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冕;廖维靖;陈晓莉;孟宪梅;张军
目的 了解首发脑卒中患者资源利用和应对疲惫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慢性病资源问卷、简明疲惫评估表对423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资源利用对应对疲惫的影响.结果 资源利用得分(66.24±19.32),各维度得分及得分率依次为:医护人员(15.15±4.53,75.75%)、媒体政策(14.87±3.72,74.20%)、家人朋友(18.37±3.85,73.48%)、自我调节(11.01±2.47,73.40%)、社区邻里(10.54±3.62,70.27%)、社会团体(7.58±1.66,50.53%).应对疲惫得分(9.87±1.96),其中52.01%(220例)的患者处于疲惫状态;应对疲惫与资源利用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年龄、收入、Barthel指数、医护人员、家人朋友、媒体政策、自我调节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应对疲惫的影响因素.结论 首发脑卒中患者应对疲惫的发生率较高,资源利用是影响其应对疲惫的因素,医院、社区、家庭可以从资源利用入手改善应对疲惫.
作者:刘林;李睿明;孟婧雅;付洋洋;李青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前瞻性评估联合分级预防对神经内科患者管路滑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12月560例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505例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行健康教育和预防管路滑脱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前瞻性评估联合分级预防.结果 观察组管路滑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瞻性评估联合分级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神经内科置管患者管路滑脱的发生率,确保置管患者安全.
作者:李瑾;李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后活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1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1例按常规活动护理,观察组112例采用AMI患者活动护理分级评估量表(AMI-RISK)评分,根据评分指导患者活动.结果 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活动受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在AMI-RISK评分指导下对AMI患者实施活动护理可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活动受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琴;田金萍;孙国珍;沈莹;王连生;卢新政;李春坚;杨志健;孙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通过文献检索回顾的方法,从分级护理的评估主体、参考标准、判定级别及对应护理内容等方面介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研究的现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分级护理制度提供参考.
作者:师亚;王秀华;杨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脑卒中患者的自尊概念.方法 采用Walker与Avant提出的概念分析法对纳入的23篇文献进行概念分析,阐述脑卒中患者自尊的特有属性及基本要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自尊包括当前情境对自我价值的接受程度,社会文化互动中的再认同及应对,基于自理能力发展的自我导向与重塑以及自信与悦纳的回归4个定义属性;其前置因素包括脑卒中引起的躯体功能损害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认知水平以及生活条件5个方面;其结局为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身心功能改善.结论 脑卒中患者自尊是一个受文化背景及社会变迁影响的动态概念,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认识脑卒中患者自尊有助于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模式,促进脑卒中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面康复.
作者:汪冕;廖维靖;陈晓莉;孟宪梅;张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刮痧联合拔罐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及中医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中医组采用刮痧联合拔罐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效果.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显著低于西药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P<o.05).结论 刮痧联合拔罐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效果优于西药治疗,中医外治法合用可增强安眠效果.
作者:施琪;戴新娟;安红丽;侯玉娇;朱燕;陈晨;冯金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 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作者:高颖;陶筱琴;武静;刘希凌;陈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明确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及职责,为进一步培养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10名临床研究护士、14例受试者、3名临床试验科室护理管理者、3名研究者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思路,并使用QSR Nvivo8.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3个主题:①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②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资质;③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职责,其职责归纳为肿瘤专业临床试验护理一个领域,临床实践、研究管理、贡献科学3个维度,具体实践活动细则37项的三层分类结构.结论 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需向专业化发展,但目前研究护士的职责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规范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与职责,引领专科护理的发展.
