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的护理配合

何红辉;张国明;曾键;黄丽娜

关键词:早产儿, 视网膜病变, 诊断, 护理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工作中护理配合的方法.方法对150例进行眼底检查的早产儿,记录每例临床资料,给予精心科学的术前、术中、术后观察等护理配合.结果患儿与眼科医生配合密切,均安全、顺利完成眼底检查.结论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抵抗力差,完成眼底检查需要护士进行科学的护理配合,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住院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192例住院脑卒中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住院脑卒中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P<0.05).≥60岁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均较<60岁患者低(均P<0.01);丧偶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较在婚者低(P<0.05,P<0.01).结论脑卒中住院患者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采用整体护理手段,加强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可帮助患者适应疾病过程,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李燕玲;邱贵凤;阮南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对24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的患儿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尚使用0.25‰三氯异氰尿酸溶液对患儿皮损处进行浸泡、湿敷.结果患儿均痊愈,平均住院(7.8±0.9)d.提示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可使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唐汇群;胡小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配合

    总结22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患者的手术配合经验.结果应用IABP除1例PCI患者因病重死亡外,21例患者顺利完成CAG和/或PCI.提出全面、细致的手术配合,正确使用反搏机是保证抢救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麦爱欢;夏令琼;张杏;童玲;李慧敏;范少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脏神经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心脏神经症患者心理状态.方法对91例心脏神经症(CN)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忧郁的主观感受,并随机抽取SAS>50分患者36例加用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进行调查,同时应用自编调查表对上述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有应激源存在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是心脏神经症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91例SAS均分为52.32±10.19,SDS均分54.90±11.70;中、青年组SAS、SDS均分显著高于老年组(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性别间SAS、SDS总分差异不明显(均P>0.05);除偏执与敌对外,本组患者SCL-90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均P<0.05).结论心理因素及应激与CN发病有关,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戴小明;刘希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涉外护生综合能力

    目的探讨培养符合国际规格、国际惯例涉外大专护生的有效途径.方法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人文学科课程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比重,早期接触临床及各项社会实践,通过英语演讲、强化性英语口语实习、参与国际性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来优化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并采用双语教学和学导制等方法教学.结果本课题设置激发了护生的内在本能,提高了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英语运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护生职业认识能力.结论优化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涉外护生.

    作者:任建平;邓荆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重过滤输液器的研制与应用

    防止药液中的有害微粒或杂质进入人体,将输液管的过滤器由输液器端移至头皮针侧.这样既可使静脉滴注药液滤过,也可使直接行静脉推注的药液得到有效滤过.提示双重过滤输液器可提高用药安全系数.

    作者:鲍守艳;包金玉;祝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CU轮转护士呼吸道护理操作技能阶段性培训的实践

    目的为使ICU轮转护士迅速、熟练掌握呼吸道护理的操作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方法对32名ICU轮转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分阶段、有计划、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每周2次(每次2 h)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指导,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评价.结果 32名轮转护士理论与操作考核优25名、良7名,均能在ICU独立上岗.结论对轮转护士呼吸道护理操作技能阶段性培训能使其迅速掌握操作技能,综合技能也大大提高.

    作者:林惠珠;柳芳登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预防化疗后呕吐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预防化疗后呕吐的方法.方法将64例卵巢癌手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止吐药预防化疗后呕吐;对照组予化疗前肌内注射止吐药预防呕吐.结果观察组化疗后呕吐总有效控制率90.62%,与对照组(34.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可有效减轻化疗后呕吐发生.

    作者:朱慧;卢惠珍;李雪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

    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针刺舌下神经治疗,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恢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38.0%,对照组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24,P<0.01).结论针刺舌下神经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作者:肖辉;陈黛琪;张英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肌内注射后皮下硬结60例

    目的观察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肌内注射所致皮下硬结的效果.方法将106例长期肌内注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在肌内注射前后不做任何处置;观察组在肌内注射后30 min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2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结果 1个月后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是预防皮下硬结的有效方法.

