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周舸
目的 探讨院内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治疗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并评价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231例按住院时间分组,2012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会诊、糖尿病教育护士巡视为主的管理模式;2013年1~6月的141例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胰岛素泵治疗特点,采用包括内分泌专科医生、糖尿病教育护士、其他非内分泌科室医护人员、营养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胰岛素泵运行及血糖管理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胰岛素泵运行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胰岛素泵治疗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保证了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的安全运行,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晶晶;谢晓峰;黄晓萍;何畏;赵婷;王琴;刁玲玲;蒋晶;殷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对援助利比亚里期间医疗队人员的疾病发生情况及防护措施进行总结,为后续援外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疾病分类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援非期间队员患病共72例,其中晒伤性皮炎发病率高,占15.3%;其次为氯气吸入性损伤、湿疹、蚊虫咬伤.经对症处理均治愈.本次行动中医疗队成员未感染埃博拉病毒,未发现其他国家部队中高发或散在发病的疟疾及疟疾带虫者,未出现痢疾、阿米巴病、肝炎和性传播疾病等.结论 对当地的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队员集中学习、对各项工作环节严格管理;对生活区定期防疫消杀是维护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的重要保证.
作者:吴昊;侯丹;李雪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构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并验证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初步拟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运用德尔菲法对18名脾胃科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配合临床实证调查13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一步验证评估类目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2轮专家咨询后,得出27个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症状类目,专家权威系数为0.852;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因子分析提取6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70.863%.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评估及证型辨别提供基础框架,为制定标准化护理方案奠定基础.
作者:李英;段培蓓;杨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重庆医科大学201 3级9名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期1个月,并在课后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了解研究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及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问卷调查12名护理研究生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和专家函询得出的新课程设置的态度.结果 护理研究生在现行的10门课程中仅4门表现积极;访谈提炼现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配比需要调整和有必要组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三个主题;问卷调查结果示研究生新课程设置的赞成率更高.结论 现行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应根据研究生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作者:刘贤;郑显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减少面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患者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周围人群造成的辐射损害.方法 筛选适宜布料,设计制作具备鼻部呼吸开口,在额头部、左脸颊部、右脸颊部、鼻部和口部有中空夹层、活动开口、固定扣的面罩,根据患者粒子植入的部位选择性地置入铅块,应用于22例面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结果 佩戴防辐射面罩后辐射剂量值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辐射剂量的公众限值,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结论 面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患者防辐射面罩设计合理,应用安全,效果良好.
作者:李雪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的量化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2~9月的机械通气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实施机械通气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量化管理指标(14个过程指标与2个结果指标)进行评价,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质量指标评价,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拟定的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量化管理指标专家权威系数0.933、专家积极性100%,专家对指标的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有一定的科学性,其规范了机械通气的护理工作流程,有利于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
作者:李黎明;智红晓;吕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时辰穴位按摩对住院老年卒中恢复期心肾不交型轻度失眠患者的疗效,寻求改善此类患者睡眠质量的佳护理措施实施时间.方法 将70例住院老年卒中后轻度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在午时(11:00~13:00)和酉时(17:00~19:00)进穴位按摩,对照组在常规时间,即辰时(7:00~9:00)和未时(13:00~15:00)进行穴位按摩.两组穴位均为少冲穴、复溜穴.用中医睡眠量表(改良型SPIEGEL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第7、14天的睡眠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第7天及第14天,观察组患者失眠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时辰补法穴位按摩有效改善住院老年卒中恢复期心肾不交型轻度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徐晓敏;熊燕;王磊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新护士阶梯式责任管床培训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护士80人,按进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38人,实施传统跟班式培训3个月;观察组(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42人,采用阶梯式责任管床与导师式带教、PBL教学相结合的阶梯式责任管床培训3个月.比较两组自我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带教老师满意度以及专科知识、专科技能、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自我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带教老师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专科知识、专科技能、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采用阶梯式责任管床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新护士工作积极性,帮助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终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作者:沙玲;沈小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建立健全糖尿病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非专科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追踪方法学联合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对非专科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追踪检查和流程分析改造及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追踪方法学联合FMEA实施1年后(2014年3月)8项指标RPN值较实施前(2013年4月)显著下降(均P<0.01);糖尿病护理质量6项指标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与糖尿病有关的护理缺陷由2013年占全院上报的16.07%下降到2014年的6.37%.结论 追踪方法学联合FMEA有利于提高非糖尿病专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
作者:梁志金;龙秀红;黄艳;卢小菊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对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有效的监控与防护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泌尿外科住院患者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监控医院感染发生发展状况,依据监测结果实施针对性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插管、保持尿路密闭引流系统、加强物品和环境管理、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及培训等.实施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监控与防护措施实施后医院感染率由2.92%(69/2 363)降至1.32%(29/2 190),感染例次数由73例次降至30例次;病原菌株由55株降至26株,均以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结论 先进的监控手段联合综合性防护措施,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果,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高芳;杨荆艳;戴頔;张杰;朱明;熊莉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符合JCI标准的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方法,以保证患者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依据JCI评审标准,对保护性约束管理流程中的患者知情同意、评估和记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形成一套符合JCI评审标准的保护性约束管理方法.结果 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实施后,护士保护性约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提高(均P<0.01);护士保护性约束护理记录单记录合格率由2013年7月的57.22%上升到12月的93.01%;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输液外渗发生率、约束部位皮肤破损红肿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JCI标准建立保护性约束管理流程,提高了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服务品质,有利于维护患者安全,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作者:谌永毅;卿利敏;刘翔宇;肖雪莲;蔡歆;舒文献;李晓荣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干预促进化疗性呕吐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高危致吐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阿瑞匹坦+5-HT3 RA+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落实治疗措施及化疗知识宣教方法,观察组增加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化疗性呕吐疗效及自我效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化疗性呕吐治疗的疗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完成化疗过程.
