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芳;牛芳;郭海玲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率,分析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胃潴留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队列研究的方法观察135例肺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情况,分析导致胃潴留的因素.结果 41例患者发生胃潴留,发生率为30.37%;术后有低血压或休克、低血钾、高血糖、肠鸣音减弱及机械通气是胃潴留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1).结论 胃潴留是肺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多重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关注高危人群尤其是有低血压或休克、低血钾、高血糖、肠鸣音减弱或应用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险因素预防胃潴留.
作者:姜美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状况,为针对性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和Nkongho关怀能力量表对广州市某医科大学一至三年级共54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本科生的关怀能力总分192.64±18.50,其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国外常模(均P<0.01).女护生关怀能力总分显著高于男护生(P<0.05),大一年级护生关怀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年级护生(均P<0.05).结论 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低水平,且体现性别和年级差异.需注重针对男护生和高年级护生的分类分级教育,以及人文课程的连贯性和人文关怀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作者:陈瑜;翟惠敏;赵阳;史瑞芬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护理学和哲学在人文关怀上形成交集,对“人是什么”的叩问成为两个学科共同的母题.运用哲学提供的思维方式,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剖析护理人文关怀现状(“实然”)的原因;运用辩证法这一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华,可以深层思考护理人文关怀应关怀什么(“应然”),解答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并推演出护理人文建设的任务.
作者:史瑞芬;陈瑜;翟惠敏 刊期: 2013年第20期
论述了护患互动模式的起源、理论支持(Orem自护理论、King达标理论、神经语言程序);从理论上构建了护患互动模式实践中的要素:护患互动模式建立的条件、实施流程、互动内容、方式与途径及效果评价.
作者:陈越;颜巧元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评价我国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的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使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文献.纳入静脉留置针大角度穿刺与常规15~30°角穿刺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0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15~30°角相比,大角度穿刺法可以提高一针成功率、增加静脉穿刺的合格率和减少皮下淤血.结论 大角度穿刺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效果,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张菊霞;王建成;田金徽;韩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阶段性康复促进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阶段性康复促进模式护理,根据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将康复内容分为准备阶段、起始康复阶段及递进康复阶段执行.结果 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镇痛药物应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阶段性康复促进模式可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对机体恢复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晓伟;关丽萍;杨立娟;李凤文;高建宏;王新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五要素在喉癌部分喉切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6例喉癌行部分喉切除术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按照喉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五要素,即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结果 观察组患者抑郁和出血、感染、顽固性呃逆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在喉癌部分喉切除术后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五要素,可以改善患者抑郁情绪,降低并发症,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许容芳;陆勤美;袁慧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药环节的安全性.方法 改革科室三级质控小组工作,运用品质管理方法,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短时配药护士的质量控制手段.比较实施前(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及实施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配药错误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结果 实施后配药错误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临床科室护士对配置中心服务满意度从72.3%上升至90.4%,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由93.1分上升至96.5分.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配药环节实施有效科学的安全管理,既能保障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又可提升服务满意度.
作者:严娟霞;张艳阳;宋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棉布、皱纹纸、纸塑管带3种医用包装材料的理化性能、阻菌效果、临床保存时限,为灭菌物品包装提供依据.方法 用双层棉布、双层皱纹纸、纸塑管带、双层棉布加纸塑管带分别包装临床常用诊疗包100、150、150、150个,观察灭菌后的闭合性、形态,并进行微生物屏障及无菌有效期试验.结果 四种材料包装试验包发生皱缩分别2、0、12、9个;闭合性能合格率分别为100% 、98.67%、95.33% 、98.00%;微生物屏障试验中细菌阳性率分别为53.33% 、20.00% 、6.67%、6.67%;双层棉布、双层皱纹纸、纸塑包装袋包装的试验包无菌有效期长于规范规定的期限,双层棉布加纸塑管带包装无菌有效期>6个月.结论 双层棉布包装阻菌效能较差,保质期短,但耐穿刺,用于使用频率高的手术器械包装;双层皱纹纸阻菌效能易受环境影响,怕潮湿;纸塑管带包装阻菌效能好,但易被刺破;双层棉布加纸塑管带包装不易刺破,保存期长,适用于包装使用频率低或贵重物品.
