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陕大治

关键词: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 痔病, 效果,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痔病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分别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96.0%,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运用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法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探讨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采用靶向治疗配合中医药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对肺癌的临床治疗,中医药配合西药靶向药物的手段,并综合分析、探索;结果:中医药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法可降低或消除靶向药物治疗非细胞肺癌的毒性和耐药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采用靶向药物同时依据肺癌患者肺肾两虚、痰瘀内结的病理过程,采用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法,发挥着解毒增敏的作用,且直接治疗肿瘤,改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必能消除其耐药性。可能肺阴虚和“瘀”是EGFR-TKI基因耐药性的成因。

    作者:钱彦方;王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君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益君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检查就诊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及丹参酮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益君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君汤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左振素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左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余年,擅长风湿类疾病,各类胃肠疾病、肾病的治疗。崇尚杂合以治之理论,推崇外治法,应用中药填脐、外敷、灌肠等法治疗内、儿、妇科杂证,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临证疗效卓著。

    作者:张晗;常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分析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 =40)和对照组(n =40)。对照组患者予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65.0%(26/4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汤泓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产后中医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产妇中选取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中医康复干预,观察两组产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及泌乳时间。结果: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48h内泌乳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患者康复护理中,采取中医康复干预措施,能有效促进子宫恢复,缓解不良情绪,预防产后抑郁,同时能有效缩短泌乳时间,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燕萍;谷秀芹;古丽玲;李兰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补脾益肾、化瘀降浊法治疗肾性蛋白尿验案举隅

    肾性蛋白尿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湿、热、瘀、浊等邪气致病为标,脾肾亏虚是其病机的关键。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从整体出发,以补脾益肾、化瘀降浊为治疗大法,疗效显著。

    作者:任婕;翟志光;张振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怎样写好一篇综述

    写综述,是做科研、做学问的基本功。那怎样才能写好一篇综述呢?一、为什么要写综述?1、何谓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近期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提炼、综合和思考,阐明其研究进展,揭示其发展趋势。文献综述首先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是对现有的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是对该研究的未来提出建议或展望。

    作者:王树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PTC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疏肝利湿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PTCD加中药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PTCD未加中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华;张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益气活血法在病毒性心肌炎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所收治的6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而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予以益气活血法加以治疗,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有效率(96.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1.3%),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予以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玉庆;刘平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研究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老年骨性关节炎的患者2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JOA、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4人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35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患者老年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

    作者:窦树林;陈福;杨本伍;刘海;刘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全麻剖宫产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对剖宫产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95例孕产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椎管内麻醉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者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孕产妇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开始哺乳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孕产妇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开始哺乳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高危产妇可选择全身麻醉,不会对新生儿产生呼吸抑制等不利影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作者:沈凤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情志疗法治疗ICU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医情志疗法治疗ICU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CU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使用中医情志理论辨证治疗。5 d后使用NEECHAM意识模糊量表评价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西药相比,中医情志疗法治疗ICU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磁圆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拟证明“解痉纠偏”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磁圆针、梅花针、电针综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巴氯芬进行治疗。以国际公认的修改的AShowrth痉挛评定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l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反映患者功能水平,客观指标GABA(r-氨基丁酸)、GLU(谷氨酸)的血清水平测定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脑出血后便秘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圆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保证疗效更显著的基础上,相对更便于操作。

    作者:韩雪丽;屈玉明;郝重耀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夏小军教授四步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总结

    本文从病因审查、病机演变规律,四步辨治策略3个方面,对甘肃省名中医夏小军主任医师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使名中医学术经验发扬光大,裨益后学。

    作者:李雪松;夏小军;段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进展期40例观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进展期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进展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20例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关节肿痛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孝成;邓柳兰;杨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所收治的24例疑似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对其予以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组织检查,且将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病理检查发现,有23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21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诊断符合率为91.3%(21/23),2例漏诊/误诊,漏误诊率为8.7%(2/23)。结论:临床上采取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加以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祁晓杰;刘清华;李晶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研究对冠心病患者行中西医结合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控制效果以及治疗效果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情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治疗效果上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86%,观察组达到96%,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方式加减治疗能够更有效防治冠心病,改善临床症状,优化血脂情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金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慢性乙肝52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接收诊治的52例慢性乙肝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即拉米夫定+护肝宁+甘利欣;治疗组则采用中医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显示,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5%,较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1.5%,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海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手法修复46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修复46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6例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手术复位进行治疗)和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同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1.3%,对照组优良率为78.3%;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修复踝部骨折具有创伤小、经济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痔病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分别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96.0%,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陕大治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