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为青天葵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金嫚;韦柳斌;袁经权;周光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香薷药材的定性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检查药材中的低极性成分、中极性成分、高极性成分.结果 低极性成分、中极性成分、高极性成分分别在以环己烷-乙酸乙酯(20∶0.1)、氯仿-甲醇(40∶1)、丙酮-冰醋酸(2∶1)为展开剂的条件下获得理想分离.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香薷药材的定性控制方法.
作者:喻志标;李晶;余良忠;虞金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贝壳类药材多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文章以临床常用的石决明、牡蛎和珍珠母三种代表性贝壳类药材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其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品质评价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丽;刘友平;韦正;李雪莲;刘荣;樊丹青;陈鸿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西药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具有多机制协调保护肾脏的特点,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马旭;邵凤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作为宋代临床大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第二》中专节列出论治头痛方,并在其他篇章中也进一步阐述其相关论治.许氏认为,头痛的治疗应首先辨别其部位,然后针对其病因、病性辨证治疗,这就为后世医家防治头痛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李翠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三叶因子1(TFF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胃炎(CSG)和消化性溃疡(PU)患者共75例[包括脾气虚证(PQDS) 22例,脾胃湿热证(PWHS) 53例],另招募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标记法检测各组胃粘膜EGF、TFF1、ICAM-1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各组及其亚型EGF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气虚及脾胃湿热证组中,Hp阳性者均高于同证型Hp阴性者(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气虚证、脾胃湿热及其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亚型Hp阳性者TFF1表达均升高(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者(P<0.01).除脾气虚证Hp阴性者外,各组及其亚型ICAM-1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表达高于脾气虚证(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者(P<0.01).结论 EGF、TFF1、ICAM-1在Hp相关胃病脾气虚和脾胃湿热证中蛋白水平的高表达初步提示其“邪正相争”的病理状态;脾气虚证以正气尚能一定程度抗邪为特点;脾胃湿热证则显示邪气亢盛,邪正交争剧烈至“正气”一定程度受损;ICAM-1可能从某种程度反应“湿邪致病”的病理机制;Hp与湿热病邪在致病上互为因果,可一定程度加剧“邪正交争”的亢奋状态.
作者:周建红;胡玲;邢海伦;罗琦;郑晓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白细胞变化规律.方法 以“小鼠风寒表证”疾病模型制作方法为基础,结合预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与对照组比较一周内白细胞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白细胞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变化;在风寒表证7天疾病周期中,实验组白细胞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实验组小鼠体内白细胞的表达于发病第3天达到高峰,实验组白细胞的变化曲线与对照组基本平行.结论 白细胞存在昼夜变化节律;白细胞的高表达出现在太阳病第3天,此后逐渐回落,基本吻合外感表证7天自愈的病程;对照组、实验组白细胞水平昼高夜低的变化.
作者:赵协慧;李杰;吴萍;张发斌;张广梅;陆东明;王仁嫒;陈湘宏;刘占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从中医宏观与辨证的角度切入,对比中西医学科思想的差异与优劣,阐述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融入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等理论精髓指导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独具中医特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新体系,试图解决蛋白质研究中出现表浅化等问题,进一步深化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
作者:祝美珍;曾石森;齐玉洁;苏春寿;朱爱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