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高明春;史跃;朱芳;孟宪俊;王秀丽;丁红艳

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机械碎栓, 介入治疗, 护理
摘要: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结果 基本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提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建立溶栓患者绿色通道,积极为溶栓争取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是其护理重点.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2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主动静脉治疗组和传统静脉治疗组各56例.传统静脉治疗组采用常规化疗输液程序处理,主动静脉治疗组于患者入院后24~48 h完成评估,包括患者评估、化疗药物评估、输液器材评估和风险评估等.结果 与传统静脉治疗组比较,主动静脉治疗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肿瘤患者化疗采取主动静脉治疗模式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继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宋秋萍;环晓峰;侯雪琴;祁红霞;鞠红霞;张丽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定时定量饮水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简便、有效的经口水化治疗方法,提高水化治疗效果,预防造影剂肾病.方法 将320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自由饮水组和定量饮水组各160例,自由饮水组术后3 h内嘱患者尽量饮水,24 h总饮水量大于2 000 ml;定量饮水组术后3 h内饮水量以造影剂用量为指导,造影剂用量100 ml以内饮水1 000 ml,造影剂用量101~200 ml饮水1 500 ml,术后24 h总饮水量大于2 000 ml.结果 使用造影剂100 ml以内两组术后3 h入量;使用造影剂101~200 ml两组术后3 h、24 h入量,术后4 h、24 h尿量,术后第1天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术后3 h内根据造影剂用量指导饮水,可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伤,尤其对造影剂用量为101~200 ml的患者.

    作者:宋静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红花乙醇联合电按摩预防压疮

    压疮是临床护理棘手问题,我科应用红花乙醇联合电按摩预防压疮,效果良好,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102例住院卧床患者,男80例、女22例,年龄46~86岁,平均64.0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血管性痴呆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性别、年龄、意识状态、营养、体质量、瘫痪程度及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刘朔凤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介入导丝的包装方法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必须使用专用包装材料.在包装介入治疗使用的一些导丝时,由于导丝硬度有限,且不能打折,必须根据导丝长度裁截包装袋.用宽包装袋浪费材料及空间,用窄长纸塑包装袋难以装入.鉴此,我科采用钢丝导入法,使包装过程顺利快速.

    作者:高英;刘玉兰;丰桂萍;郑化芝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鼻胃管固定方法再介绍

    鼻胃管固定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再介绍一种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的方法.方法: 将孔径0.5 cm止血带剪成约1.5 cm段.将其对折,用剪刀在对折面剪一直径约0.4cm半圆,同法剪对侧.顺止血带方向横穿1条细棉线.测量胃管置入长度,将胃管从止血带圆孔穿过,并固定于测量好的位置.常规置胃管后将止血带内的细棉线绕过患者双耳后,在耳后各垫一纱布块,于颌下打结即可.

    作者:刘瑞霞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青少年健康与发展课程融入本科护理教育初探

    目的 探讨青少年健康与发展(Adolesc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AHD)课程融入现有本科护理课程体系的方案,包括需要加强的领域及核心能力、拟授课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融入的课程,为该课程融入本科护理教育提供借鉴.方法 召开AHD课程专家审阅会,讨论本科护生AHD核心能力框架和AHD课程融入现有护理课程体系的方案.结果 与会专家认为除个体生理发展领域已在现有护理课程体系得到充分体现外,专业化发展、身心社会功能良好、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性别角色发展4个领域均需加强,并对各领域需加强的核心能力、拟授课内容、拟纳入课程及教学方法达成共识.结论 开展AHD课程是必需且必要的,但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作者:潘尧云;刘婷;臧渝梨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目的 了解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对全国7所中医院校52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25.00%的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各院校规定研究生应修课程总学分34~52(40.30±4.80)分,23.08%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符合自身需求;76.92%临床实习时间<1年,学生认为佳的临床实习时间为6~24个月;23.08%认为自己目前的科研能力较好;55.77%认为导师指导频率灵活;对就业方向,28.85%选择临床护理,51.92%选择护理教育,13.46%选择护理管理;34.61%对护理研究生的前景比较看好.结论 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类型单一、临床实习效果欠佳、就业取向不合理等问题.应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个性化临床实习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加快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刘海琼;穆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家长读书角在新生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提高家长育儿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成立家长读书角,提供育儿相关书籍;并由专职护士指导育儿护理操作.结果 家长对家长读书角的满意度达100%,88.03%~99.36%家长具备家庭育儿护理能力、掌握家庭护理知识要点,认为激发了自主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结论 开展家长读书角可提高家长育儿知识和能力,且投入成本小.