作者:屈欢;姜桂春;董雯;毛梦婷;周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配置及精细化管理腔镜器械的效果.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组建腔镜器械配置管理小组,对腔镜器械实施一体化申购设备及器械、规范运作流程,对腔镜器械的使用、清洗消毒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比较管理前后器械清洗质量.结果 管理后放大镜检查腔镜器械清洗合格率及潜血试验中管腔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P<0.01).结论 一体化配置及精细化管理腔镜器械可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利于护理专科发展,且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腔镜器械闲置和重复投入,提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樊安会;李静;唐万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与护理服务需求情况,为探索适宜的社区护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评定量表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乡镇的235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结果 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总分为(31.35±3.24)分,护理服务需求总分为(4.55±0.28)分,得分高的3个条目是紧急救护(4.95±0.22)、上门基础护理(4.93±0.26)、转诊介绍和协助转诊(4.87±0.33),得分低的3个条目是临终护理(2.09±0.55)、心理护理(4.28±0.48)、饮食营养指导(4.36±0.48);代管孙辈数目、年龄、客观支持是留守老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整R2=0.696).结论 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较少,社区护理服务认识不够,寻求一种既经济方便又行之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对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照护至关重要.
作者:赵林;陈芳;刘华;谭继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绩效辅导对提高护理绩效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4个护理管理绩效平均成绩相近的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个病区.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召开座谈会、护士定期汇报、非正式沟通等方式进行绩效辅导培训,干预6个月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区护理质量评分及护士绩效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护士进行绩效辅导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达到护理绩效考核的目的.
作者:胡雪芝;孙丽;柳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Ⅰ期心脏康复七步训练法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Ⅰ期心脏康复七步法护理.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的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有利于缩短C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预防便秘发生,促进患者安全.
作者:蹇祥玉;路海云;罗莹怡;叶秀莲;陈春棉;黄日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及建议,旨在为全面改革和提升护理学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40名纳入对象进行质性访谈,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受访者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意见包括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培养模式的设定、毕业后的岗位职责、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的必要性及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今后的期望和建议.结论 建立健全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设置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方案及其与专科护士衔接的策略.
作者:王红红;张童;肖雪玲;雷云霄;田冰洁;刘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参与护理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提炼出三个主题:参与专业相关课外实践可以提升护生综合素质;护生参与活动的促进因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结论 高校应该合理开展护理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
作者:张泽宇;陈介清;毛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团体教育对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80例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治疗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团体教育,观察组以交互分析模式为指导实施团体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固体教育能有效提高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作者:王芳芳;吴迪;隋雪;陈越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方法 将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门诊血液透析常规的饮食相关健康教育,观察组成立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团队,实施以行为改变理论模式为指导的饮食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饮食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钾、血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教育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从而控制血钾、血磷,达到饮食管理的目的.
作者:范建桢;黄云娟;朱亭立;杜爱燕;周薇;张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与晚期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行系统评价,从而确定术后佳卧床时间.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辅以其它检索.收集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 h后下床和常规24 h后下床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9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性评价,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 h后下床与24 h后下床在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适性评价,二者在肩肘关节疼痛[RR=0.21,95%CI(o.12,0.36),P<0.01]、腰背酸痛[RR=0.19,95 %CI(0.13,0.28),P<0.01]、排尿困难或尿潴留[RR=o.09,95% CI(0.05,o.17),P<0.01]、排便困难或便秘[RR=0.17,95%CI(0.09,0.31),P<0.01]和睡眠障碍[RR=0.25,95%CI(0.16,0.38),P<o.01]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 h后下床不会增加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的风险,可增进患者舒适度,为术后佳卧床时间.
作者:李琦;田金徽;张志刚;张彩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总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总结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62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结果 通过严密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达100%.结论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术中心率、心律及血流动力学等严密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陶敏;辜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对失志综合征的概念、诊断标准、测量工具以及癌症患者失志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系统综述,旨在提高国内癌症照护者及护理人员对失志综合征的认知,为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作者:梁寅寅;甘秀妮;王玉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和家庭运动行为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125例住院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及其中106例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运动行为.结果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为(34.35±7.85)分.9.43%患者选择有氧联合抗阻运动,43.40%患者运动频率为每周3次及以上,52.83%患者运动时间为每次30 min及以上,31.13%患者运动强度在自感劳累分级12及以上.不同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运动时间、频率、强度与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运动行为有待改进.应重视提高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从而改进其运动行为.
作者:马潇然;孙国珍;林红;陈媛媛;田金萍;陶源;王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