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韩辉武;唐雪婷;李丽;谢科;岳丽青;高红梅
目的 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在PICC专科护士资质认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32名参加院内PICC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根据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设置4个站点,护士需连续且完全独立完成考核,考核合格的前10名护士予资质认证.结果 90.6%护士通过考核,前10名护士成为院内PICC专科护士.96.9%的参加考核护士认可该考核方法,获得认证的PICC专科护士置管成功率达94.7%,PICC置管及护理效果好.结论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能客观准确反应PICC专科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PICC专科护士培训质量,从而进一步完善PICC专科护士资质认证.
作者:高婷婷;曹玉英;张立欣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总结10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护理经验,提高对此病的临床认识和护理水平.方法 10例患者均给予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护理.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癫痫发作,6例出现精神症状,6例出现意识障碍,4例出现运动障碍,2例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结果 10例患者平均住院19d出院.2例患者完全恢复,8例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功能障碍.电话随访1~18个月,3例完全恢复,7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多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症状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叶松岩;吴颖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建立健全糖尿病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非专科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追踪方法学联合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对非专科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追踪检查和流程分析改造及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追踪方法学联合FMEA实施1年后(2014年3月)8项指标RPN值较实施前(2013年4月)显著下降(均P<0.01);糖尿病护理质量6项指标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与糖尿病有关的护理缺陷由2013年占全院上报的16.07%下降到2014年的6.37%.结论 追踪方法学联合FMEA有利于提高非糖尿病专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
作者:梁志金;龙秀红;黄艳;卢小菊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20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支持和充分准备;术中加强全麻护理及与介入医生的配合;术后加强心律、术区和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前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做好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和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赵妍;吕东阳;杨桂棠;王南南;董玲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综述我国护理理论教育、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及临床护理三个护理领域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现状.提出国内护理领域中应用VR技术处于初步阶段,许多领域仍是空白,建议有效利用资源,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整合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化利用现有研究结果,尽可能开展实验设计科学、严谨的研究.
作者:郝粉娟;杨惠云;周西;杨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确保临床护士按照《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执行静脉输液治疗,保证静脉治疗护理的安全.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制定“静脉治疗护理操作质量评价标准”,每个月对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进行质量督导,分别于实施前与实施后对住院输液患者各抽取1d进行静脉输液情况调查,比较两个时间段输液患者钢针使用情况、静脉输液工具选择正确性、血管通路固定正确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结果 实施后钢针使用率从21.78%下降至14.20%,钢针、留置针选择正确率分别由59.79%、83.26%上升至78.72%、95.69%,留置针、PICC、CVC固定正确率分别由58.14%、69.09%、60.26%上升至79.11%、85.15%、75.95%,患者静脉治疗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上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通过有效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控制,有效降低钢针使用率,提高血管通路管理质量.
作者:李旭英;谌永毅;林琴;袁忠;王红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来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所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低分子肝素钙所致腹壁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调查现状对皮下出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找到4个真因,针对真因制定3项对策: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并作为科室护理重点环节监测指标并实施;加强培训考核,统一宣教内容;根据按压方法分两组进行皮下注射并登记,拔针后统一由护士按压.结果 开展品管圈后,住院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腹壁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从改善前的38.53%下降至改善后按压组17.20%及改善后不按压组的2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且不同面积皮下出血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8项能力自我评价均显著提高.结论 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腹壁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且能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及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作者:周诗;韩辉武;唐雪婷;李丽;谢科;岳丽青;高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对援助利比亚里期间医疗队人员的疾病发生情况及防护措施进行总结,为后续援外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疾病分类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援非期间队员患病共72例,其中晒伤性皮炎发病率高,占15.3%;其次为氯气吸入性损伤、湿疹、蚊虫咬伤.经对症处理均治愈.本次行动中医疗队成员未感染埃博拉病毒,未发现其他国家部队中高发或散在发病的疟疾及疟疾带虫者,未出现痢疾、阿米巴病、肝炎和性传播疾病等.结论 对当地的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队员集中学习、对各项工作环节严格管理;对生活区定期防疫消杀是维护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的重要保证.
