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冯春来;徐乾乾;刘峰

关键词:医院获得性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COPD合并HAP患者43例(病例组)和COPD未发生HAP患者77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者H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HAP的8项可能危险因素:年龄≥75岁、入住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时间超过30 d、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全身激素的应用、先前应用>2种广谱抗生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前应用>2种广谱抗生素、全身激素的应用、入住RICU是COPD患者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理应用激素及抗菌药物,加强RICU管理是降低呼吸科病房COPD患者HAP发生的关键.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效果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SIRS患者分别采用CVVH(CVVH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监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温、HR、RR和外周血WBC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IL-6和IL-8的水平,比较两组多器宫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CVVH组患者血清TNF-α、IL-1、IL-6和IL-8水平的下降均快于对照组(P<0.01),体温、HR、RR和外周血WBC计数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CVVH组MODS发生率低(6.67% vs.33.33%) (P<0.01),ICU住院日少[(8.4±2.9)dvs.(13.2±4.1)d](P<0.01).结论 CVVH可以清除SIRS患者体内过度释放的炎症因子,有效阻断SIRS向MODS发展的进程.

    作者:王林华;赵宏胜;高建军;许惠芬;崔晓莉;刘向新;陆舒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脑卒中的0.5%-1.0%[1],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被误诊和漏诊,病死率较高.早期明确诊断和进行合理的治疗、护理,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CVST患者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莉;傅蔚;程虹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血糖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期血糖值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动脉瘤性SAH并行栓塞术的患者61例,按入院时及入院后1、2周的空腹血糖(FPG)值分为三组:A组19例,入院时及2周后FPG≥7.2mmol/L;B组20例,入院时FPG≥7.2mmol/L,2周内FPG恢复正常;C组22例,入院时FPG<7.2 mmol/L.观察三组患者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出院时GOS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A组血管痉挛发生率高,GOS评分高,住院时间长,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性SAH患者急性期血糖值升高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作者:樊兴娟;高洁;陈翔;成亚琴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改良序贯疗法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序贯疗法和四联疗法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失败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改良序贯疗法组(A组)和四联疗法组(B组).A组前7d服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胶体果胶铋150mg,后7d服奥美拉唑20 mg+左氧氟沙星500 mg+克拉霉素500 mg+胶体果胶铋150mg.B组服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胶体果胶铋150mg,共14d.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13C-呼气试验.结果 共90例患者完成试验.按意向治疗和方案分析,A组总体Hp根除率高于B组(81.6% vs.67.3%和85.1% vs.76.7%)(P<0.05);按方案分析,A组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Hp根除率均高于B组(85.2% vs.78.3%和85.0% vs.75.0%)(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10.2%vs.16.3%)(P>0.05).结论 对Hp根除失败的患者,改良序贯疗法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案.

    作者:李慧;田耀洲;魏兰福;张伟;夏军权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地佐辛治疗剖宫产患者术中寒战反应的效果

    目的 观察静注地佐辛对剖宫产手术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 择期剖宫产术中发生寒战的产妇150例,于胎儿娩出后随机分别静注地佐辛0.15 mg/kg(DZ组)、哌替啶1 mg/kg(ME组)和生理盐水(C组)治疗.评估用药后寒战反应的改善程度,记录HR、MAP和SpO2的变化,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DZ组和ME组治疗寒战效果优于C组(P<0.05);DZ组和ME组寒战反应的改善率分别为92%和90%(P>0.05).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5和10 min,DZ组和C组的MAP、HR和SpO2均无明显变化,但ME组的MAP降低,HR增快,SpQ降低(P<0.05).ME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DZ组无呼吸抑制病例;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低氧血症发生率2%,均低于ME组(P<0.05).结论 静注地佐辛0.15 mg/kg对剖宫产手术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反应的治疗效果与哌替啶1 mg/kg相当,但不良反应少,更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寒战反应的治疗.

    作者:聂鑫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方案的探讨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将会因大出血或子宫破裂而切除子宫,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该类疾病发生率日渐增高,国内报道为4.4%[1].因此,探索CSP的有效治疗方法已越来越重要,我们分析了目前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提出了将B超引导下吸宫+选择性宫腔水囊压迫用于CSP的治疗.

