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周敏华
目的 研究溴取代白杨素衍生物的体外抗癌活性.方法 合成溴取代的白杨素衍生物,并通过MTT法检测其对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人结肠癌(HT-29)细胞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合成了6个溴取代白杨素衍生物.结论 溴取代白杨素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IC50=0.85~11.60 μmol/L).
作者:郑兴;王小平;刘运美;郭玉;罗星;尹松;代琴;朱琼妮;廖端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伤科止痛膏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棉球性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模型,观察该品抗炎作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该品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伤科止痛膏可明显抑制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棉球性肉芽组织增生,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对热板法致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 伤科止痛膏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
作者:董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优选云南松松针中莽草酸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选莽草酸佳提取工艺,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时间及温度对莽草酸收率的影响.结果 佳超声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25℃,料液比为1:25,提取3次,提取时间40 min,莽草酸的收率为3.47%.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周萍;雷娇;刘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对大戟属植物猩猩草Euphorbia cyathophor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RP-18型)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型)柱层析,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NMR、13C NMR和EI-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猩猩草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十六烷酸(Ⅰ)、β-谷甾醇(Ⅱ)、stigmast-5-ene-3,7一diol(Ⅲ)、11-氧代-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Ⅳ)、germanicolacetate(Ⅴ).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陈琳;穆淑珍;姜春勇;葛永辉;张建新;郝小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高血压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也将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 以泸州地区1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为对象进行病例一对照相关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M235T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34.087,P=0.000<0.05):高血压组TT型,MT型和MM型分别为57.1%,38.5%,4.4%,对照组分别为22.5%,42.5%,35.0%;高血压组M等位基因频率为23.6%,对照组为56.3%;T等位基因频率为76.4%,对照组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157,P=0.000<0.05).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M235T正常对照组除与肝火亢盛证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它证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无明显差异(X2=1.979,P=0.372>0.05).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之间基因型无明显差异(X2=2.110,P=0.348>0.05),其余各证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易感基因型;中医实证和虚证之间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差异.
作者:廖慧玲;尹思源;葛丽春;王全;周喜芬;石含秀;史书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考察樟帮炮制与药典炮制白芍饮片对原发性痛经解痉、镇痛、活血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评价镇痛作用;测量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考察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造大鼠痛经模型,记录炮制品拮抗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兴奋作用.结果 不同白芍炮制品均有镇痛,延长凝血、出血时间,抑制缩宫素诱导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与药典白芍炮制品比较,樟帮白芍炮制品对上述改善作用明显.结论 白芍樟帮炮制品的解痉、镇痛、活血作用优于药典炮制品.
作者:江雁;张凌;熊贤兵;刘海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桃红四物汤乙醇和水提液中总酚酸含量及清除DPPH活性,建立快速简便的中药复方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方法.方法 以乙醇和水为溶媒分别得到桃红四物汤乙醇提取液(EFE)和水提液(EFW),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酸含量.测定EFW、EFE、没食子酸(GA)对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清除能力,评价EFW、EFE的抗氧化活性,并与维生素(Vc)进行比较.结果 EFE、EFw、GA、Vc达到50%清除率所需药物浓度(IC50)分别为(20.4±0.1),(33.85±0.1),(0.9±0.1),(2.6±0.4)μg·ml-1.结论 EFE、EFW清除DPPH活性有显著差异,活性强弱与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该方法在中药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及质量评价方面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提示EFE、EFW有望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
作者:杨辉;胡燕峰;郭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雌雄银杏根、茎、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 K、Ca、Zn、Cu、Ni、Co、Cd等7种元素在雌树中的含量偏高,Mg、Fe两种元素在雄树中的含量偏高.结论 雌雄银杏根、茎、叶金属元素含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作者:卢志标;吴争荣;马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水不溶弱碱性药物葡萄内酯的解离常数(pKb).方法 采用Benet法和Chtten and Harris法.利用葡萄内酯易溶于丙酮的性质,选用不同比例丙酮-水混合物为溶剂进行滴定,然后利用Benet法进行pKb的计算.结果 葡萄内酯pKb为9.7527,为弱碱性药物.结论 Benet法和Chtten and Harris法可有效测定难溶于水的弱碱性药物的pKb.
