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

周谊芬;董玉林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 贴壁筛选法,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方法:从SD大鼠中分离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将分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接种后24 h内细胞开始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48 h后贴壁细胞沿培养瓶壁伸展开,圆形,折光性强,细胞壁完整,胞核隐约可见,胞质丰富。传至第5代MSCs纯度高,增殖能力旺盛,呈梭形或纺锤形的细胞,呈漩涡状、菊花状排列生长。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通过体外培养纯化获得,传至第5代的骨髓基质细胞纯度高,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可作为是一种较理想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方法。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阑尾类癌3例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随访。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结果:阑尾类癌3例中,临床表现均有右下腹痛。光镜下肿瘤细胞位于粘膜下,瘤细胞分化好、大小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yn+、CgA+、CK20+、Villin+。2例阑尾切除后随访至今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因肿瘤累及回盲部行回盲部切除术后未做任何治疗,随访至今,预后好。结论:阑尾类癌是阑尾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其预后的判断需结合肿块的大小、组织类型、治疗方法,虽预后较好,但仍需对所有的类癌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姚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耳穴埋豆在改善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中应用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护理操作对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甲状腺手术患者123例,随机分配成两组:对照组63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术前30分钟选择耳穴埋豆,术前术后用王不留行籽按压刺激耳郭上的穴位。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颈背部疼痛等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50~120分钟,头晕头痛17例,恶心呕吐16例,颈背部疼痛54例中I级41例,Ⅱ级11例,Ⅲ级2例。(2)对照组手术时间45~135分钟,头晕头痛21例,恶心呕吐34例,颈背部疼痛58例中I级16例,Ⅱ级38例,Ⅲ级4例。手术时间、颈背部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护理操作,可减少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发生,并可改善相关症状。

    作者:田月香;何月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治疗重度三踝骨折54例

    目的:评价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三踝骨折54例采用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伤口均I期愈合。其中:O级20例,Ⅰ级31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术后创口Ⅰ期痊愈53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门诊换药后愈合,无内固定外露等情况的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均提示踝关节的关节面平整良好,胫距关节匹配正常,无复位丢失现象。结论:采用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直视下对踝关节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巍栋;王永;李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肺类癌与微瘤型类癌CT表现与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肺类癌与微瘤型类癌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1)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扫描范围:肺尖到肺底部,包括双侧肾上腺。感兴趣区放置:ROI设定在病灶大层面,病灶面积70%。(2)术后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核分裂计数选取肿瘤生长活跃区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结果:不典型类癌周围型2例,见坏死及肋骨转移1例。典型类癌3例中周围型1例,中央型2例,瘤肺界面均清晰、光滑3例,“冰山征”与“贴边血管征”1例。微瘤型类癌3例CT未见明确瘤灶,均位于肺纤维化背影,镜下小气道附近见瘤细胞巢。8例病灶CK18、CgA、Syn均表达阳性;Ki-67检查4例指数均<5%。结论:肺类癌与微瘤型类癌CT表现与病理特征具相对特征性,认识其特点有助于对分类与临床治疗。

    作者:侯冬梅;王宇峰;刘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皮损局部予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封包麻醉后,使用高能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仪,术者左手绷紧患处皮肤,右手持激光手具对准皮损处逐层汽化,边汽化边以生理盐水棉签拭去表面凝固物,直至创面有少许点状渗血,皮损消失,创面与周边正常皮肤平齐。结果:脂溢性角化病120处皮损痊愈108处(90.00%),显效12处(10.00%),有效率100.00%。术后不良反应有局部灼痛感、轻度渗出,多在1~3天内消退。80.00%皮损在痂皮脱落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均在3~12个月内自然消退。结论: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疗效好,创伤小,易操作,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蒋海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Ⅱ型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61例

