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切除联合肺减容术的围术期护理

刘贝;田勋燕

关键词:肺癌, 肺气肿, 肺减容术, 围术期, 护理
摘要:对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的21例患者行肺癌切除加肺减容手术.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活动能力增强,生活基本自理,顺利出院.提示术前心理指导、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严密监护、细致全面的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对促进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术后并发症的治愈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6例同期住院的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按食管癌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遵循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采用术前教育、手术准备、术后镇痛、体温保护、液体管理、引流管护理、术后饮食护理及早期活动等措施.结果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围术期的灵活应用,可有效促进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李英;姜曙娟;秦林芬;杨文芝;郭艳玲;周福有;耿明飞;郭海周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肛周疾患患者灌肠安全操作事项

    灌肠在胃肠外科是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有保留灌肠、大量不保留灌肠及肛管和大肠手术前的清洁灌肠.在进行灌肠操作时,如患者有肛周患痔、肛瘘或手术史,则插管困难且容易损伤直肠肛管黏膜或病变部位,患者感疼痛或引起出血.为使灌肠操作更加安全有效,结合临床观察,笔者将肛周疾患患者灌肠安全操作事项总结如下.

    作者:廖春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自制护理标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

    婴同室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随母亲一起进入同一休养室,婴儿与母亲24h同居一室[1],即使某些原因需要母婴分开,每天分离时间也不得超过1h。但在临床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由于新生儿外形特征相似,很难进行准确鉴别.而且新生儿本身不具备理解和表达能力,如果不给新生儿以有效标识,往往会造成对象的错误识别,甚至引起护理纠纷.鉴此,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我科依据新生儿不同的治疗、检查、护理给予不同的标识,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孙超峰;蒋红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血气分析采血巧用棉签去气泡

    危重患者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常用的了解肺功能的途径.但在采血成功后,注射器筒内会有些小气泡,易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严重时可造成血标本不合格,延误治疗,再次采血又增加患者痛苦及家属的不信任感.我科于2007年8月始,在采血成功后,采用立即将注射器针尖插入无菌棉签中,排尽气泡后再将血气针针尖插入空气隔绝材料的方法,经临床100余次应用,无1例失败,介绍如下.

    作者:胡力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口腔科门诊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初探

    目的 探讨口腔科门诊开展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效果.方法 在口腔门诊健康教育小组的组织下,采用课堂式健康教育的方法,对1 257例口腔科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正确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全口洁治及使用牙线情况等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口腔科课堂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变患者口腔不良习惯,减少口腔疾病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何蓉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门诊离院患者跟踪服务需求调查

    目的 了解门诊离院患者的跟踪服务需求内容,为拟定离院后患者的医疗需求服务项目和开展针对性跟踪服务工作提供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97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需求排前3位分别为健康指导(87.3%)、家庭护理常识指导(79.2%)和各种检查准备及注意事项提示(74.1%);需求率高的条目普通患者为各种检查准备及注意事项提示(95.0%),慢性病患者为健康指导(98.0%),残疾者为家庭护理常识(100%),孕妇及免疫接种者为孕妇产检及婴儿免疫接种时间(100%);疾病种类、自觉健康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影响离院患者跟踪服务需求内容(均P<0.05).结论 不同病种、不同个人特征患者对离院后跟踪服务需求内容不同,应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闵好;宋玉莹;童丽娟;刘铭;黄成凤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

    分析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出血的原因,采用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做好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预防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导致继发出血护理,加强临床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4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出院,7例因出血后并发DIC及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无效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提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严密的观察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发生出血时及时处理,可以阻止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赵洁;李银侠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护生实习前实施护理操作集训的实践

    目的 评价护生实习前护理操作集训的教学效果.方法 将2005级8个班护生作为对照班(320名)采用常规教学计划进行实验课教学;2006级8个班作为实验班(320名),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增加护生实习前护理操作集训教学,在本校护理操作实验中心按照集训课表进行集中示教、训练、学生回示、教师考核评价,比较两班达标率和护生实习后医院带教老师满意度.结果 两班铺无菌盘、穿脱隔离衣、测量血压、鼻饲法、戴无菌手套、静脉输液、导尿术、乙醇擦浴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班带教老师对护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结论 实习前实施护理操作集训能提高护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临床实习效果好,医院带教老师满意度较高.

