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牵引折顶法整复后中立位石膏夹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慈晓杰;孙磊;王飞

关键词:Colles骨折/治疗, 中医正骨术, 临床研究
摘要:Colles骨折是指发生于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且向背侧移位者而言,属于关节部位的骨折,为人体常发生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6.7%~11%。自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牵引折顶法整复后中立位石膏夹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6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相关文献
  • 8字绷带包扎固定法联合锁骨固定带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临床观察

    青少年锁骨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绝大多数患者行保守治疗均能得到较为满意治疗效果,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较多,但何种固定方法既简便又能确保疗效,是我们要探讨的目的。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126例,即8字绷带包扎固定法、锁骨固定带固定及8字绷带包扎联合锁骨固定带固定方法,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治疗疗程、治疗后功能活动、活动时是否有疼痛等各项指标,探讨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锦勇;叶勇光;利云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按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按动疗法是北京按摩医院50余年来多位专家通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在继承北京地区著名按摩前辈手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按动为特色的临床疗法,是指医生一手按住患者的相应部位或穴位,另一手则配合做相关的关节和肢体主动或被动的旋转、屈伸运动,以求达到纠正错位、松筋止痛、改善功能,解除症状为目的的治疗方法。笔者有幸师从于王友仁老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2010年4月~2010年12月跟师期间运用按动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收获颇丰,疗效卓著,尤其在治疗颈椎病当中应用该法较跟师学习之前,疗效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智照林;王友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偶有体位性猝倒,属中医学“项强”、“血痹”、“眩晕”等范畴,常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群,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30%,该病呈现出发病率逐年增高,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的趋势,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颈椎病作为多发病,常见病亦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我科从2009年5月~2010年3月共收入8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口服颈椎Ⅱ方,艾灸等中医专科特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敏;严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解毒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解毒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010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解毒散外敷,对照组给予双柏散外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对照组总有效率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解毒散临床疗效优于双柏散。结论:中药解毒散外敷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松青;彭力平;姚志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药熏洗结合手法治疗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肌腱修复术后粘连30例,通过对比临床观察和康复护理方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青;王林华;王华;卢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股骨头颈CT测量值在DHS导针定点定向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正常髋部CT测量值了解股骨头、颈、粗隆彼此相关的形态特征,为临床应用DHS确定导针进针点和方向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正常髋部CT进行测量,算出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再选择80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新法组40例(按新法设计导针方向和角度进针)和对照组40例(传统导针方向和角度进针)。并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影像次数、功能评分(按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Sanders)标准评定)进行比较。结果:经研究发现,CT测量后的比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依照这个比值将导针置入新法组,2组均通过术后随访1.5年,结果新法组优良率97.5%,对照组优良率85%,两组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法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放射线次数少于对照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股骨头颈CT测量值指导术中DHS导针置入定点定位的手术技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放射线次数明显减少、患者恢复伤前工作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在简化手术步骤和提高手术效率中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琳;叶劲;向鹏;吕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中的应用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是目前治疗颈椎病主要的方法,技术成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一些问题也相继凸现:(1)如何防止手术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2)如何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功能。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后,植人的颈椎间盘假体维持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防止了邻近节段的运动负荷增加。我科自2008年3月~2010年1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prestige LP)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11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牵引折顶法整复后中立位石膏夹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Colles骨折是指发生于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且向背侧移位者而言,属于关节部位的骨折,为人体常发生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6.7%~11%。自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牵引折顶法整复后中立位石膏夹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6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慈晓杰;孙磊;王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30例

    胫骨远近端骨折多系由高能量外力所致,容易合并软组织损伤。传统手术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切口大,局部血循易受损,加上软组织条件问题,多需要延期术治疗,增加了骨折不愈合、迟缓愈合及切口不愈合、感染的机率。我科自2008年7月~2010年10月采用解剖型钢板微创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近端骨折30例,符合现代中西医结合微创生物学固定理念,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群洋;李之良;顾小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周冰袋冷敷对隐性失血的影响分析

    隐性失血对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laro-plasty,TKA)患者的术后恢复影响很大,虽然TKA手术过程均在止血带控制下完成,围手术期显性出血较少,但由于术后隐性失血较多,患者常出现贫血、血红蛋白的显著下降,术后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膝周置冰袋冷敷是TKA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措施,本文通过研究2008年4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数量、比例及特点,探讨膝周冰袋冷敷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詹学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微创穿针结合美容缝合治疗尺桡骨不稳定性骨折63例

