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两种血管通路的选择比较

吴筱萍;王爱萍;刘中丽

关键词: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血管通路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不同血管通路治疗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将45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管穿刺组(n=22例)和股静脉置管组(23例),各42例次.血管穿刺组采用动-静脉血管通路或静-静脉血管通路进行治疗;股静脉置管组采用双腔导管经皮穿刺股静脉进行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生化指标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浆置换治疗成功的关键,采用两种血管通路均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但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配合

    总结22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患者的手术配合经验.结果应用IABP除1例PCI患者因病重死亡外,21例患者顺利完成CAG和/或PCI.提出全面、细致的手术配合,正确使用反搏机是保证抢救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麦爱欢;夏令琼;张杏;童玲;李慧敏;范少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家庭ADL训练

    对1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家庭ADL训练,内容包括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上肢功能训练,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行走训练等.结果3个月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62.4,与出院时(24.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可独立进食、洗脸、刷牙、穿衣、控制大小便、入厕、短程平地行走.提示加强脑出血术后患者家属教育及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ADL、活动技巧和生存质量.

    作者:宋爱武;宋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脏神经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心脏神经症患者心理状态.方法对91例心脏神经症(CN)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忧郁的主观感受,并随机抽取SAS>50分患者36例加用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进行调查,同时应用自编调查表对上述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有应激源存在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是心脏神经症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91例SAS均分为52.32±10.19,SDS均分54.90±11.70;中、青年组SAS、SDS均分显著高于老年组(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性别间SAS、SDS总分差异不明显(均P>0.05);除偏执与敌对外,本组患者SCL-90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均P<0.05).结论心理因素及应激与CN发病有关,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戴小明;刘希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住院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192例住院脑卒中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住院脑卒中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P<0.05).≥60岁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均较<60岁患者低(均P<0.01);丧偶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较在婚者低(P<0.05,P<0.01).结论脑卒中住院患者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采用整体护理手段,加强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可帮助患者适应疾病过程,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李燕玲;邱贵凤;阮南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金黄膏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

    将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局部外敷金黄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中药外敷可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

    作者:陈雅琴;彭旭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变化对早产儿喂养护理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变化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以便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40例单纯早产的早产儿按喂养耐受情况分为观察组(喂养耐受,11例)和对照组(喂养不耐受,29例),两组新生儿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第1次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参数,即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时间平均流速(TMFV)、舒张末期流速(ED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记录足量喂养时间.结果观察组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两组喂养后TMFV、RI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喂养后TMFV的增加与达足量喂养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观察组达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喂养可改变早产儿SMA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与喂养耐受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可根据第1次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特别是TMFV的增加来预测喂养风险,从而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

    作者:邓香兰;杨树杰;易海英;王艳华;徐舒;梅绍兰;刘翠忠;冯敏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耳穴按摩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胃镜技术是诊疗上消化道疾病常用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咽喉部、胃肠道刺激症状给患者造成躯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1].鉴此,笔者对20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耳穴按摩,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花;董艳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的研究进展

    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声音、灯光、新生儿的体位、疼痛、抚触、医疗护理操作等方面说明环境因素对NICU新生儿病情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并根据目前国外临床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总结归纳了改善NICU环境的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NICU的护理质量和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作者:陈锦秀;罗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医护整体分组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医护整体分组模式的工作效果.方法将144例在血液净化中心长期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按时间先后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整体分组模式,即医护按业务能力、职称及年龄相对平均分组.结果两组患者满意度、能按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例数、透析中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月平均血液净化治疗例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医护整体分组模式能提高整体医疗护理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竞争力.

    作者:黄芳;郭满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临时医嘱单存在的法律隐患及其改进措施

    目的探讨临时医嘱单的记录方法、执行流程,让医嘱单更具法律效应.方法将原医嘱单进行改进,在临时医嘱单内医生签名后增加1项抄医嘱护士签名,采用治疗少时随时记,治疗多时集中执行、集中补记,急诊抢救时及时补记的灵活操作流程.结果改进后的临时医嘱单,理顺了各班职责,增强了责任感,使其能作为更有效的法律证明材料,可显著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结论改进后的临时医嘱单在执行流程、记录方法等方面更加合理,可成为有效的法律证据.

    作者:何杏宝;马利荣;胡秀平;李明云;费祥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的反馈性调查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感兴趣的程度.方法自制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的反馈性调查表对49名临床实习结束的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的总体感觉尚可;对感兴趣的比率分别为:实习讨论占91.8%、个案护理占85.7%、专题讲座占83.72%、床边查房占81.6%、自学占81.6%、护理管理占79.6%、教学查房占71.4%、分管病床占71.4%、小讲课占69.4%、科研设计占61.2%.结论本科护生临床教学策略基本满意,但尚需不断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策略更为完善.

    作者:彭向阳;王曾金;何秀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4小时生活指导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评价24 h生活指导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97例T2DM强化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法进行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24 h生活指导,即对T2DM全程健康护理采用24 h不间断指导.两组强化治疗方法、时间均相同. 结果治疗15 d后,干预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及强化治疗配合程度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各指标值差异显著(P<0.05,P<0.01);干预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 结论对T2DM强化治疗患者采用24 h生活指导,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和控制血糖.

    作者:薛美华;丁慧萍;韩云;周晓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预防化疗后呕吐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预防化疗后呕吐的方法.方法将64例卵巢癌手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止吐药预防化疗后呕吐;对照组予化疗前肌内注射止吐药预防呕吐.结果观察组化疗后呕吐总有效控制率90.62%,与对照组(34.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可有效减轻化疗后呕吐发生.

    作者:朱慧;卢惠珍;李雪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设计

    为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效果,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设计科学的操作技能教学方法,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操作技能教学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作者:李明霞;范秀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巧制血小板输注管

    临床护理工作中,在输注血小板的过程中,往往要求快速地输入,但血小板容易聚集,用输血器输血小板时,血小板会粘附于莫菲氏滴管的过滤网上,不能达到应有的输注效果,造成浪费.鉴此,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笔者用去掉尾端过滤网的输液器输血小板125例次,均在15~20 min输完,输注血小板有效率达100%.

    作者:崔云华;刘丽萍;王朝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评定,并与12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组织性4个因子评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矛盾性及控制性2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在教养方式上,观察组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惩罚与严厉及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父亲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故应对患者家庭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作者:侯东强;任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

    对306例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认为耐心、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保证影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廖友芝;刘少欣;高焕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干预组(96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功能训练.入院及住院30 d时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吞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吞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功能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明显改善其吞咽障碍.

    作者:周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CU轮转护士呼吸道护理操作技能阶段性培训的实践

    目的为使ICU轮转护士迅速、熟练掌握呼吸道护理的操作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方法对32名ICU轮转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分阶段、有计划、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每周2次(每次2 h)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指导,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评价.结果 32名轮转护士理论与操作考核优25名、良7名,均能在ICU独立上岗.结论对轮转护士呼吸道护理操作技能阶段性培训能使其迅速掌握操作技能,综合技能也大大提高.

    作者:林惠珠;柳芳登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肌内注射后皮下硬结60例

    目的观察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肌内注射所致皮下硬结的效果.方法将106例长期肌内注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在肌内注射前后不做任何处置;观察组在肌内注射后30 min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2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结果 1个月后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是预防皮下硬结的有效方法.

    作者:支杭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