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秀明;崔焱;夏珊敏;曹清;徐莉莉
目的 了解结膜炎患儿家长点眼知识的认知与行为现状,为高质量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门诊结膜炎患儿家长112名,采用自行设计的结膜炎患儿家长点眼知识的认知与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超过半数的患儿家长相关知识匮乏,家庭点眼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结论 应当对结膜炎患儿家长进行细致化、规范化指导,提供高质量的延续性服务,以规范其点眼行为,缩短患儿病程.
作者:卫俊英;高志敏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ICU应用气垫床的压疮高危患者翻身间隔时间,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 将212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组(70例)、B组(71例)、C组(71例)三组,应用气垫床后分别采取2 h、3 h、4 h翻身1次,每次翻身时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及压疮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压疮高危患者应用气垫床后可以4 h翻身1次,既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又对压疮的形成无不良影响.
作者:王芳;韩美玲;张淑琴;胡苗苗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团队干预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血糖、体重指数、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60例GIGT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孕妇行常规产前检查、孕妇学校学习、产科营养门诊就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队干预,由产科医师、内分泌科医师、营养师、护士组成的团队,根据每位孕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血糖水平、胎儿宫内生长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食谱、运动方案,利用各种渠道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和个性化指导.结果 观察组分娩结束当天的餐后2 h血糖、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娩孕周显著长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显著重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P<0.01).观察组无一例妊娠糖尿病发生,胎膜早破仅2例;对照组发生妊娠糖尿病2例、妊娠高血压4例、早产7例、胎膜早破9例、娩出巨大儿3例.结论 团队干预可有效地控制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血糖、体质量,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
作者:嵇秀明;崔焱;夏珊敏;曹清;徐莉莉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综述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满意度/体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工作时间、护理文件质量、成本分析方面的效果,以期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李森;王泠;吴晓英;战颖;赵梦璐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同步式教学模式在护理管理与评价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护理学院57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生在学完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后直接进入临床,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实习相应的内容.实习完后进行理论考试,采用自制的评价问卷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均在80分以上;87.7%学生喜欢同步式教学模式,89.5%学生认为该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加深护理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护理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结论 在护理管理与评价课程中实施同步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郑红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评价红光与红外线辅助治疗创伤性伤口的减痛促愈效果.方法 将107例创伤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红光治疗20 min组(A组)36例和10 min组(C组)35例及红外线治疗10 min组(B组)36例,三组伤口处理均采用标准的湿性疗法,仅物理干预方法和时间不同,每种物理干预疗程均设为2个疗程28 d,治疗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测量每组伤口照射前后温度、疼痛评分;治疗后第7、14、21和28天测量伤口面积并计算伤口缩小率,记录伤口愈合时间.结果 干预治疗28 d,三组治愈率和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三组伤口缩小率、伤口温度和伤口疼痛评分比较,时间主效应均P<0.01.结论 红光10~20 min和红外线10 min均能提升伤口温度、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和缩短愈合时间,连续干预28 d是安全有效的,以红光20 min法效果更优.
作者:蒋琪霞;李晓华;周昕;彭青;朱礼霞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产妇肘温、腋温及腹股沟温的差异性,探讨适用于测量产妇体温的佳部位.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19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腋温、肘温、腹股沟温,10 min后同时取出,并记录.结果 剖宫产及顺产产妇3个部位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产妇的肘温与腋温比较、肘温与腹股沟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腋温与腹股沟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为避免产妇生理变化导致的腋温升高,可用腹股沟温代替腋温,以准确反映产妇体温的变化.
作者:李媛;张波;段志英;刘春华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对微量泵输注高浓度氯化钾纠正严重低钾血症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持续心电监护,加强尿量、生化和血气的监测,做好微量泵的管理和补钾通道的监护等,以提高高浓度氯化钾微量泵的应用效果.