    作者:马文琴;赵丹梅;李咏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比较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A组,48例)和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术(B组,48例)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恶露干净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48±15)min vs.(35±12) min](P<0.05);两组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剖宫产术同时剔除直径<8 cm的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22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三组,40例非CH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p-PLA2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血清Lp-PLA2水平、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CHD患者血清Lp-PLA2和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CHD患者血清Lp-PLA2和颈动脉IMT均高于单支病变者(P<0.05).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与血清Lp-PLA2和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r=0.74,r=0.57,P<0.01),CHD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Lp-PLA2呈正相关(r2 =0.59,P<0.01).结论 血清Lp-PLA2水平及颈动脉IMT可作为判断CH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孙晓晖;陈楚;吴晓晖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4例SSEH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示椎管内硬脊膜外梭形或半月形占位影,多位于椎管后方或侧后方.患者的预后与血肿位置及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及患者病情进展速度密切相关.结论 MRI是SSEH诊断的佳方法,明确诊断后及时手术治疗是SSEH预后良好的关键.

    作者:邓引生;焦磊;吴旻;蒋明;庄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开颅减压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减压手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相同,实验组术后使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腰穿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速度,脑积水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愈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速度快于对照组,脑梗死及脑积水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经GOS评定预后,实验组预后良好15例,轻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预后良好8例,轻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3例;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更能有效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在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梗死及外伤性脑积水、改善预后等方面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邵弘;徐刚;钟小军;杜洪宇;冷亮;汤维力;郭均胜;史建芸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右美托咪定减轻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寒战反应的效果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减轻腰-硬联合麻醉寒战反应的效果.方法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曲马多(T)组和对照(C)组.胎儿娩出即刻,三组产妇分别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 μg/kg、曲马多1 mg/k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比较寒战发生情况,记录围麻醉期循环、呼吸和耳温的变化,记录患者舒适度和镇静程度评分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术中循环、呼吸和耳温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与C组相比,D组、T组产妇给药后寒战发生率降低(10.0%和13.3%vs.46.7%)(P<0.05).D组的产妇舒适度和镇静评分优于其他两组(P<0.05).T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曲马多均可有效减轻剖宫产产妇腰-硬联合麻醉期的寒战反应,但右美托咪定的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朝光;徐一刚;吴艳;孙杰;钱燕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氟伏沙明对老年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及血清褪黑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氟伏沙明对老年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及血清褪黑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卒中患者39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C组,20例)和加用氟伏沙明10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4周治疗(F组,19例).检测血清褪黑素浓度,采用卒中量表(NIHS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抑郁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F组NIHSS、SDS、MMSE评分均少于C组[(3.6±1.7)分vs.(4.5±2.3)分、(38.6±6.6)分vs.(53.2±7.3)分和(15.4±3.5)分vs.(26.3±4.6)分](P<0.05或P<0.01),血清褪黑素浓度均高于C组[(54.7±6.8) pg/ml vs.(20.3±5.7) pg/ml](P<0.01).结论 氟伏沙明可改善老年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其机理可能与上调血清褪黑素表达有关.

    作者:刘春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右美托咪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镇痛、镇静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镇痛、镇静作用.方法 选择伴有头痛、烦躁需要镇痛、镇静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8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28例,强痛定、咪达唑仑组(M组)30例.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M组给予强痛定、咪达唑仑治疗.在用药前、用药后30 min、1、2、4h,以语言评分法(VRS)及Ramsay评分评定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同时观测患者呼吸频率、SpO2、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D组镇痛效果优于M组(P<0.05),D组的镇静效果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循环、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小于M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疗效确切,可替代强痛定及咪达唑仑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镇痛、镇静.

    作者:李鹏飞;许改红;阙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对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目前普遍选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但对于老年ITN患者,考虑到手术的风险以及患者的接受程度,临床均推荐经皮穿刺技术或放射外科治疗.本文总结MVD治疗老年性ITN临床效果.