    目的:探索股骨近端髓内钉Ⅱ(PFNAⅡ)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61例患者采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均能顺利愈合,无肢体短缩、髋内翻等情况发生。随访0.5~4年,优43例,良14例,可1例,差0例。结论:PFNAⅡ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手术适应证广泛,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较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曹志军;黄世均;濮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生长抑素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生长抑素(FSS)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得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分为MCI组(A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B组)。正常对照组40例为正常体检者。对A组进行MoCA评测。测定3组空腹血浆生长抑素(FSS)、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重指数(BMI)。结果:⑴FSS:A组33.35±9.62 pg/mL,B组38.86±10.69 pg/mL,对照组32.44±8.08 pg/mL,3组FSS比较,B组较A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糖尿病患者MCI组MoCA评分与FSS呈正相关(P<0.01),与FINS(P<0.01)、HbA1c(P<0.05)呈负相关。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SS、学历、HbA1c、TG、年龄是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FSS是MCI的保护因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对T2DM患者FSS进行早期监测和积极干预,有利于改善T2DM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郑艺;王粹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质量控制小组在预防肿瘤化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进行质量管理对肿瘤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PICC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PICC置管及相关的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对照组112例置管中感染13例(11.6%),其中因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拔管3例。观察组124例,发生穿刺点感染1例(0.8%),经处理后好转,无因感染而提前拔管的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6,P<0.01)。结论:PICC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及管理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金小红;郭瑜洁;刘小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局部喷利多卡因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方法:观察组40例局部喷雾或超声雾化利多卡因基础上,静脉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麻醉后行支气管镜检查。对照组40例局部利多卡因麻醉或超声雾化后直接行支气管镜检查,两组同时监测记录检查前、检查中血压、心率、指脉氧变化,并观察与询问患者的不适反应和痛苦记忆。结果:观察组40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检查时血压、心率稍变高、快,血氧饱和度一度显著下降4例,患者不能回忆术中情况,无不适感。对照组血压、心率上升明显,有不同程度痛苦回忆。结论:利多卡因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行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王亦军;张慎峰;曹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城市2013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对盐城地区2013年手足口病患儿及其临床重症病例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手足口病患儿咽、肛拭子,用肠道病毒实时荧光RT-PCR,对其病毒核酸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定型。结果:491例(重症26例)患儿采集咽、肛拭子标本中,共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93例(39.31%)中,EV71型35例(18.13%);CVA16型35例(18.13%), CVA6型96例(49.74%),其他未分型27例(13.99%)。临床重症病例14例中,EV71型3例,CVA16型0例,CVA6型9例,未分型2例,CVA6与EV71、CVA16三者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P<0.01)。结论:检测的以往常见的EV71和CVA16型转变为CVA6型,它是引起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区域性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

    作者:王瑶;陈国清;邵荣标;许晓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19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按照阑尾显示、阑尾直径、阑尾腔内粪石、积液、积气、阑尾系膜条纹征、回盲部淋巴结增大、盲肠壁水肿增厚及阑尾穿孔表现等征象逐个分析、测量确认。结果:CT诊断18例(94.7%),漏诊1例。阑尾显示17例,阑尾增粗肿大17例,直径7~19mm,阑尾粪石8例,阑尾积液5例,阑尾积气7例,阑尾周围条纹征13例,回盲部淋巴结肿大3例,回盲部肠壁增厚4例。阑尾穿孔3例,未有征象显示。结论:MS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增强前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的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配合增强前、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相位对比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PC-MRV)检查,对于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的比较。方法:对36例脑膜瘤患者,分两组分别行MRI平扫及增强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1)MRI平扫及增强表现:T1WI像和T2WI图像均呈混杂信号21例;均呈等信号7例;T1WI像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像为不均匀高信号8例。(2)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A组18例见肿瘤相关血管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变形,可见增粗迂曲引流静脉。脑膜血管呈集束状与脑膜瘤体相连见供血血管“抱球”。B组肿瘤相关血管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变形呈“抱球”状,引流静脉增粗迂曲。不能同时显示脑膜瘤与引流血管及颅内静脉窦的关系。两组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后,作病理分析证实为脑膜瘤。结论:MRI配合对比增强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更加完整,对脑膜瘤的手术前风险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春锋;钱小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良好的医患沟通对神经外科实习医师培养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师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目前已经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但临床医师对于医患沟通的作用和意义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不十分清楚。因而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养。因此,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陈建国;李剑;杨柳;施炜;顾艳;周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联合Carpentier软环行二尖瓣成形术53例