作者:吴昊;侯丹;李雪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防护督查小组在利比里亚埃博拉诊治中心抗击埃博拉病毒病,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在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诊治中心成立防护督查组,建立传染病监控机制.收集6周内督查小组在诊治中心医务人员穿脱防护装备全过程实施24 h监控中出现的问题类别及不同周数时间段发生问题的频次,针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定时反馈、持续改进、制定对策.结果 督查小组记录的问题以医务人员脱防护装备的问题为多,发生问题的频次随周数而呈递减趋势.结论 在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高度重视防护工作,尤其是采取督查防护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甚至是过度防护及监控措施,对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宁;张绍敏;张怡;邹德莉;李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重庆医科大学201 3级9名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期1个月,并在课后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了解研究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及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问卷调查12名护理研究生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和专家函询得出的新课程设置的态度.结果 护理研究生在现行的10门课程中仅4门表现积极;访谈提炼现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配比需要调整和有必要组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三个主题;问卷调查结果示研究生新课程设置的赞成率更高.结论 现行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应根据研究生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作者:刘贤;郑显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对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有效的监控与防护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泌尿外科住院患者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监控医院感染发生发展状况,依据监测结果实施针对性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插管、保持尿路密闭引流系统、加强物品和环境管理、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及培训等.实施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监控与防护措施实施后医院感染率由2.92%(69/2 363)降至1.32%(29/2 190),感染例次数由73例次降至30例次;病原菌株由55株降至26株,均以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结论 先进的监控手段联合综合性防护措施,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果,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高芳;杨荆艳;戴頔;张杰;朱明;熊莉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减少面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患者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周围人群造成的辐射损害.方法 筛选适宜布料,设计制作具备鼻部呼吸开口,在额头部、左脸颊部、右脸颊部、鼻部和口部有中空夹层、活动开口、固定扣的面罩,根据患者粒子植入的部位选择性地置入铅块,应用于22例面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结果 佩戴防辐射面罩后辐射剂量值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辐射剂量的公众限值,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结论 面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患者防辐射面罩设计合理,应用安全,效果良好.
作者:李雪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干预促进化疗性呕吐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高危致吐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阿瑞匹坦+5-HT3 RA+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落实治疗措施及化疗知识宣教方法,观察组增加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化疗性呕吐疗效及自我效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化疗性呕吐治疗的疗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完成化疗过程.
作者:王丽;杜艳丽;江泽莹;程文静;丘美霞;易环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系统评价同伴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资源,收集同伴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结局指标采用多时间点Meta分析,而对于餐前和餐后血糖则采用终末时间点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9篇文献,文献质量B级6篇,A级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等时间长度(13~26周)的同伴教育干预后,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同伴教育(26周以上)对HbA1c改善的作用尚未被证实;中等时间长度(13~26周)同伴教育干预后,餐前和餐后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控制餐前和餐后血糖,中等时间长度(13~26周)的同伴教育项目对于HbA1c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作者:乐萍;张倩倩;戴宁宁;徐骁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普外科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设立普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9项,将其应用于普外科手术患者优质护理中,收集每月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观察比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后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应用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P<0.05,P<0.01).结论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有效提高普外科优质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顾敏;陈要武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6S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成立6S管理小组,采用6S管理模式对病区进行现场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结果 实施6S管理模式后,病房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患者满意度与实施前相比均显著性提高(均P<0.01).结论 6S管理模式的实施,改善了工作环境、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作者:黄定凤;李京波;刘冬姣;宋爱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符合JCI标准的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方法,以保证患者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依据JCI评审标准,对保护性约束管理流程中的患者知情同意、评估和记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形成一套符合JCI评审标准的保护性约束管理方法.结果 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实施后,护士保护性约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提高(均P<0.01);护士保护性约束护理记录单记录合格率由2013年7月的57.22%上升到12月的93.01%;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输液外渗发生率、约束部位皮肤破损红肿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JCI标准建立保护性约束管理流程,提高了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服务品质,有利于维护患者安全,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作者:谌永毅;卿利敏;刘翔宇;肖雪莲;蔡歆;舒文献;李晓荣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接骨木水煎剂浸泡对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行常规内瘘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接骨木水煎剂浸泡动静脉内瘘侧肢体,每次30 min,每日2次,共8周.结果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弹性、血流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管杂音、肿胀、皮肤淤斑较对照组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接骨木水煎剂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小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4例血液病PICC导管断裂患儿,其中2例体外导管断裂,1例导管断裂后残端外露4 cm,立即以无菌敷料固定,彻底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及时修剪外露导管残端,更换连接器;1例导管体外断裂后,导管残端脱落至体内,采用介入抓捕取出导管残端.2例于返院拔管时发现导管残端残留于体内,经介入抓捕,将导管残端成功取出.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提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断裂导管,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断裂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儿带管期间的安全.
作者:张慧敏;陈毓雯;甄佳静;田洋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结核病专科医院护士的营养知识和态度的现状,分析其相关性,为针对性地进行营养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某三甲结核病专科医院的256名临床护士的营养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营养知识正确率53.74%,得分(16.12±4.56)分,其中良好、一般、差者分别占1.2%、41.0%、57.8%;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务、编制、工作状况护士的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态度得分为(94.56±10.53)分,持正性、中性、负性态度者分别占64.5%、33.6%、1.9%,不同职称护士的营养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营养知识与态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营养知识的培训,端正其对营养的态度,从而提高营养护理质量.
作者:陈蔚;李亚琴;罗卉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