    作者:蒋栋毅;王之敏;陈寒春;杨德宝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弹性扫描值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以及Plt和AFP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瞬时弹性扫描值(LSM)与肝纤维化4项血清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V-Ⅳ)、层黏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和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方法 CHB患者83例,1d内采用弹性探测仪行肝硬度瞬时弹性扫描,并测定血清HA、CV-Ⅳ、LN、PⅢNP、AFP和Plt.分析LSM值与6项测定指标的关系.结果 Plt与肝硬度呈负相关(r=-0.284,P<0.01),而HA、CV-Ⅳ与肝硬度呈正相关(r=0.296、r=0.336,P<0.05).LN、PⅢNP和AFP与肝硬度在本组资料中未显示相关性(P>0.05).结论 HA、CV-Ⅳ和Plt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无创血清学指标.

    作者:袁迎春;张效敏;蔡咏梅;海秀玲;李玉芳;袁晓春;张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单管连续侧孔胸管引流在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管连续侧孔胸管引流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VATS)肺叶切除术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VATS肺叶切术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毕分别采用改良单胸管引流(A组,47例)和双胸管引流(B组,45例),比较术后胸管引流相关资料.结果 A组和B组的胸腔引流量、引流管保持时间、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口服镇痛药给药次数、注射吗啡次数和VAS疼痛评分大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后,B组有1例因液气胸再次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结论 单管连续侧孔胸腔引流与传统的双管引流效果相仿;但前者置管便捷、创伤小,且花费少,更适合VATS肺叶切除术后应用.

    作者:樊怿辉;周晓梅;陈橼;陆海敏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手术治疗食管及食管胃结合部双源癌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食管及食管胃结合部双源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食管及食管胃结合部双源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颈、右胸、腹三切口根治术7例,经右胸、腹二切口根治术9例,经左胸一切口根治术7例.结果 23例患者术中出血100-300ml.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1例,乳糜胸1例,胃排空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23例患者平均住院(21.6±3.5)d,均治愈出院.随访3-45个月,死亡6例.结论 食管及食管胃结合部双源癌虽病情较为复杂,应积极手术治疗.管状胃能有效替代食管,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蒋志华;李峰;郁珲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YKL-40、CXCL10变化及意义

    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软骨糖蛋白40(YKL-40)、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水平,探讨子痫前期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关系.方法 选取子痫前期患者45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25例(A组),轻度子痫前期20例(B组);对照组为正常妊娠孕妇40例(C组)和正常未孕妇女40例(D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YKL-40和CXCL10水平.结果 A、B、C、D组血清YKL-40分别为(10475.50±4444.42) pg/ml、(6446.14±1902.11) pg/ml、(1301.67±347.24) pg/ml、(1087.98±420.39) pg/ml;CXCL10分别为(147.30±14.52) pg/ml、(136.62±16.20) pg/ml、(96.20±9.42) pg/ml、(81.10±8.24) pg/ml;A、B、C组YKL-40、CXCL10的表达高于D组(P<0.05),A、B组增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YKL-40和CXCL10增高;YKL-40与子痫前期的严重性相关.

    作者:孔祥;郑英;卢丹;赵群;王志学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吗啡戒断大鼠脊髓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吗啡戒断大鼠脊髓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均分为吗啡依赖组(MD组)、吗啡戒断组(MW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对照组(C组).MD、MW、DEX组建立吗啡依赖模型.MW组和DEX组腹腔注射纳洛酮4mg/kg激发吗啡戒断反应.注射纳洛酮前30 min,DEX组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3μg/kg.注射纳洛酮后1h内观察大鼠戒断反应和痛觉异常反应.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CREB的表达.结果 与MW组比较,DEX组戒断症状评分和促诱发痛评分均降低(P<0.05);与C组比较,MW组大鼠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上调(P<0.05);与MW组比较,DEX组大鼠脊髓p-CREB表达下调(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抑制脊髓p-CREB的表达而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

    作者:郑国龙;刘海林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卡孕栓在老年宫腔积液诊刮中的应用

    老年女性发生宫腔积液的主要原因有子宫内膜炎症、子宫内膜增生(包括不典型增生及内膜息肉)、出血和恶性肿瘤[1].诊刮加病理学检查是诊治宫腔积液的有效方法.由于老年女性卵巢功能衰竭,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体、宫颈萎缩,组织弹性降低,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软化和扩张宫颈,减少疼痛反应,术前卡孕栓阴道给药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夏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