    目的:观察Carpentier软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应用的近期效果。方法:二尖瓣关闭不全53例患者,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均为二尖瓣后叶脱垂或并部分腱索断裂。术中在对二尖瓣后叶脱垂部分行楔形或矩形切除并成形后,使用Carpentier软环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通过注水试验及食管超声检查成形效果,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观察二尖瓣成形效果。结果:术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9例,中度关闭不全4例。术后1周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少量返流3例,微少量返流6例。48例随访时间9.42±4.52个月,经心脏彩超检查,二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少量返流4例,微少量返流7例。结论:对二尖瓣后叶脱垂行楔形或矩形切除并成形,使用Carpentier软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效果良好。

    作者:吕振乾;凤玮;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儿童慢性腹泻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水平相关分析

    目的:观察食物不耐受(FI)血清特异性IgG水平与儿童慢性腹泻的相关性及饮食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腹泻儿童13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浓度,并行基于FI检测结果相关饮食健康管理。结果:慢性腹泻儿童FI阳性131例(96.32%),不耐受食物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蛋黄蛋白、蟹、牛奶、虾、鸡肉、鳕鱼、西红柿、小麦、大豆、猪肉、大米、玉米,其中鸡肉、鳕鱼、小麦、西红柿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饮食健康管理后,其中显效40例(30.53%),有效78例(59.54%),无效13例(9.92%),总有效率90.08%。结论:FI血清特异性IgG水平与儿童慢性腹泻症状相关,基于FI检测的饮食管理可有效缓解儿童慢性腹泻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缪伶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昔洛韦致急性肾损伤6例病理特点与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阿昔洛韦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例使用阿昔洛韦后急性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腰痛5例,出现少尿1例,尿液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2例及白细胞尿2例,血肌酐平均236.67±77.60μmol/L, NAG酶、视黄醇结合蛋白、溶菌酶、微球蛋白等明显升高;肾活检病理示:急性肾小管坏死5例,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0±0.89天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予以小、中剂量泼尼松20~30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未行血液透析治疗。结论:阿昔洛韦所致肾脏损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腰痛及肾功能减退为主,可能由于干扰肾小管上皮细胞代谢而导致急性肾损伤。

    作者:刘昌华;高波;陈蕊;毕光宇;徐道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68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同时,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合并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较好。

    作者:徐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经中心静脉置入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无法进行时改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效果。方法:对因上肢静脉障碍致正在进行的PICC无法继续者,立即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PICC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结果:在DSA下对上肢静脉障碍导致PICC置管无法继续9例患者,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5例,右锁骨下静脉置入4例,均1次成功。导管尖端在DSA实时透视下到达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准确率100%,导管留置期间未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ICC无法进行时改行DSA下的CVC置管的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可达到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足患者疗程需要的目的。

    作者:陈春梅;吴宏;黄小妹;丁文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MicroRNA let-7e与食管鳞癌临床分期研究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croRNA let-7e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Taqman MGB探针法,检测60例食管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croRNA let-7e表达水平。以U6 snRNA为内参,进行荧光定量PCR,统计分析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MicroRNA let-7e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比癌旁组织高,病理分期I期与III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roRNA let-7e在食管鳞癌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可能用于食管鳞癌临床分期诊断的重要标记。

    作者:许一鸣;仲崇俊;田婷;肖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奥扎格雷,观察组采用葛根素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10.74±4.51,对照组16.94±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35例(87.5%),对照组总有效27例(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奥扎格雷用药治疗。

    作者:钱晨;吴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