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对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下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及潜在因素进行评估分析,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成立临床给药风险管理小组,在回顾55例给药不良事件的基础上,采用失效模式分析HIS下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及其潜在风险因素,计算风险指数(RPN).结果 确定了20个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失效模式;RPN排序较高的有患者身份识别错误(222.50),执行错误医嘱(191.84),药品配制错误(186.42),错误执行医嘱(185.62),配制剂量错误(180.88),遗漏给药(179.82),药物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174.42)等;潜在风险因素有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给药流程,护士给药相关知识掌握不全,环境干扰沟通不足,HIS本身的弊端等.结论 HIS系统下临床给药护理风险主要是护士因素导致的错误给药及不合理给药.应从医院整体环境和护理等多方面加强给药风险管理,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作者:付京;程秀华;裴胜利;晏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手术室控制感染的措施之一是有效控制手术间尘粒数量.笔者分别采用传统棉布手术衣、孔巾与无纺布手术衣、孔巾进行空气尘埃颗粒量的测定,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常规棉布手术衣及孔巾,经高压灭菌后使用.一次性无纺布手术衣及孔巾(杜邦胜特龙公司生产)经环氧乙烷灭菌后使用,使用时均为合格产品.选择胃大部切除术,手术间相同,手术间的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50%~60%,两种手术衣、孔巾各取10件.
作者:邓瑞文;何丽珠;周红菊;张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新疆维汉哈族成年女性对定期乳腺体检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特色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行体检的158名成年女性采用自制的“乳腺疾病体检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认知行为总分为(10.5±6.1)~(22.9±5.9)分,汉族高,维族次之,哈族低(均P<0.05);影响女性乳腺体检认知行为的因素,汉族有文化水平、是否患过乳腺疾病和职业,哈族有年龄和文化程度,维族有文化水平和职业(均P<0.05).结论 汉哈族成年女性乳腺体检认知行为水平偏低,哈族、文化程度低、工人及其他职业、年龄偏大者更为明显,应进行针对性干预,提高各族妇女乳腺体检的认知及正确行为.
作者:辛丽萍;古丽巴田;王燕;王淑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微量注射泵操作过程中输注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使用微量注射泵并采用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的306例患者按输注结束时间与预设时间是否相符分为输注异常组67例和输注正常组239例.记录两组排气方式、快进键的使用方法、微量注射泵的高度、移动方法及静脉回血的次数,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微量注射泵操作过程中发生输注异常的影响.结果 微量注射泵输注异常组与输注正常组相比,排气方式、快进键使用方法、微量注射泵的高度、垂直移动、平行移动及静脉回血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排气方式一、垂直移动及静脉回血是微量注射泵输注异常独立的危险因素(OR为7.284,3.273,3.275),快进键方法二、微量注射泵高度三是微量注射泵输注异常的保护因素(OR为0.255,0.295).结论 微量注射泵操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排气方式、快进键的使用方法、微量注射泵的高度及移动方法有利于减少输注异常的发生.
作者:林陶玉;程青虹;王水莲;王凤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窒息新生儿的手术室现场复苏方法.方法 严格按新复苏方法的ABCDE抢救程序,即评价、初步复苏、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脐静脉用药等步骤,对35例剖宫产窒息新生儿进行手术室现场复苏.结果 35例均复苏成功,患儿存活.其中22例通过气道处理即恢复有效心肺功能,Apgar评分8~9分;13例经4~12 min复苏处理,Apgar评分7~10分.结论 复苏小组人员的紧密合作和熟练的复苏技术、充足的复苏用物准备以及快而有序的复苏程序是复苏成功的保证.
作者:吴荷玉;王萍;祝茹生;陈刚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真实体验.方法 采取面对面观察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形式,访谈全膀胱切除术后10例患者出院后的状况,以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转录稿.结果 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真实体验个人层面包括生理功能及自我概念、自护不足和观念的转变;家庭层面包括分离性焦虑、感激和愧疚;社会层面包括社交孤立和社会心理问题共三方面8个主题.结论 患者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和自我概念方面的不适应,有较重的社交孤立表现;其家庭支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正性作用.护士可采取针对性随访和健康教育来帮助他们更快地康复和适应术后生活.
作者:金昌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喉癌患者术后鼻饲全营养流质的佳鼻饲方式.方法 将喉癌术后鼻饲76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进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自术后6h开始鼻饲流质,从100 mL逐渐递增至维持量,第3天进入研究观察.改进组每日鼻饲全营养流质5次,每次600 mL,每次间隔4h;对照组按常规每日鼻饲8次,每次390 mL,每次间隔2.5h.连续10 d后评价效果.结果 两组营养状况、淋巴细胞计数及鼻饲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进组胃休息时间显著延长、鼻饲日均护理耗时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 喉癌患者术后采用改进鼻饲方式安全,有利于患者休息和减少护理工作量.