作者:黎艳刚;陈海芳;涂明珠;魏玲;王发英;杨武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分析真武汤与方中生姜和白术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真武汤、生姜、白术和生姜白术阴性样品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和比较研究.结果 真武汤全方共鉴定出82个成分,生姜挥发油鉴定出51个成分,白术挥发油鉴定出21个成分,生姜白术阴性样品鉴定出10个成分,其中真武汤全方挥发油鉴定出的成分占其挥发油样品总含量的80.6%,生姜为91.5%,白术为57.5%,生姜白术阴性样品为91.4%.结论 真武汤挥发油主要来自生姜和白术,其他三味药材挥发油成分较少.
作者:罗国安;应旭辉;李莎莎;韩凌;王义明;卢传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YDCM)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喂饲大鼠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大鼠血脂水平,同时肝脏取材,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高脂饮食喂饲大鼠12周,抽样检测血脂,确定高脂血症模型成功后分组;高、低剂量银丹心脑通软胶囊[YDCM,0.25,0.5 g/kg·d)]组和阳性药组[血脂康胶囊0.125 g/(kg·d)]每天2次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治疗4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TC、HDL-C、LDL-C和APO-A的含量显著增高;肝脏组织发生了中重度的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YDCM高剂量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TC、LDL-C含量,YDCM各剂量组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的脂肪变性,尤其是YDCM高剂量组肝脏组织形态学与正常肝脏比较接近.结论 YDCM高剂量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C、LDL-C水平,产生一定的调血脂作用,更为显著的是YDCM能有效改善高血脂性肝脏脂肪样变,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高血脂性脂肪肝病的治疗药物.
作者:王丽华;张俊青;夏文;李星;聂晶;王钰莹;吴芹;余丽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津血源颗粒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诱导法建立干燥综合征大鼠模型.观测干燥综合征(SS)模型鼠唾液分泌量、体重、进食量、颌下腺指数及脾和胸腺免疫器官指数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津血源颗粒小剂量组、模型组及佐剂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进食量减少,但无明显差异;津血源颗粒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唾液分泌量从造模第14天起明显增加(P<0.05),颌下腺指数、脾指数及胸腺指数极其明显减小(P<0.01).结论 津血源颗粒对SS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红仪;许超;李庆平;钱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深入认识马蹄香治疗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液相色谱法(外标法)测定了马蹄香散剂和5种治疗胃肠病药物中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含量.结果 低聚果糖在马蹄香、复方谷氨酰胺和参苓健脾胃颗粒中的含量高,而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和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中没有检测出.低聚半乳糖在蒙脱石散中的含量非常高,马蹄香中的含量也比较高,复方谷氨酰胺和参苓健脾胃颗粒盐酸含量低,而小檗碱片和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没有检测出.结论 马蹄香散剂中低聚果糖含量高,蒙脱石散和马蹄香中低聚半乳糖含量高,马蹄香治疗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性可能是通过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促进肠道益生菌增多改善胃肠功能来实现.
作者:张峻;杨成金;肖桦;黄永坤;王承宇;黄根;刘梅;戚勤;吴晖;姚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重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认识的理论模型.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文献研究设计方案,基本研究过程为明确文献研究对象、抽取文献样本、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内容分析工具、中医辨治认识的内容分析、定性与定量统计处理、解释比较、构建理论模型.结果 目标文献242篇,分析了整体和局部治疗的中医辨病、辨证规律,初步重构了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框架.结论 中医辨治有辨病、辨证、辨症之分,可以实现相对的规范统一,内容分析法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作者:杨小波;李倩;罗云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姜黄炮制前后质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姜黄炮制前后有效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指纹图谱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 姜黄炮制后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不大,姜黄素和挥发油的含量明显降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变化不显著,姜黄指纹图谱共标出指纹峰11个,姜黄片则标示出7个.结论 姜黄炮制后有效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变化,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姜黄经炮制后HPLC指纹图谱指纹峰减少,印证了姜黄炮制后有效成分有损失的结论.