作者:蔡吉;赵慧华;张育红;杨新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经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术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检查和手术方式,术中需要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液自腹壁窦道口大量溢出,易污染手术台及地面,甚至浸湿手术者的手术衣.为此,我科制作了胆道手术粘贴巾,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赵艳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中药外敷治疗属中医内病外治范畴,临床常用方法有中药贴敷、中药溻渍等.外敷中药方主要是活血化瘀类,通常采用75%乙醇浸泡,配合局部热疗等器械仪器使用.由于受到乙醇、热、电流等刺激,患者皮肤容易出现脱屑、水疱、破损等,增加患者痛苦,导致护理差错和纠纷,且增加护理工作量,降低护士理疗执行效果.鉴此,笔者改进外敷中药液的制备方法,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张秀霞;王琴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血管环松解术患儿围术期呼吸道护理对策,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儿生存质量.方法 对11例血管环患儿行血管环松解术,其中4例同时行气道重建术,术前防治肺炎、喘憋,做支气管镜检查;术后行系统的呼吸道护理.结果 4例行气道重建术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70~121(100.75±23.17)h,余7例呼吸机使用时间21.5~28.0(23.10±2.83)h.术后心脏均自动复跳,手术经过顺利,监护3~14(6.25±4.22)d.出院时SpO2 0.94~0.98、胸片检查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防止呼吸困难的发生和术后有效的肺部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患儿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
作者:俞红云;何萍萍 刊期: 2012年第22期
静脉抽血是临床常用操作,穿刺角度及拔针方式会对患者疼痛产生影响.为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笔者对真空管留取血标本操作中的拔针方式进行改良,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莲;康春萍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寻求一种安全、有效收集肠外瘘液的方法,解决临床的护理难题,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保护瘘口周围皮肤.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肠外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造口袋收集肠液,观察组采用自制负压吸引装置,即16F吸痰管,前端开4~5个侧孔后包埋于湿纱布中置入瘘口内,尾端通过造口袋底部开口穿出与持续负压引流装置连接,用缝线结扎造口袋与吸痰管,以防渗漏.结果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每日换药次数及平均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自制负压吸引技术用于肠外瘘患者可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及住院总费用.
作者:金鲜珍;乔莉娜;廖春艳;张婷;马华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监测手术间的空气菌落数,分析干预策略对骨科洁净手术室洁净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Ⅰ、Ⅱ和Ⅲ级骨科的洁净手术间,将其每天的第一台手术随机纳入相应级别的干预组和常规组.干预组采用严格控制手术间开门次数、尽量避免人员进出手术间、改善患者入室前的卫生状况等干预策略,常规组按照平常的工作模式完成手术.用撞击法监测患者入手术室前(T1)、手术切皮前(T2)、手术开始30 min(T3)和缝合皮肤前(T4)4个时点手术间中央区的浮游细菌浓度,同时用沉降法监测T1、T2、T3时室内周边区的细菌浓度.结果 各级手术间干预组开门次数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1);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室内空气中的悬浮细菌随着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多(P<0.05);组间比较,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间的浮游细菌浓度.
作者:张穗;陈丹;黎笔熙;陶军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任意角度调节的四肢手术消毒架在四肢手术患者肢体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83例四肢手术患者使用自制四肢手术消毒架.此消毒架根据四肢手术消毒铺巾的需求,可高低调节、水平360°任意调节.使用前先将底座卡于手术床头部或尾部的床边上,然后依次将各直角管用顶紧螺丝衔接拧紧,在四肢手术消毒铺巾时将肢体抬高.结果 383例均能一次完成消毒铺巾工作,其中195例并存骨折患者应用后无因消毒时抬高肢体而导致的肢体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此新型四肢手术消毒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坚固耐用,可任意角度调节,满足了手术消毒铺巾的需求,减轻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避免了骨折引起的假关节对神经、血管的损害或肢体不稳定,对骨折肢体有一定的牵引作用.
作者:刘谋珠;肖娟;张琳娟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心电监护仪作为常用的急救和监护设备在临床广泛应用,因使用频繁,其血压袖套及导管常因磨损、裂开、老化、漏气等影响应用.心电监护仪血压袖套及导管作为其主要附件只有半年保修期,一旦超过保修期更换时需支付费用,不利于科室的成本控制.
作者:张凌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61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持续声门下吸引)和观察组31例(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法既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亦可延迟VAP的发生时间,并能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作者:杨琴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家庭照护对缓解婴幼儿术后疼痛的作用,为护理人员制定以家庭为中心的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抽取上海某儿童专科医院外科病房12个术后婴幼儿家庭,由观察者对术后6 h内婴幼儿家庭照顾全程进行观察记录,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获得的资料.结果 共提炼3个主题:家庭照护者采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刺激法,缓解婴幼儿术后疼痛;角色分配、情感支持、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家庭功能在术后患儿照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儿家长选择性接受医疗护理措施,避免对术后患儿的负面影响.结论 家庭照护在缓解婴幼儿术后疼痛中起主导性作用.护理人员应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根据患儿和家长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和专业照顾.
作者:李倩;徐红;孟玮亿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综述了反刍性沉思的概念、测评工具及其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就深化反刍性沉思在创伤后成长中的相关研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从认知加工的角度为我国临床护士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董超群;刘晓虹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主治医生常需在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用记号笔进行体表标示,临床运行过程中此标示法易被患者不经意抹掉或淡化,给医务工作者的查对带来不便.
作者:罗蕊丽;刘英;苏华荣 刊期: 201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