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

李丽;钱晓萍;刘宝瑞

关键词:帕米膦酸钠, 肿瘤骨转移, 碱性磷酸酶
摘要:目的 观察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60例肿瘤骨转移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为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B组仅单纯化疗.记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KPS)、疼痛评分(NRS)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血清AK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A组AKP下降程度大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有明显降低,而KPS评分有明显升高(P<0.05),且A组改善效果较B组更好.A组疼痛缓解率为66.67%,明显高于B组的46.67% (P<0.05).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结论 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疗效优于单纯化疗;血清AKP可作为疗效评估指标.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鳞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及胃癌HER2基因的扩增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ESCC)、食管-胃交界部癌(CEGJ)、胃癌(GC)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ESCC、CEGJ、GC根治术后的切除标本76、50、48例和相应癌旁正常上皮组织各21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水平.结果 HER2基因扩增率在ESCC、CEGJ、GC分别为3.9%(3/76)、24.0%(12/50)、18.8%(9/48),在正常上皮组织均不扩增.ESCC的HER2基因扩增与肿块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EGJ、GC基因扩增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ESCC比较,CEGJ与GC的生物学行为更相似.结论 HER2基因在CEGJ和GC中的扩增可能和肿瘤发生有关,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ESCC的HER2基因扩增率较低,但如有扩增,提示肿瘤更易转移.

    作者:赵坤;黄俊星;钱荣誉;肖蔚;宋振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pT3期肠型胃癌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中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84例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有无肿瘤出芽进行判断.结果 HE染色下肿瘤出芽发生率为52.4%(44/84),与免疫组化染色的59.5%(50/84)相仿(P>0.05).肿瘤出芽在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的pT3期肠型腺癌的出芽率分别为69.6%和71.1%,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39.3%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6.2%(P<0.05);随着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多,高度肿瘤出芽也越多(P<0.05).高度肿瘤出芽与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结论 应用CKpan免疫染色有助于判断pT3期胃肠型腺癌肿瘤出芽;肿瘤出芽检测可有助于预测pT3期胃肠型腺癌淋巴结转移.

    作者:黄文斌;赵有财;黄悦;李俐;杨小兵;王劲松;赵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药物与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腺苷负荷试验与运动负荷试验在99mTC-甲氧异丁基异腈(MIBI)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2460例临床确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做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其中504例(A组)药物负荷采用静脉注射腺苷90 mg/30 ml,剂量140 μg·kg-1·min-1,持续泵入至6 min,于注射腺苷3 min末,静脉注射核素显像剂99mTC-MIBI 20 mci (740MBq),1.5h后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1956例(B组)采用常规运动试验.结果 A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心绞痛、窦性心动过缓)而终止试验的发生率为3.8%(19/504),轻度不良反应可完成试验的患者为73.0%(368/504),仅有轻微不良反应或无任何不适而顺利完成试验者为23.2%(117/504).均低于B组的4.3%(84/1956)、65.8%(1287/1956)和29.9%(585/1956).结论 与运动负荷相比,腺苷心肌药物负荷试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安全用于不能进行运动负荷的患者.

    作者:崔建和;谭维琴;崔晴;吴曼青;仝宇梭;李天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于高龄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胃镜检查的年龄大于70岁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T组TCI丙泊酚0.5-1.8 μg/ml和雷米芬太尼0.5-1.0 ng/ml;S组根据经验静注丙泊酚1.5-2.0 mg/kg诱导,继以4 mg/s静注维持,术中出现呃逆、体动时酌情追加丙泊酚.记录围麻醉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药用量和苏醒时间.结果 T组术中循环较S组平稳.T组丙泊酚用量少于S组[(61.5±21.3)mg vs.(98.4±31.2) mg],苏醒时间明显短于S组[(62±38)s vs.(426±57)s](P<0.05).两组都未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结论 与单用丙泊酚比较,采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能改善麻醉效果,减少丙泊酚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肖建军;郭海龙;沈勤;吴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30例难治性肾出血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肾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肾出血患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30例中,医源性肾出血16例,外伤性肾出血2例,自发性肾出血12例.栓塞材料包括微弹簧圈、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颗粒、无水酒精.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30例患者栓塞后出血停止,2例患者1个月内复发,复发率6.7%(2/30).患者栓塞术后肾区疼痛9例、发烧20例、恶心、呕吐2例.所有患者栓塞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作者:赵保成;冯耀良;施海彬;杨正强;刘圣;王杰;祖庆泉;叶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高龄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应用效果