    作者:范青兰;宋晶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混合痔患者围术期肛提肌训练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肛提肌训练对预防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将184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围术期按照痔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行肛提肌训练.结果 观察组术后肛门坠胀疼痛程度及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混合痔患者术期行肛提肌训练能促进创面炎性水肿的吸收和消退,改善会阴部的血液循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静;张健;向娅萍;赵忠敏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混合痔患者术前灌肠方法的改进

    目的 探讨混合痔患者的术前灌肠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方法 将136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法,即取0.2%肥皂水700 ml,温度38~40℃,灌肠袋距肛门40 cm,肛管自肛门插入直肠2.5 cm后即开放灌肠袋开关,再插入10 cm,灌肠时间10~15 min.结果 两组患者肛门疼痛、大便带血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减少灌肠袋距肛门距离、改变肛管插入方法、插入深度及灌肠液注入时机,延长灌肠液注入时间,可减轻混合痔尤其伴有直肠黏膜脱出患者直肠黏膜的损伤,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焕萍;王雪洁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中药膏切割器的设计与制作

    临床上给患者做敷贴用的中药膏是根据中药验方将各种中草药混合磨成药末后,再调以姜汁或凡士林而成.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穴位敷贴时将中药膏搓成小丸,贴于穴位,外覆胶布固定.每年三伏期间,面对大量的冬病夏治需要敷贴的患者,手工制取中药膏小丸费时费力,且小丸大小不一,不易保证疗效,效率低下.为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设计并制作了一种中药膏切割器,介绍如下.

    作者:吴茜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消化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消化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9例消化道穿孔造成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采取重视评估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休克症状;根据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的原则,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快速液体复苏;放置引流管冲洗腹腔,祛除造成腹腔感染的因素等措施.结果 19例患者均接受了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13例接受了手术,术后存活11例,死亡2例;6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未接受手术而死亡.结论 重视感染性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在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的指导下采取液体复苏进行抗休克治疗,加强引流管护理,祛除腹腔感染因素,是早期目标性复苏治疗在消化道穿孔导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作者:王永华;刘湘林;李红永;屈琳林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离断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离断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88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留置导管的患者予加强留置导管护理,包括术前注意心理护理和物品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及疼痛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强化出院指导等.结果 患者术后引流通畅,未发生尿漏,尿路感染,缝合处狭窄、梗阻,导管滑脱移位等并发症,拔管顺利,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及时而可靠的护理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卉红;刘乃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自理学说理论在地震截瘫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自理学说帮助患者大限度地恢复自理能力.方法 将自理学说理论运用到20例地震截瘫患者护理程序中,根据截瘫患者的自理能力实施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和支持教育护理3种护理方式.结果 实施前后患者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截瘫患者整体护理中应用自理学说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充分体现患者的自身价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增强护士的主人翁责任感.

    作者:唐芳;朱世琼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青少年骨质疏松初级预防教育干预的研究进展

    鉴于目前国内外青少年预防骨质疏松知识、行为现状,在青少年中进行骨质疏松的初级预防非常必要,而健康教育是经济且有效的手段.本文介绍了国外在青少年中进行骨质疏松初级预防教育干预的内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群体生活及需依赖父母等特点,提出在预防骨质疏松的教育干预中应综合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防骨质疏松行为,减少其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

    作者:孟娣娟;绳宇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医学院校沟通技能教学现状的量化评估

    目的 调查医学院校沟通技能教学现状,为医学沟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Dalhousie医学院研制的医学院校沟通技能教学评估问卷对260名医学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91.5%学生认为沟通技能很重要;85.0%认为沟通课程应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86.6%认为需要通过更多与患者接触来提升沟通技能;70.7%认为角色扮演有助于提升沟通技能教学效果;71.5%认为教师反馈不充分;76.1%认为需要更多地学习沟通技能,以提升自我沟通能力.结论 需要尽早对学院课程进行改革,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培训,能提高教师及学生的沟通技能.

    作者:曾凯;李丽;龙艳芳;李映兰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方法 对2 699例骨科手术植入物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表格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4例(0.89%)发生植入物感染,植入物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间安排、择期/急诊、手术次数、伤口情况、术中抗生素应用情况等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 行骨科植入物手术需进一步提高手术室环境洁净度,强化手术人员手的无菌,重视术中各个环节的护理配合,加强植入物的管理,以提高骨科手术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何国龙;吴素兰;赵体玉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护理学杂志》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单病种集体教育在胸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提高胸部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将767例择期开胸手术的肿瘤患者按楼层分为对照组(375例)和观察组(382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将单病种胸部肿瘤患者集中,在合理授课安排基础上,采用讲授、演示及解答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两组除第2,3,7,8,10项外,余13项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康信念方面,两组对寻求手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和愿意接受各种手术康复功能锻炼2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康行为方面除参与制定手术后恢复计划及早期活动外,两组其余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对单病种患者实施集体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教育效果和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作者:刘莉;辛明珠;李金波;吴悦娜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肺癌切除联合肺减容术的围术期护理

    对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的21例患者行肺癌切除加肺减容手术.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活动能力增强,生活基本自理,顺利出院.提示术前心理指导、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严密监护、细致全面的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对促进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术后并发症的治愈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贝;田勋燕 刊期: 2009年第24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