    前臂尺桡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因其特殊的功能,骨折处理难度大,既往保守治疗方法难以解决断端旋转及靠拢性成角,接骨板内固定手术则存在应力遮挡,效果不理想,术后留有瘢痕,治疗费用高等缺点。笔者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微创穿针结合美容缝合治疗尺桡骨不稳定性骨折6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能平;金德富;申运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穴完整性和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在传统观点中认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约占急性踝关节扭伤的1%~11%。而Wolf[1]认为由于人们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认识不足及临床判断不准确至使这个数值过于保守。若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不当会导致长期疼痛、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Day[2]等对一组踝关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进行了一次短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超过1/3的患者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骨关节炎,高达76%的患者出现了骨关节炎的放射学表现,Day指出患者过早出现关节炎表现及功能恢复不理想的原因正是医生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认识不足及临床判断不准确。因此医生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应该给予足够的认识及正确的判断。

    作者:景志磊;谢利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

    自2008年以来,我院采用旋提手法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以眩晕恶心为主症。均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经颈椎X线摄片或颈部CT检查后确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小26岁,大75岁,平均48.5岁;病程短1d,长19年。

    作者:姜成龙;郑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钢针撬拔穿针及反弹器固定治疗跟骨骨折53例

    跟骨骨折是足部较常见的损伤,常发生于高处坠落后,容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2003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共治疗跟骨骨折120例,其中采用钢针撬拔穿针及反弹器(河南洛阳正骨研究所研制)固定的方法治疗跟骨骨折53例,经过3个月~4年随访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文杰;武天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龟鹿二仙胶及其拆方对SD大鼠及豚鼠软骨细胞增殖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龟鹿二仙胶汤及其拆方对SD大鼠及豚鼠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在生理及病理状况下龟鹿二仙胶汤及拆方各药物的作用。方法:取1月龄SD大鼠和4月龄豚鼠膝关节软骨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运用MTT法比较龟鹿二仙胶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不同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中药血清各组对SD大鼠软骨细胞增殖均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西药组明显高于中药各组;龟板与全方效果相当。中药血清各组对豚鼠软骨细胞增殖均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龟鹿二仙胶、龟板促增殖效果与西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的促增殖作用也比作用于正常软骨细胞时有所增强。结论:在病理状态下,龟鹿二仙胶、龟板的促增殖作用明显增强,人参在细胞机能状况下降时才明显发挥补虚作用。

    作者:李楠;雒焕生;赵诣;尹玉彪;杜江;黄远鹏;王和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肩周炎的超声检查

    1872年Duplay首次提出肩周炎病。国内外多数学者将肩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统称为肩关节周围炎。随着医学发展和现代电子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便有了更精确更科学的诊断,如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肩撞击综合症等具体定位定性的诊断。狭义的肩周炎是指肩肱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广义的肩周炎指发生于肩关节复合体的多关节、多部位的病症[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本文通过资料完整的临床诊断为肩周炎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分析图像特点,以探索超声在肩周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燕兴;万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药治疗下肢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坏死并感染25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补气养血生肌法为主治疗下肢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坏死并感染患者2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平;李冰;刘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NOS和IL-1β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运用Allen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川芎嗪组(30只)和损伤组(30只),在造模前后分别给与川芎嗪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治疗;用ALIsA法检测术后8h、1d、3d、7d、14d各个时间点脊髓受损部位的NOS和IL-1β表达情况。结果:与损伤组比较,川芎嗪组的IL-1β活性在术后8h、1d、3d、3d、7d、14d均明显降低(P<0.05)。与损伤组比较,川芎嗪组的NOS活性在术后8h、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14dNOS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降低。结论:川芎嗪能明显抑制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IL-1β、NOS的表达。

    作者:祁文;黄有荣;刘汝专;潘汉升;韩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手法整复、石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非常多见,据统计在急症科所有骨折中占1/6[1],也是上肢常见的骨折。多发生于2个年龄组,6~14岁儿童和50~70岁中老年女性,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低能量跌倒损伤比高能量损伤更多见。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手法整复、前臂石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69例(儿童骨折不在本组探讨之列),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彦军;陈冰;董树平;樊培新;郭玉龙;关树福;谭萍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改良肌腱探寻法结合伤科洗方治疗拇长屈肌腱Ⅱ区开放性断裂伤疗效观察

    拇长屈肌腱断裂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术中断裂之肌腱近侧断端回缩以及术后肌腱的粘连是较难处理的问题。自2008年2月始,我院通过改良肌腱探寻法结合伤科洗方治疗拇长屈肌腱Ⅱ区开放性断裂伤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剑邦;苏永康;苏培基;伍中庆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