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外谱线组图谱法研究大黄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

严优芍;尹永芹;郭丽冰

关键词:大黄, 配伍, 紫外谱线组图谱法, 化学成分
摘要:目的 研究大黄与黄连、桃仁、肉桂等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总体效应.方法 用紫外谱线组图谱法分析大黄及其不同配伍水煎液的环己烷、氯仿和正丁醇3种有机溶剂萃取液各紫外吸收峰形、数目及峰值等.结果 大黄与不同中药配伍前后紫外谱线组图谱虽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一定规律可寻.结论 紫外谱线组图谱可宏观地反映大黄与不同中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翁提取物体外抗结核杆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白头翁提取物体外对结核杆菌的作用.方法 采用新鲜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H37Rv)、多药耐药以及速生结核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白头翁正丁醇提取物、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的结核菌培养基,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空白对照组菌落生长情况正常,白头翁提取物组(1:10~1:20)均对新鲜结核菌和速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白头翁提取物1:10对多药耐药菌株到培养终止期(40 d)仍无细菌生长.将经恢复培养40 d均无结核菌生长.结论 一定浓度的白头翁提取物在体外有抗结核菌的作用,且有不可恢复的杀灭作用.

    作者:王淑英;王晓兰;刘萌萌;岳苏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引经药醋柴胡对大鼠肝细胞pH值影响

    目的 考察肝经引经药醋柴胡水提液对大鼠肝细胞内pH值的影响,探讨引经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可能机理.方法 利用BCECF/AM和FITC - Dextran两种荧光探针,以空白细胞为参比,考察不同浓度药物在不同时间对细胞内pH的影响.结果 药物对细胞质内pH值影响随时间、浓度不同而不同,24,48 h各药物剂量组细胞质中pH与空白组细胞相比有统计意义,其P<0.05,中浓度组作用3,18h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差异,3h高浓度组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加药组囊泡膜内pH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药物作用18,48 h囊泡膜内pH值与空白相比有统计意义,其P<0.01,高浓度组作用3,6,24 h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差异,3h低浓度组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细胞内及囊泡膜内pH值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组间无统计意义.结论 醋柴胡可能通过改变大鼠肝细胞内pH值来影响药物体内分布.

    作者:刘丽娟;周丹;陈有军;马冬红;赵瑞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栓心脉宁联合桔丙酯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2007 -07 ~2010 -05我们应用血栓心脉宁联合棓丙酯治疗冠心病35例,并与同期单独应用棓丙酯治疗冠心病35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玉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医解毒降浊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解毒降浊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文章从抗缺血缺氧、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对超微结构的影响、抗自由基损伤和抗氧化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对明胶酶系和纤溶酶系的影响、对神经元营养因子的影响、对分子生物学某些指标的影响等8个方面就中医解毒降浊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鲁红伟;刘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还阳参药材佳采收期研究

    目的 确定还阳参药材的佳采收月份.方法 从绿原酸含量,多糖含量以及浸出物含量等方面比较不同时间采集的还阳参药材的差异.结果 不同采收期绿原酸含量、多糖含量、浸出物含量存在差异.结论 确定6月份为还阳参药材的佳采收季节.

    作者:李肃;贺石麟;孙进华;倪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新型大豆异黄酮磺酸酯的临床前药物动力学

    目的 对新型大豆异黄酮磺酸酯(DBS)进行前药判定,以及考察该筛选前药中大豆苷元(DZ)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否改善.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按100 mg/kg剂量灌胃给DBS,于给药后lh内取血处理后分析以筛选前药.大鼠灌胃或静脉注射给予前药DBS35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液样本.采用建立的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的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DBS和DZ的含量,运用DAS 2.1.1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实验中,灌胃给予DBS的大鼠血浆中能检测到明显的DZ.在临床前药物动力学实验中,该前体药以35 mg·kg-1灌胃给药后,DBS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三室模型,DZ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t1/2分别为(219.6±123.6) min和(609.6±387.6) min.DBS中DZ的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原药的42.9%.结论 前药中原药DZ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虽没有达到预期的改善,但能证明DBS是DZ的前药,为提高天然产物大豆异黄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做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彭游;付小兰;邓泽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帝内经》比喻辞格英译研究回眸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界的“圣经”,其语言深奥难懂、辞格古老丰富.多元化古汉语辞格的运用是其英译的难点和重点.文章从《内经》译本研究和古汉语比喻辞格英译研究的现状出发,以符号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内经》比喻辞格的翻译策略,并从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语义的立体思维,鉴三分法凸显比喻、借代、拟人等与语义关系密切修辞格英译的过程的回顾.

    作者:张斌;杜福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急性分离及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前额叶皮层( Prefrontal Cortex,PFC)神经元的急性分离方法,用于中枢神经元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方法 低温人工脑脊液灌流后,结合酶消化及机械吹打,急性分离6~40 d鼠龄大鼠的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门控钠电流和配体门控甘氨酸激活电流.结果 分离出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膜光滑有弹性,保存了主要离子通道的活性.结论 该方法适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离子通道的研究.

    作者:陆永利;孙钿;周敏;杨红卫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联合靶向阻断EGFR和mTOR信号通路增强紫杉醇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RG - 14260和阻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的影响.方法 紫杉醇、RG -14260、Rapamycin单独和联合处理Ishikawa细胞后,MTT法和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体外侵袭力.结果 紫杉醇、RG -14260与Rapamycin均可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减少S期细胞数量、降低细胞侵袭力,三者联合应用呈协同效应(P<0.01).结论 紫杉醇联合RG-14260及Rapamycin靶向治疗剂能协同性地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降低其侵袭力,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G1期细胞阻滞及凋亡来实现的.

