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桑菊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老年肺气肿的疗效观察及中医护理体会

孙桂云

关键词:中医, 老年, 肺气肿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82例老年风热犯肺型肺气肿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探讨桑菊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老年肺气肿的疗效及中医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共收治82例老年风热犯肺型肺气肿患者,给予稳定期患者辨证施治、防治结合,冬病夏治、调整阴阳,综合调养、增强疗效;急性加重期除常规西医治疗外,根据患者证型给予桑菊合麻杏石甘汤加减中药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中医护理。结果:82例患者经过治疗有效率达95.1%,患者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结论:老年风热犯肺型肺气肿稳定期注意标本兼治、辨证施治,急性发作期采取桑菊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辅以中医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辨治体会

    乳腺癌类围绝经综合征会降低乳腺癌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完成率。笔者根据乳腺癌类围绝经综合征“阴虚内热”的病机,运用青蒿鳖甲汤加减辨治,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红;曾恩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加味左金汤治疗胃溃疡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胃溃疡采用加味左金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Hp四联用药治疗40例为对照组,中医加味左金汤治疗40例为治疗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占97.50%,共计39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仅75.60%,共计30例,且治疗组91.40%的Hp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故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中医加味左金汤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普及推广应用。

    作者:孙洪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论《金匮要略》中薏苡仁的运用及证候分析

    薏苡仁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本文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使用薏苡仁的原因及其所对应的证候进行分析,以期对薏苡仁的临床运用作一归纳,深化对经方的理解和思考。

    作者:龚轩;付小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联合丹参多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用药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缓解和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8.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周诗晶;梅娟娟;邹本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拟稳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拟稳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自拟稳心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心电图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5%,较对照组的55.2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F-1为(82.19±14.20)pg/mL,较对照组低,NO为(63.87±11.52)μmol/L,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稳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王向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40例临床回顾报道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8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西医组(n=45)与中医组(n=40)。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前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西医组恶寒改善不明显,咳嗽、咳痰、发热改善明显;中医组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中医组症状、体征明显优于西医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的疗效非常确切,能够显著改善的各项症状、体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采用小儿退热栓塞肛进行退热,观察组100例患儿应用退热合剂直肠给药进行退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退热时间、主要症状,并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且主要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P<0.01),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前血常规异常,经治疗明显改善(P<0.01);而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其退热效果快,改善血常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道海;智国防;王俊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西医联合治疗在急性肠胃炎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肠胃炎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西医联合治疗,记录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王守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运用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分析

    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低热、妊娠呕吐、冻疮、过敏性鼻炎等证属营卫不和者。

    作者:李昀骏;秦丽;李伊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对无骨折脱位颈髓挫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讨

    目的:研究总结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无骨折脱位颈髓挫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骨科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颈髓挫伤120患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针灸治疗。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无骨折脱位颈髓挫伤,临床治疗显著有效,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和活动能力,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孟丽娟;吴永磊;王艳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临床结果。结果:造影显示异常者42例,阳性率达到70.0%,无异常者18例,为30.0%。结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性质及侧肢循环情况,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娄雪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胃食管反流病应用莫沙必利辅以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析胃食管反流病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参照就诊顺序将其分别划入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研究组在对照组单纯采用莫沙必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3个疗程后,比照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各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胃镜下总有效率分别为90.3%、87.1%,相较于对照组的70.9%、67.7%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烧灼感、反酸、反食及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研究组有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1.3%,对照组有2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5.5%,相比之下研究组的复发率明显更低(P<0.05);两组只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胀,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有助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促进其病变的食道黏膜恢复,适合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良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这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5.0%,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产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顺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柔肝化毒饮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柔肝化毒饮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澳泰乐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养阴柔肝化毒饮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在肝功能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快速下降至(42.90±16.22)U/L,AST下降至(30.01±11.43)U/L,TBiL下降至(19.75±10.01)μmol/L,AIb下降至(46.57±6.06)U/L;而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下降至(74.19±16.28)U/L、(44.71±12.83)U/L、(32.80±10.82)μmol/L、(37.08±5.41)U/L。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有乏力、肝区不适、消化道不适症状,经过治疗,观察组治疗后乏力未改善的仍有8例,肝区不适的仍有5例,消化道不适的仍有4例;而对照组乏力、肝区不适、消化道不适症状未改善的分别有17例、15例、11例,观察组症状未改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柔肝化毒饮能有效减少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不适现象,促进肝功能指标的降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邢记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单硝酸异山梨酯与硝酸甘油治疗心衰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记录并分析单硝酸异山梨酯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心衰在临床上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集到的160例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A、B、C三组,A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B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硝酸甘油,C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硝酸甘油,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检测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结果:三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血压都有所降低,其中C组优于A和B两组(P<0.05),A与B两组之间相差不大。三组心率都有所好转,C组明显优于A和B两组(P<0.05),A组稍微优于B组(P<0.05)。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和硝酸甘油联合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小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析王秀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

    浅析王秀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辨证思想以及其遣方用药的特色。王老认为肾虚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上多以补肾助阳之药为主,提倡对于反复流产的患者应在孕前即开始对症治疗;患者再次妊娠后也应积极保胎,直至无胎漏、胎动不安征象的出现。

    作者:韩凤娟;付杨;王秀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予以一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痂形成评分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弃拐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术后中医辨证用药,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李晓华;廖劲松;汤飞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方法,避免内瘘闭塞,促进内瘘的成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对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58例患者内瘘功能良好,3例内瘘闭塞,行内瘘重建术后功能良好;2例内瘘手术失败,更换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结论:给予积极正确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高了内瘘成熟率,从而保证了有效的血液透析,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娟;郑海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毒清干预脓毒症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血毒清对脓毒症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期间两组均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并给予相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对照组另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血毒清水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APACHEI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胰岛素用量、7d内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住院28d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CRP、PCT、IL-6、APACHEII评分值、中医证候积分、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但在降低住院28d病死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脓毒症患者,血毒清结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并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但是未能降低患者住院28d病死率。

    作者:刘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中医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有患者42例,实施临床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有患者4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法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19%,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常规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不如中医疗法疗效好。中医疗法具有显效快、疗效可靠等优点。

    作者:王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