    高龄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手术耐受力下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全胃切除后选择一种安全、便捷的重建术式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比较全胃切除后行Orr式Roux-en-Y吻合术和Moynihan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确诊为进展期胃癌患者93例,男50例,女43例,年龄75-84岁.病变部位:贲门胃底部癌47例,胃体癌28例,胃窦部癌13例,残胃癌5例.病理类型:高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37例,黏液腺癌16例,印戒细胞癌11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7例,Ⅱ期23例,Ⅲ期47例,Ⅳ期6例.均行全胃切除术.按入院日期的单、双数分成Orr式Roux-en-Y吻合术(A组)和Moynihan式吻合术(B组).

    作者:顾纪明;曹华祥;邱明远;蒋晖;费伯健;高其忠;杜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螺旋CT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矽肺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螺旋CT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对矽肺病灶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矽肺患者螺旋CT和数字化X线摄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螺旋CT检查与常规数字X线摄影检出结果在对小结节、大阴影病灶发现率,判断肺间质改变、肺气肿、并发症、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矽肺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数字化X线摄影,在正确判断矽肺部病变程度、范围及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整体形态显示等方面,螺旋CT稍逊;两者结合有助于矽肺的正确诊断.

    作者:包天宇;钱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组织精氨酸酶1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精氨酸酶1(Arg-1)在乙型肝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HBsAg阳性肝穿刺及手术标本118例,按肝炎修正HAI记分法分为G0-G4级和S0-S4期,用Western blot检测Arg-1蛋白在G0,G4,S0,S4组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rg-1在G0,G1,G2,G3,G4及S0,S1,S2,S3,S4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Arg-1在G0、S0组高表达,在G4、S4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Arg-1弥漫表达于G0、S0组肝细胞胞浆和部分肝细胞胞核,门管区肝细胞表达更为明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增加,Arg-1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且表达强度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P<0.01).结论 Arg-1与乙型肝炎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组织学分级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肖锋;顾春燕;钱铮;肖旭;朱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卵巢巨大囊性肿块蒂扭转的CT表现

    卵巢肿瘤蒂扭转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囊性肿块发生蒂扭转的机率明显高于实性肿块.因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而往往行CT检查.当囊性肿块体积巨大时,CT扫描对其进行定位诊断及识别有无发生扭转较困难.提高对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CT表现的认识,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本组通过分析6例卵巢巨大囊性肿块的CT特征,旨在探讨卵巢巨大囊性肿块蒂扭转CT表现的认识,并探讨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慧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用膜表面标志CD4+ CD25+ CD127low/-作为检测调节性T(Treg)细胞标记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及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并分析两组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与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比例为(3.31±0.82)%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为(2.28±0.47)%,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07±1.59)%和(5.01±1.09)%(P<0.01).SLE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比例与CD4+ 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13、r=0.709,P<0.01).结论 膜表面标志CD4+ CD25+ CD127low/-可以用来鉴定Treg细胞;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的显著减少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作者:韦月梅;邹洪才;崔俊;孔建忠;田安国;葛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早期防治糖尿病肾病,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特点,采取平稳降糖、控制血压和调节脂代谢紊乱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就近五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防治的大型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谢绍锋;黄莉吉;刘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 (COX-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0例胃癌组织中COX-2、EGFR和PgP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36.1%和68.6%.其中,COX-2和PgP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EGFR与胃癌的侵袭程度有关联,PgP与患者的性别有关联.三者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检测COX-2、EGFR和PgP可用于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进行评估.

    作者:孙晓春;朱卫金;吴乐乐;谢岩;朱伟;许文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结果 17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平均CT值37.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强化,强化区平均CT值52.9 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强化区平均CT值75.8HU;81%可见病灶肝叶萎缩或局部肝包膜内陷,71.4%可见肝内胆管扩张,33.3%可见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结论 肝动脉期轻度强化及门脉期进一步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肝内胆管扩张及病灶肝叶萎缩和(或)局部肝包膜内陷回缩而形成“边缘凹陷”征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极其重要的间接征象.

