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贲云

关键词:1, 6-二磷酸果糖,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摘要: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用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组40例,剂量250mg/kg·d半小时内静滴,每日一次,疗程7~10天.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0.1~0.125g/d,静滴,每日一次,疗程7~10天.结果:患儿的面色、呼吸、哭声、心率、肌张力、原始反射以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有明显改善.结论: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明显.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食管闭锁1例

    患儿,女,系1胎0产41+4周胎龄,行剖宫产术,取一女婴,羊水清亮,无窒息.出生后见口、鼻腔有大量分泌物外溢,吸引不尽,窒息进行性加重,吸引管插入咽喉部打折,反复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哭声虽大,但呼吸道、口腔分泌物阵发性溢出,经麻醉科、五官科用喉镜检查,咽喉部未发现异常,双肺痰鸣,湿鸣渐加重,试喂水后不能咽下,从口鼻溢出,疑消化道畸形.转市儿童医院用水溶性碘剂造影确诊为食管上端闭锁.

    作者:袁晓霞;张广荔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状腺亢进并急性冠脉综合征6例报告

    甲状腺亢进伴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甲亢较少见的心脏表现,本文报告近3年收治的6例,对其发病情况,诊治经过,预后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甲亢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2~54岁.诊断为甲亢合并不稳定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曹存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右室心内膜流入道永久性起搏电极植入的体会

    目的:探讨右室心内膜永久性起搏电极植入术中,心尖部起搏与流入道起搏二者在术中起搏参数比较,以及流入道起搏电极植入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不易固定或测试起搏参数不理想时,改为右室流入道起搏(12例).结果:①右室心尖部及流入道两种位置起搏阈值、R波振幅、心肌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后随访2~1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生电极脱位、感知异常、膈肌收缩.结论:①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是电极植入的有效部位;②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心室电极植入技术简单易行.

    作者:黄建飞;王世襄;华守明;施海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6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急诊处理体会

    目的:总结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6例Tdp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首先给予硫酸镁静脉推注,同时对Tdp诱因进行治疗,约2/3患者有效,无效者给予>90次/分的心室起搏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治疗.除1例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未获救外余均抢救成功.结论:临床上以获得性间歇依赖型LQTS并发Tdp多,常见的诱因是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先天性肾上腺素能依赖型LQTS并发Tdp较少见,硫酸镁对两型都有一定疗效.

    作者:翟明之;翟瑜;陶一江;徐洪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技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6例(110眼)白内障行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1.0者35眼(32%),0.5~0.9者54眼(49%),0.5以下21眼(19%).矫正视力≥1.0者56眼(51%),0.5~0.9者43眼(39%),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获得与超乳术相近的结果.且对Ⅳ和V级核白内障更安全.

    作者:李秀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臭氧对室内空气与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实验观察

    某年,我们采用臭氧消毒杀菌机对室内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臭氧消毒杀菌机成都肯格王企业有限公司产.空气消毒效果检测在一间34.78m3实验室内,关闭门窗后,开启臭氧机消毒.在室内四角与中央距地面1.5m高处设5个采样点,于消毒前、后分别采用直径7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沉降15min进行采样.于37℃温箱培养后菌落计数,计算细菌消亡率.

    作者:许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B超在临床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B超在肾及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观察45例肾及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0.8cm的结石,多经药物排石(39例),>0.8cm的结石,经手术治疗(6例);肾上、中极者,经药物排石(30例),肾下极者,多需手术治疗(4例).结论: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与排石的机会有直接关系,B超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徐虹;龚传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B超检测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利用B超探讨胆囊结石切除后胆总管内径变化及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方法:B超测量352例胆囊切除后不同时间段胆总管内径大小,观察不同宽度胆总管内径和胆总管结石的情况.结果:胆囊切除后胆总管内径呈代偿性扩张,无残余结石的胆总管内径平均值为(7.4±1.6)m,扩张程度与手术后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内径≤10mm胆总管残余结石出现率为2.3%,10~12mm胆总管残余结石出现率为6.5%,≥12m胆总管残余结石出现率为73.5%,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声有助于对胆囊切除后胆总管代偿性扩张的正确认识,对胆总管残余结石的诊断有实用价值.