作者:李敏;唐艳萍;于素玲;杨小多;齐景梁;吴发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毛叶丁香醇提物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毛叶丁香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采用CCl4法建立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观察毛叶丁香醇提物对实验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P等含量、肝脏系数和胸腺系数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和AST显著升高(P<0.05或P<0.001)、肝系数明显增大(P<0.05)、胸腺系数明显降低(P<0.05).毛叶丁香醇提物各剂量组可明显降低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水平(P<0.05);也可降低AST水平,低、中剂量组作用显著(P<0.05或P<0.01);也可降低T-BIL含量,但不具统计学意义;未见能明显影响肝脏系数,但可使胸腺系数增大至接近正常,低剂量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也显示其保肝作用.结论 毛叶丁香醇提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杜景霞;吴银屏;付银峰;张志罡;赵炎;李月华;王建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研制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灵芎菌质.方法 经过川芎平板初筛法和川芎袋料复筛法,获得能在川芎基质上生长的优势菌株;进一步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以及大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血淤模型中小鼠耳伊文斯蓝的表达量,确定发酵得到的灵芎菌质的活血化淤作用,同时用ABTS法测定了菌株生长时期漆酶的活性.结果 复筛得到三株能够在川芎基质上生长良好的灵芝菌株,其中ZL-13灵芎菌质具有较好的活血化淤效果,而且作用显著优于中药材川芎;此外,菌株的漆酶活性越高,发酵形成的菌质活血化淤效果越好.结论 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得到的灵芎菌质能显著提高川芎的活血化瘀效果.
作者:高慧娟;余梦瑶;江南;魏巍;王世宽;罗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对烟曲霉菌合成毒性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不同剂量四君子汤处理的5×106烟曲霉菌孢子用DMEM液培养48 h,收集不同组的培养液滤液,计算其不同组培养液滤液作用的HeLa细胞和红细胞生存率;比较抑制50%细胞生长的不同组培养液滤液的稀释度;观察100 μl 0.3%H2O2在沙氏固体培养板上对一定剂量四君子汤处理的烟曲霉菌孢子的抑菌圈大小.结果 四君子汤处理的烟曲霉菌孢子培养液滤液作用的HeLa细胞和红细胞生存率显著高于无药物处理组(P<0.05),抑制50%细胞的药物组孢子培养液滤液的稀释度低于无药物组,结果均呈现剂量-效应关系;100μ10.3%H2O2在沙氏固体培养板上作用一定剂量四君子汤处理的烟曲霉菌孢子所产生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无药物处理组(P<0.05),结果呈现剂量一效应关系.结论 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可以抑制烟曲霉菌培养时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治疗烟曲霉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鹏;周艳;刘金辉;谢小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桂油微乳中桂皮醛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33:67),检测波长285 nm,流速1.0 ml·min-1.结果 桂皮醛在28.8~100.8μg/ml(R2=0.999 9)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29%,RSD为1.45%.结论 HPLC测定桂皮醛方法便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肉桂油微乳含量的测定.
作者:易醒;李莉;肖小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辣蓼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各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总黄酮为指标,对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4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辣蓼草采用6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为1:50,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超声提取温度为45℃的提取条件效率较优;根、茎、叶、果实、全草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58%,0.76%,1.80%,3.28%和1.34%.结论 工艺操作简便,重现性强,可用于提取辣蓼草中的总黄酮.
作者:汤建;陈妹好;刘瑞江;徐秀泉;于小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