    作者:朱昆喜;洪汛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气管腺性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气促1月余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自诉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白色痰,不伴胸痛,不向他处放射,稍感气促、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无喘息,夜间尚能平卧.体检:T36.5℃,P 90次/分,R 20次/分,BP120/80 mm Hg.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肖海;李伟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特点.方法 取兔骨髓,分离、提纯、培养及扩增BMSCs的第3代细胞,并随机分为3组:内皮细胞组(A组),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0 μg/L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5 μg/L;平滑肌细胞组(B组),加全反维甲酸(AT-RA) 10-8 mol/L和双丁酰环磷腺苷(db-cAMP)0.5×10-3 mol/L;对照组(C组)为基础液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对第3代BMSCs表面抗原测定,并对诱导2周后的细胞进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鉴定.结果 2份第3代BMSCs样本表达CD44+和CD34-.诱导24 h,BMSCs形态和排列方式明显变化;1周后,细胞体积增大,多呈纺锤形;2周后,细胞体积变小,短柱状,相邻细胞的突起紧密接触.A组细胞呈短梭形或扁圆形,融合后呈“铺路石样”,vWF阳性.B组细胞生长较缓慢,呈长椭圆形,SM-α-actin呈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VEGF和AT-RA可诱导BMSCs向内皮样及平滑肌样细胞转化.

    作者:刘彦;陈绍良;徐祖玲;张升霞;阚静;张瑶俊;杨少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80例PICC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回顾分析180例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避免和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80例,男137例,女4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2.36岁.原发疾病:肺癌58例,肠癌40例,胃癌33例,乳腺癌21例,恶性淋巴瘤12例,前列腺癌14例,其他恶性肿瘤2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0-321 d,平均135.21 d.其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6例(8.9%),穿刺点渗血11例(6.1%),导管堵塞8例(4.4%);导管脱出3例(1.7%).

    作者:顾金美;汤欧;姚启燕;夏春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羽扇豆醇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

    目的 探讨羽扇豆醇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 25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羽扇豆醇1mg/只高剂量组(A1组)、羽扇豆醇0.5mg/只中剂量组(A2组)、羽扇豆醇0.25 mg/只低剂量组(A3组)、模型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减弱强度的预处理方式建立aGVHD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aGVHD小鼠的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 A1组小鼠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B组(27 d vs.17 d)(P<0.05);与B组相比,A1组aGVHD病理改变减轻,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P<0.05),而A2、A3组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剂量羽扇豆醇可显著延长aGVHD小鼠生存时间,有效减轻aGVHD病理损害程度.

    作者:梁勇;马守宝;胡命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表观弥散系数鉴别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T1a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价值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T1a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乏脂肪RAML及16例T1a期CCRCC患者的常规MR表现、化学位移成像及ADC值,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作ROC曲线分析.结果 乏脂肪RAML的平均ADC值为(1.062±0.131)×10-3 mm2/s,明显大于T1a期CCRCC的(0.742±0.137)×10-3mm2/s(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以0.881×10-3 mm2/s为佳鉴别阈值,其诊断乏脂肪RAML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5%.结论 ADC值有助于乏脂肪RAML与T1a期CCRCC的鉴别诊断.

    作者:孙军;邢伟;陈杰;沈楠;陈铜兵;曹赟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

    目的 观察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60例肿瘤骨转移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为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B组仅单纯化疗.记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KPS)、疼痛评分(NRS)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血清AK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A组AKP下降程度大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有明显降低,而KPS评分有明显升高(P<0.05),且A组改善效果较B组更好.A组疼痛缓解率为66.67%,明显高于B组的46.67% (P<0.05).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结论 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疗效优于单纯化疗;血清AKP可作为疗效评估指标.

    作者:李丽;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RI诊断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的临床价值

    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由Ahlb(a)ck等[1]首次报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可以高达9.4%[2].由于其临床表现和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撕裂等疾病相似,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容易引起误诊误治,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操作[3].我们利用MRI帮助诊断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以提高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诊断的精确性,总结如下.

    作者:沈卫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