    作者:金建文;童培艳;朱雪峰;蒋雪琴;周键;唐屹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提高局部解剖学教学效果方法探讨

    局部解剖学(局解)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与临床联系密切,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面对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医学的日新月异,如何教好这门形态科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局解知识,以指导今后的临床课程的学习,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多年来,我们对局解教学方法作了某些改革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严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654-2与地塞米松治疗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50例临床观察

    我院自1993~2001年间,应用654-2与地塞米松治疗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患者50例,临床观察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5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符合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①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史;②典型四肢皮肤紫癜,无腹痛、关节痛和血尿;③化验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④排除其它原因的血管炎及紫癜.

    作者:江洪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23例

    腹股沟疝多需手术治疗,而传统的疝修补术复发率高,约在10%~20%.近年由于高分子人工合成材料补片在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使得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人工补片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23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海门市幼儿园食堂卫生状况调查

    近年来,某学校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故屡有发生.为了解我市幼儿园食堂卫生状况,我们于2002年上半年对我市41所幼儿园食堂进行了一次卫生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小英;周红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科护患冲突的原因及对策

    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使病人保持稳定的心态,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护理需求不断增加,而护理人员由于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等因素,难免会与病人发生冲突.现就我院儿科近几年来发生护患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作者:黄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盆壁肿瘤的CT、MRI诊断

    目的:探讨盆壁肿瘤CT、MRI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壁肿瘤22例,分析其X线、CT、MRI表现,比较肿瘤检出和定性诊断能力.结果:CT和MRI发现肿瘤明显高于X线(20/22、3/3;8/22,P<0.05),MRI在显示肿瘤范围、骨髓侵犯和软组织肿块方面优于CT.体格检查发现肿块13例.良恶性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X线、CT和MRI分别为22.73%(5/22)、86.36%(19/22)、100%(3/3),X线与CT和MRI之间差别显著(P<0.05).结论:CT和MRI是盆壁肿瘤检出和定性的主要方法,体格检查对盆壁肿瘤的发现有重要价值.

    作者:肖兴才;陆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乙肝患者Pre-S2、PHSAR与HBVDNA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Pre-S2、PHSAR与HBVDNA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方法:用RIA、ELISA和PCR法分别检测急性乙肝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HBV-M、Pre-S2、PHSAR和HBVDNA的水平.结果:69例急性乙肝Pre-S2、PHSAR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69(71.1%)、33/69(47.8%)、51/69(73.9%),其中56例抗-HBcIgM阳性者中,Pre-S2和HBVDNA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PHSAR与Pre-S2、HBVDNA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急性乙肝的血清学诊断,测定Pre-S2、HBVDNA优于PHSAR,前两者具有相关性.

    作者:姜俊;田凤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体会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治疗胆胰疾病的一种重要的非手术方法,具有痛苦少、重复性好、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病死率低、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EST治疗43例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洪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抗敏止痒乳膏控制菌检验方法的探讨

    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外用制剂必须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抗敏止痒乳膏中由于主药氯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作用,若抗敏止痒乳膏中污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时,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常规方法则难以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本文采用稀释-离心-薄膜过滤法,进行处理,从而去提供试品中的氯霉素成分,保证阳性菌的检测.

    作者:朱小兰;倪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工破膜在催产素引产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发展,人工破膜已成为一种晚期妊娠引产和催产的主要方法之一,被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拟探讨在催产素引产活跃期行人工破膜术对产程的影响,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马兰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用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组40例,剂量250mg/kg·d半小时内静滴,每日一次,疗程7~10天.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0.1~0.125g/d,静滴,每日一次,疗程7~10天.结果:患儿的面色、呼吸、哭声、心率、肌张力、原始反射以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有明显改善.结论: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明显.

    作者:贲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5例脑膜瘤CT典型征象分析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25例脑膜瘤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①脑膜瘤本身的典型CT表现;②瘤周水肿;③肿瘤位于脑外的征象;④骨质改变;⑤邻近脑池、脑沟的改变.结论:肿瘤部位、发病年龄、强化程度及部分脑膜瘤典型的特征性CT表现是脑膜瘤明确诊断的重要方面.

    作者:贾福艳;高长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