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李治萌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中医药, 补肾化瘀法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和吡拉西坦片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化瘀方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MMSE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MMSE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糖复康方药对脾虚痰湿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脾虚痰湿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应用糖复康方药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根据平均分组原则将本院接收的7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住院及门诊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实验组(n=37),经中医诊断确诊是脾虚痰湿型,两组患者都采用基础治疗,其中实验组基于此再用糖复康方药进行进一步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较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91.9%),组间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虚痰湿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应用糖复康方药,效果确切,应用价值高.

    作者:辛俊平;黄杏芬;杨从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火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53例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火针疾刺局部阿是穴及随症选穴.结果:53例患者中,治愈18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结论:火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效果佳,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剑飞;黄艳霞;盛正和;刘芙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黄连汤加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目的:探讨黄连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12月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取黄连汤治疗,根据症状加减,30例采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治疗,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同时治疗4周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心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十三味和中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分析十三味和中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接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胃排空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胃排空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头皮针结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7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头皮针治疗,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侯爱平;刘慧青;崔莎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张茂平教授从络脉、玄府论糖尿病肾病

    张师梳理历代医家观点,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心得体会,从玄府、络病理论的视角论治糖尿病肾病.提出玄府是肾脏组织结构学物质基础,作为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的指导思想.

    作者:赵庆;张茂平;王明杰;唐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吴耀南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思路

    吴耀南主任医师善于古方今用,运用经方治疗胃肠疾病,常获奇效.现将吴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肠疾病两例进行阐述,以便共勉.

    作者:俞晓芳;徐国山;吴昦辰;吴耀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100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中药针剂具有组方和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标准不完备、制作工艺不合理、临床使用不正确、个体差异等因素,致使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具有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须加强监测和防治,合理应用中药针剂,并注意观察和预防,以提高中药针剂的安全性.

    作者:刘启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患者84例,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2例.对研究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方法,对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存活率大于一年半的占83.33%,明显优于参照组的54.76%,同时研究组患者焦虑评分指标和抑郁评分指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方法应用于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较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2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痊愈1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呃逆迅速缓解3例、1h内缓解7例、1d内缓解15例、4d内缓解12例、无缓解3例;对照组患者呃逆迅速缓解0例、1h内缓解0例、1d内缓解7例、4d内缓解21例、无缓解12例;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应用多途径、多方法阻断呃逆反射弧,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何胜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治疗腺样体肥大78例

    目的:探讨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门诊治疗的7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接受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治疗,对照组接受通窍鼻炎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4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N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腺样体缩小明显,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疗效确切.

    作者:赵彦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医综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院的8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实验组加施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与疗效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HS、VAS与肿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与S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饶晓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临方膏方的制备

    中医膏方源远流长,它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将强身与治疗疾病相结合,疗效明显,而且服用方便.本文主要讲述了膏方的制备过程.

    作者:周吉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五灵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简述五灵脂的来历、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特性和剂量选择,以期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雍玉琴;高军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和吡拉西坦片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化瘀方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MMSE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MMSE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

    作者:李治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祛痰健脾法治疗痰湿型高血压前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并总结祛痰健脾法治疗痰湿型高血压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8例痰湿型高血压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进行研究分组,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应用中医祛痰健脾法进行治疗,各纳入病患4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0.05),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异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痰湿型高血压前期患者采取中医祛痰健脾法进行治疗,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作者:丁志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分布特点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3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记录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根据是否共患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结果:①共纳入290例脑梗死患者,糖尿病组121例,非糖尿病组169例.②两组患者均以前循环梗死为主,但是糖尿病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③两组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和(或)闭塞均较多发生于前循环,以颈内动脉终末段及大脑中动脉常发生;后循环以基底动脉为主.无论是在前循环,还是后循环,糖尿病组均较非糖尿病组大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但是在有病变血管中,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④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发生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风险增加,微血管病变可能是糖尿病性脑梗死主要的发生机制.但是糖尿病患者大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风险不会增加.②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更易伴发高血压病.

    作者:周慧文;樊凌云;邓晓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IBS-D病例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用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58例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IBS-D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良好,突显了护理干预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小玲;樊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目的:分析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0例分为两个组别,其中35例经通腑逐瘀法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另35例经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浆内毒素、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2水平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采取通腑逐瘀法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减轻患者炎症水平,效果显著.

    作者:侯淑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制剂大黄以及山大黄的鉴别分析

    目的:鉴别分析大黄以及山大黄.方法:选用企业报批的大黄末为供试品,研究以及分析大黄、山大黄单味制剂的鉴别以及检查项目.结果:大黄不含土大黄苷,大黄末报批样品含土大黄苷,这就显示企业使用的大黄原料药材为山大黄或者混杂存在山大黄.结论:土大黄苷是鉴别大黄与山大黄的关键,建议给予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