    作者:陈萍;周保锋;曹风军;李芳;徐华;邓守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黄秋葵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目的 利用4种发根农杆菌15834,R1601,1025,1000诱导黄秋葵产生毛状根,建立黄秋葵的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 利用共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菌株、预培养时间和侵染时间等对黄秋葵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和不同液体培养基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佳培养基,并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和外源激素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结果 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预培养48 h的叶片为转化材料,感染8 min的诱导率高,佳培养基为MS液体培养基.结论 黄秋葵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为研究黄秋葵的有效药用成分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悦;杨世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妊娠期高血压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目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妇产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病因病机也是中医产科研究的重点.祖国医学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病机的长期观察,在临床实践中,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中医中药来协调人体的脏腑机能达到治病的疗效.文章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来综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作者:雷丹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琴键”假说——针刺疗法实质的新探索

    文章以《内经》有关论述和针刺与现代免疫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经络、穴位等现代研究,试图寻找针刺取象的精确原理.文章通过“取象比类”思维运用,建立“琴键”假说,通过假说含义、内容、应用前景展望等阐述,说明穴位、针具与人体共同作用后产生的治疗机理类似于弹奏钢琴发音过程.由此为中医针刺机理的现代研究提供新思路,该假说有望成为中医、西医研究针刺疗法的桥梁.

    作者:包巨太;崔建美;贾永森;马会霞;李洁;路振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丹参多糖保护H2O2致心肌细胞损伤作用机制

    目的 研究prohibitin在H2O2致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表达及中药丹参多糖对其调节作用.方法 以H2O2干预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氧化应激心肌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prohibit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丹参多糖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上升,凋亡率显著降低,其中高剂量组尤为明显(P<0.01);prohibitin在正常心肌细胞内表达较低,而在模型组表达代偿性增高,丹参多糖用药组其表达有所增加,高剂量组增加更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丹参多糖可通过上调prohibitin蛋白表达发挥其保护H2O2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周凤华;李丽君;李杰;杨萍;贾钰华;孙学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五轮八廓学说与彭氏眼针溯源

    通过研究五轮八廓学说的历史沿革,追溯彭氏眼针的中医理论渊源;挖掘“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而阐明眼针的作用机理,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作者:秦微;王彩霞;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艾叶水提物的分离提取及其抗肝癌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艾叶水提物的抗肝癌活性.方法 采用水浴回流法获得艾叶总水提物,采用乙醇沉淀法,从总水提物中获得去多糖提取物和多糖2种粗提物,分别以不同的浓度作用肝癌HepG2细胞48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 不同浓度的总水提物和去多糖提取物处理肝癌细胞12h均可使细胞明显皱缩,48 h大量细胞死亡,细胞OD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1);高浓度多糖处理肝癌细胞24 h也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细胞皱缩,OD值减小(P<0.05),但12 ~24 h OD值显示活细胞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低、中浓度多糖对肝癌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艾叶水提物具有抗肝癌作用,去多糖提取物和总水提物均能使肝癌细胞形态改变而死亡,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多糖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抗肝癌活性较弱.

    作者:尹美珍;阮启刚;肖安菊;鲁争;喻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豆苷元-壳聚糖微球对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的药效研究

    目的 评价大豆苷元-壳聚糖长效微球对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测定给药后小鼠体质量和子宫重量系数,并取股骨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测.结果 小鼠去卵巢后3周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所有实验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增重.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后子宫重量系数明显减小(P<0.01);肌肉注射高剂量大豆苷元-壳聚糖微球1次后,第3周和第5周子宫重量系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分别为P<0.05,P<0.01),明显高于每日灌胃大豆苷元混悬液组.与模型组相比,微球给药组可见骨小梁分布较密,骨皮质呈不明显蚕食样改变,骨髓腔较密实;而大豆苷元混悬液灌胃给药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与大豆苷元混悬液灌胃给药相比,大豆苷元-壳聚糖微球经肌肉注射有明显的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作用,提示其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

    作者:葛月宾;李孟顺;梅之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紫外谱线组图谱法研究大黄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

    目的 研究大黄与黄连、桃仁、肉桂等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总体效应.方法 用紫外谱线组图谱法分析大黄及其不同配伍水煎液的环己烷、氯仿和正丁醇3种有机溶剂萃取液各紫外吸收峰形、数目及峰值等.结果 大黄与不同中药配伍前后紫外谱线组图谱虽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一定规律可寻.结论 紫外谱线组图谱可宏观地反映大黄与不同中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

    作者:严优芍;尹永芹;郭丽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傣药倒心盾翅藤资源调查

    目的 探明傣族药倒心盾翅藤分布现状,为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倒心盾翅藤分布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对其伴生物种、生境、各种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涉及云南5个地州13县30个乡镇,共采集到样品24份,分布多集中在海拔800~1 200 m的林缘,资源量较小.结论 倒心盾翅藤分布区域相对狭窄,并在进一步缩小;其野生环境中自然更新能力不佳,亟待保护.

    作者:李海涛;彭朝忠;管燕红;牛迎凤;张丽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酶学与心肌组织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酶学及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作5组,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大鼠心肌缺血,给药4周,观察给药过程中各组血浆肌酸激酶(CK)及给药结束后心肌组织中超氧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心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降低血浆CK、心肌组织MDA,提高心肌组织SOD活性,减小脏器比,减轻缺血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脉结扎引起的心肌缺血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与抗氧化应激损伤机制有关.

    作者:刘胤敏;吴红兵;周银;邱明丰;王晓贤;陆静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健脾补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健脾补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健脾补肾方,对照组采用洛丁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及BUN、Scr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在改善脾肾症候、降低Sc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脾补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疗效可靠.

    作者:元艺兰;金香淑;孙虎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