作者:孙金秀;于风菊;安海芹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降低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局部反应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双盲法对200例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第1次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右侧臀大肌,第2次用2.5 mL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左侧臀大肌.结果 5 mL一次性注射器肌内注射后局部反应发生率为3.5%,2.5 mL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后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有效降低注射部位局部反应的发生.
作者:潘宇芬;顾玉琴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方法.方法 对96名护士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包括制定理论和实践培训内容,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结合各层次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不同给予分层次培训.结果 培训24周后,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均P<0.01);住院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P<0.01).结论 多元化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
作者:高青;许翠萍;褚梁梁;张慧;程彦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减轻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方法 将130例肛肠疾病患者按手术顺序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于术后第1次排便后坐浴.坐浴毕对照组将双氯芬酸钠栓50 mg直接纳肛,观察组将双氯芬酸钠栓涂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后纳肛.比较两组第1次排便坐浴后肛门给药疼痛程度及肛门坠迫感.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及肛门坠迫感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润滑双氯芬酸钠栓纳肛,可有效减轻患者用药疼痛及肛门坠迫感.
作者:王传英;李莉;王兰英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综合性医院获得性压疮(HAPU)的危险因素,为筛选重点预防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压疮现患率调研微型数据集和压疮现患率调查工具对12所综合性医院横断面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有效调研对象39 952例,发生HAPU 251例(282处),HAPU发生率0.63%.年龄和性别、Braden计分和失禁计分、是否使用床上减压装置和是否规律变换床上体位为HAPU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 对年龄≥70岁的男性、Braden计分≤16分和失禁计分≤2分的患者需要关注预防HAPU,主要措施包括使用床上减压装置和有规律定期改变体位.
作者:蒋琪霞;郭秀君;管晓萍;苏纯音;陈月娟;朱亚君;贾静;柏素萍;张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对1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未发生穿孔,1例并发会阴部伤口感染,2例出现术后慢性疼痛,其他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提示低位直肠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皮肤及消化道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注意体位、引流管的护理,积极应对慢性疼痛,预防盆底疝、会阴伤口积液或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可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刘庚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比较间断氧气雾化法、持续氧气雾化法、微量泵持续注射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湿化效果.方法 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A组37例采用间断氧气雾化法,B组42例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法,C组41采用微量泵持续注射法.比较三组患者湿化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湿化满意率及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和刺激性咳痰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湿化满意率显著高于B组,A组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和刺激性咳痰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均P<0.012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间断氧气雾化法效果较好,可保证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持续氧气雾化法次之,微量泵持续注射法相对较差.
作者:陈晓艳;曹玲;仲悦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现状,为完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山西省4所医学院校随机抽取120名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63.33%护生表示教师提供了生命价值观教育,仅13.33%和6.67%护生接受过生命独特观和自杀预防教育;56.67%护生需要压力释放教育,仅16.67%护生需要死亡教育;98.33%护生表示会选修生命教育课.结论 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开设现状不乐观,相关部门应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及护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完善生命教育.
作者:胡少芬;刘晓英;桑美丽;常鹏环;张佳;丁珍珠;李舵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生软技能特征,为护理教育者培养护理本科生软技能相关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技术性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对护理本科生软技能特征进行成分分析.结果 护理本科生软技能特征的成分为自信心、慎独修养、应变能力、观察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压力应对/压力管理、自我管理、评判性思维、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创新意识、职业角色意识15项.结论 在护理学本科教育中,除传授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以上软技能特征,加强护理本科生软技能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刘骙骙;曲海英;范秀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 探索新护士岗前培训中人文关怀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新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对31名接受岗前培训的新护士,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查房、人文关怀故事分享会、担任病房爱心学校志愿者等人文关怀护理实践活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结果 将人文关怀护理融入岗前培训后,新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对新护士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人文关怀能力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作者:刘恋;何娇;吴丽芬 刊期: 2013年第20期
介绍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硬件设施、人员配置、临床服务和护理管理等方面全方位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举措,同时医院建立良好的工作模式和加大投入支持为护士营造了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由此提出国内医院提升人性化服务和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建议.
作者:叶小芳;王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阐述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生人文精神塑造的背景、意义和方法.提出护生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延续者,在全社会倡导人文关怀的理念下,通过对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化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才能促进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英 刊期: 201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