    作者:刘春玲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低负压间断吸痰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损伤

    目的 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患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 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 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作者:唐华;曾利;吴利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社区护士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套集社区卫生服务利益相关者权益于一体的、用于社区护士工作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构建指标备选库,采用德尔菲法实施2次专家咨询遴选二级、三级指标,并对一、二级指标赋予权重,运用综合平衡权重法修正专家咨询结果,经过专题讨论小组直接到预测评现场考察测评指标的可操作性.结果 确立社区护士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4项一级指标(监督评估、专业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17项二级指标,84项三级指标.结论 依据国家公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及<社区护理学>规定的护理工作内容建立的社区护士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客观地考核社区护士工作.

    作者:于建琴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环保静脉输液包装袋的研制与应用

    目前我国医院开展静脉药物配置时,均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塑料袋韧性差,易破损,使用量大,一次性使用成本较高,且难于降解处理造成环境污染.为此,笔者研制了一种既环保、防水、结实,又可重复使用的输液包装袋,自2007年应用临床以来,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汪立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冰片乙醇浸泡液湿敷治疗甘露醇致静脉炎

    20%甘露醇是临床常用的脱水药.但快速静脉滴注时,局部浓度较高,可造成局部红肿、疼痛、血管硬化等静脉炎症状.有文献报道,使用套管针输注甘露醇,2 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2 d后达100%[1].我科采用局部外搽冰片乙醇浸泡液治疗甘露醇致静脉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武秀芹;吴明杰;赵立格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胃管固定带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观察自制胃管固定带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8例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实验组10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固定法,实验组采用自制胃管固定带固定胃管.结果 实验组胃管移位、皮肤刺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自制胃管固定带固定胃管安全、有效,且减少患者皮肤刺激,增进舒适.

    作者:尤倩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临床护理管理风险沟通机制探讨

    介绍风险沟通理论及其研究现状;从风险沟通理论的视角,提出建立临床护理管理风险沟通机制的方法:明确临床护理管理的风险沟通目的与目标,建立风险沟通工作队伍,制定风险沟通信息处理与发布流程,确定不同风险情景沟通策略,开展针对护理人员和患者的风险沟通相关培训和教育.

    作者:张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的探讨

    目的 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提高训练效率.方法 将传统的骨干示范指导改为分小组训练考核,即组织护士参与制订训练考核计划、情景训练、理论与操作结合、改革评价方式、随机训练考核等方法对各级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结果 改革前后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技术操作的满意率由改革前的93.55%提高至99.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提高了训练考核效率,提升了护士的技术业务素质,和谐了医患关系.

    作者:黄漫;翟逢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结果 基本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提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建立溶栓患者绿色通道,积极为溶栓争取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是其护理重点.

    作者:高明春;史跃;朱芳;孟宪俊;王秀丽;丁红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应用留置针修补PICC体外断管

    采用留置针修补1例PICC体外断管,修补术后导管留置98 d,在此期间血培养3次,均无细菌生长.提出24G直行BD留置针套入3Fr PICC松紧度适中,固定牢固.修补导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导管修补成功后加强导管的护理,防止药液外漏造成皮肤坏死,可延长PICC的使用寿命.

    作者:董荣芝;张晓丽;张佩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

    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果患者用药后第2、第6、第14周ACR20改善率分别为46.7%、73.3%、90.0%.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用药前准备及用药护理,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杨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的效果及护理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1例SAP患者在给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CVVH治疗,并配合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常规准备,治疗中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充分抗凝、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仪器报警、维持循环稳定、正确输入置换液、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痊愈出院;治疗后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CVVH治疗SAP,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作者:张仲华;夏丹;吕英瑛;童辉;严贺;李春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转送担架车氧枕固定和急救箱配备方法介绍

    院内转送急诊患者是医疗救助的重要部分,担架车上氧枕固定和急救箱配备为搬运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提供了方便和物质基础,让急救在转运过程中不被中断,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疗风险.现将院内转送急诊患者担架车上氧枕固定和急救药箱配备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罗丽华;胡家杰;黄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