作者:陈冬兰;莫福琴;黄代娜;覃婉;冯梦春;陈虹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护士营养知识培训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方法 对80名新护士采用“临床护士营养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临床实际构建营养知识教学模块,用于新护士的培训.结果 培训后新护士临床护士营养知信行调查问卷3个维度中营养知识、营养行为显著提高(均P<0.01);营养态度得分高于应用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营养知识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应用可显著提高新护士营养知识,改善其营养行为,有利于营养护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谢晓峰;徐晶晶;林征;殷蓉;陶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团队急救模式在产科危急重症抢救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由产科主任、麻醉科主任、血液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输血科主任、介入科主任、产科急救小组成员(医生2人,护士2人,助产士1人)和支助中心12人组成的产科危急重症急救小组,经专项培训后对8例产后失血性休克产妇进行急救.结果 8例均抢救成功,保留子宫4例,发生DIC行子宫切除4例.结论 产科危急重症急救小组的成立及运行有利于提高产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芳;陈红玲;姜广荣;金玉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从危重患者疼痛评估的意义、疼痛评估方法的选择及疼痛评估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尽可能获取患者主诉、寻找疼痛的潜在原因、观察患者的行为等方法评估危重患者的疼痛.结合使用行为观察疼痛评估工具可为危重患者疼痛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作者:刘要伟;李漓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医院为昏迷、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患者采集痰液标本时,通常使用电动吸引器吸痰,将痰液以无菌集痰器收纳后提取样本进行相关检查,存在痰标本暴露被污染和污染环境的弊端.鉴此,笔者于2012年6月研制了一种带有环形取痰匙的试管集痰器,至2012年10月应用于38例患者留取痰标本,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陈峰英;王作艳;王砚;王霞;李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流程重组对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退药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作用.方法 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的理念和方法,对原有退药流程进行重组,同时规范退药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比较流程重组前后电子退药处方数.结果 流程重组后原时间点退药比例下降,月均电子退药处方比例显著低于流程重组前(P<0.01).结论 流程重组有利于工作量的合理分配,可降低电子退药处方数.
作者:夏英华;毛燕君;顾家萍;郁红星;朱建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降低直肠癌切除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方法 对602例直肠癌患者在全麻下行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针对吻合口漏发生原因,制定和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流程.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6.7d,手术切口愈合出院;发生吻合口瘘8例,经对症处理均愈合.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术及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作者:孙萍;陈继贵;唐迎春;张宇星;彭献华;刘俊茹;汪俊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个体差异,由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时有发生.为减轻患者痛苦,笔者于2011年4~9月应用本院自制的消炎膏治疗留置针静脉炎23例,方法与效果报告如下.1方法23例患者静脉留置针后2~4 d发生红热型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发红,发热、肿胀,疼痛)15例,硬结型(沿静脉走向变硬,呈条索状,疼痛)8例.根据静脉炎程度将消炎膏粉剂5~10 g用蜂蜜调成糊状,用调药棒将调好的消炎膏在无菌棉垫上铺开,贴敷于病变部位,用胶布固定.红热型每天1次,每次持续4~6 h,3d为1个疗程;硬结型每天1次,每次持续5~8 h,5d为1个疗程.
作者:余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心胸外科术后顽固性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8例心胸外科术后顽固性肺部感染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7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头低足高位引流痰液,观察组针对肺部病灶选取45°半卧位、头低足高、头低足高俯卧位引流痰液.连续15d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PO2、PCO2、痰培养阳性率、抗生素使用时间、日痰量、日脱氧时间及肺部病灶缩小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良体位引流痰液用于心胸外科术后顽固性肺部感染患者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引流体位.
作者:滕莉;燕鞠萍;赵轲;陈宝均;张涛;桂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发伤镇静镇痛治疗患者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及护理的策略.方法 对78例ICU多发伤患者给予丙泊酚或咪达唑仑镇静、芬太尼镇痛治疗;同时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和相应护理.结果 实施镇静镇痛3~6 d,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从+1~+2分降至-2~-3分.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上年同期65例未实施每日唤醒计划的患者(均P<0.01).结论 多发伤镇静镇痛治疗患者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及相应护理有利于其病情的改善.
作者:吴永红;高燕;李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漱口运动法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颈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护理.方法 将住院手术治疗的137例甲状腺癌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62例,观察组75例.术后对照组常规指导患者进行颈部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漱口时配合颈部功能锻炼.连续1周后评价颈部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满意度,手术满1个月后评价瘢痕挛缩情况.结果 观察组颈部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瘢痕挛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将漱口法与颈部运动相结合,护士的全程指导提高了患者早期颈部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舒适与安全,有效避免瘢痕挛缩的发生,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
作者:张博婵;张敏;聂雷霞;胡凡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归因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在衡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206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3例、对照组103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归因训练.于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应用归因方式问卷(ASQ)、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正性事件、人际事件、成就事件、内外维度、普遍维度、持续维度及自我形象适应度、配偶理解度和主观幸福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负性事件、无望感、宿命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归因训练,可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有助于患者健康心态的建立,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康复.
作者:焦永倩;尚秋敬;范秋生;张志捧;黄雪颖;单敬;王艳静;童莉;薛雅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阐述鼻饲患者胃潴留常见危险因素,胃潴留的判断方法、胃潴留判断标准及胃残留液的处理,以及胃潴留患者的管理,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对鼻饲患者的良好护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作者:王丽娟;程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骨科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同一病区的12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2例,干预组由个案管理小组对其提供整体性、持续性、全程的疼痛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在术前,术后8h、24 h、72 h评估疼痛程度,出院前评价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个案管理可有效控制骨科患者疼痛程度,提升疼痛控制满意度.
作者:黄天雯;彭莉;谭运娟;桂自珍;刘回芬;陈晓玲;刘巧梨;何冬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