作者:王丽;杜艳丽;江泽莹;程文静;丘美霞;易环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薰衣草薰香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薰香组(n=42)和对照组(n=40),薰香组内瘘穿刺前嗅吸浓度1%薰衣草精油5 min,对照组予空白嗅吸蒸馏水.结果 薰香组内瘘穿刺时的VAS评分、状态焦虑(S-A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薰衣草薰香疗法能有效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时疼痛和焦虑情绪.
作者:黄玉晓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总结10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护理经验,提高对此病的临床认识和护理水平.方法 10例患者均给予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护理.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癫痫发作,6例出现精神症状,6例出现意识障碍,4例出现运动障碍,2例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结果 10例患者平均住院19d出院.2例患者完全恢复,8例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功能障碍.电话随访1~18个月,3例完全恢复,7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多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症状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叶松岩;吴颖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ICU机械通气患者在重症监护过程中的自身体验感受,为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机械通气患者重症监护体验量表》和开放式问题,调查5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ICU内的体验和感受,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78%患者有中度不良体验,10%患者有重度不良体验.不同的年龄组在“认知与感觉改变”维度、不同受教育程度组在“环境感受”维度、不同机械通气时间组在“环境感受”、“治疗与病情信息”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疾病外让患者感觉痛苦的是吸痰、气管插管和口渴.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在ICU内均感受到了较强的不良体验,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机械通气时间对患者的自身体验起着影响作用.将患者个性化需要和感受融入护理措施,是有效减少不良感受的刺激,提升护理质量的可行途径.
作者:李青;蒋玉兰;王红红;臧爽;郑荔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有效防治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 2月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化疗患者246例,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对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46例老年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为28例,发生率为11.4%.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阳性菌(55.9%),革兰阴性菌(26.5%)和真菌(17.6%).单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输液类型、使用激素、白细胞计数、糖尿病史及静脉炎史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发人群.应采取PICC置管前充分评估,严格执行PICC置管无菌操作,规范PICC日常维护,加强患者免疫机能等措施,减少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冰艳;赵菊红;苏宝艳;史宏刚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普外科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设立普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9项,将其应用于普外科手术患者优质护理中,收集每月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观察比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后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应用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P<0.05,P<0.01).结论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有效提高普外科优质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顾敏;陈要武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对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支架脱载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处理.以准确及时的药物应用、准确快速的器械供应及对手术过程、病情的细致观察及处理、心理护理等护理配合,使患者转危为安.2例患者的成功处置,提示术前及术中对患者病情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对各种手术器械性能的了解以及手术过程中各环节和各种药物的熟练掌控,是成功处理手术并发症、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燕;朱慧;何驰;孙春花;韩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QC医护小组活动对促进脑卒中抑郁患者心理康复的作用.方法 对60例脑卒中抑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由10人组成QC医护小组活动,分析造成患者抑郁心理的原因,针对要因,制定干预计划并实施.结果 干预后,患者SD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抑郁程度较干预前显著减轻(均P<0.01).结论 QC医护小组活动的开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心理,促进康复进程.
作者:阿依夏木古丽·沙得尔;袁丽红;杨韵歆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来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所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低分子肝素钙所致腹壁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调查现状对皮下出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找到4个真因,针对真因制定3项对策: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并作为科室护理重点环节监测指标并实施;加强培训考核,统一宣教内容;根据按压方法分两组进行皮下注射并登记,拔针后统一由护士按压.结果 开展品管圈后,住院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腹壁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从改善前的38.53%下降至改善后按压组17.20%及改善后不按压组的2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且不同面积皮下出血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8项能力自我评价均显著提高.结论 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腹壁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且能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及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作者:周诗;韩辉武;唐雪婷;李丽;谢科;岳丽青;高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