    作者:支杭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变化对早产儿喂养护理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变化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以便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40例单纯早产的早产儿按喂养耐受情况分为观察组(喂养耐受,11例)和对照组(喂养不耐受,29例),两组新生儿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第1次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参数,即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时间平均流速(TMFV)、舒张末期流速(ED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记录足量喂养时间.结果观察组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两组喂养后TMFV、RI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喂养后TMFV的增加与达足量喂养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观察组达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喂养可改变早产儿SMA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与喂养耐受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可根据第1次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特别是TMFV的增加来预测喂养风险,从而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

    作者:邓香兰;杨树杰;易海英;王艳华;徐舒;梅绍兰;刘翠忠;冯敏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封闭治疗咽部异感症效果观察

    咽部异感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且青壮年多见.表现为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部分患者有刺激性咳嗽.笔者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采用封闭方法治疗该症100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丽;马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职护生主观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高职护生主观生活质量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从高职护生(1~3年级)26个班中随机抽出6个班314人,采用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高职护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抑郁体验、焦虑体验5个维度和认知、情感、总体3个水平维度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学校生活和抑郁体验2项满意度均低于一般水平(5~7分);情感成分满意度为不太满意(30~49分);认知成分和总体满意度达到一般水平(50~70分).结论高职护生主观生活质量总体基本满意(中等偏低),但低于常模,其中学校生活和抑郁体验对护生主观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应改善学校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护生主观生活质量.

    作者:叶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岛素注射点间距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点的佳间距.方法将258例需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并将三组患者的注射部位呈网络式分别划分为1.50 cm×1.50 cm、2.00 cm×2.00 cm、2.50 cm×2.50 cm的小区作为一个注射点.结果 258例均无肌肉萎缩发生.注射时疼痛强度、局部红肿、皮下硬结,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其注射部位应轮换,每个注射点所占的面积越大,注射疼痛强度越弱,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而网络式划分法的2.00 cm×2.00 cm注射区既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又不易导致血糖波动,因此为佳注射点间距.

    作者:陈灵芝;肖天华;孟金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拟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的社会心理相关因素调查表及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对88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与家族史、个性缺陷、经济条件、生活事件压力、社交与支持、家庭对患者的关爱、躯体疾病、精神紧张度、正负性情感、社会功能、工作压力、婚姻与家庭的美满度密切相关(P<0.05,P<0.01),而与生活环境关系不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诱因与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有关,护理干预应及早、多方位地开展.

    作者:熊应菊;张希文;杨素芝;李群;石晓梅;尚丽英;季军;杨凤琴;余德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医护整体分组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医护整体分组模式的工作效果.方法将144例在血液净化中心长期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按时间先后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整体分组模式,即医护按业务能力、职称及年龄相对平均分组.结果两组患者满意度、能按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例数、透析中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月平均血液净化治疗例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医护整体分组模式能提高整体医疗护理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竞争力.

    作者:黄芳;郭满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

    对306例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认为耐心、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保证影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廖友芝;刘少欣;高焕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超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将23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22例)和对照组11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包括保持功能和做医疗体操和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法、冷-温水交替浸泡法、上举患侧上肢、利用意念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等多种康复训练措施.后根据患者手指肿胀发生率、患手指肿胀程度以及简易手功能检查(STEE)评定康复效果.结果康复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手指肿胀程度显著减轻(P<0.01);两组治疗后患肢运动功能均较前显著恢复(P<0.05,P<0.01),而康复组更显著(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秀;蒋丽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评定,并与12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组织性4个因子评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矛盾性及控制性2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在教养方式上,观察组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惩罚与严厉及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父亲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故应对患者家庭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作者:侯东强;任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探讨

    目的探讨PBL教学方法对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作用.方法将101名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59名)和对照组(42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训练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即护生按教学目标要求选择病例,发现、分析和解决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结果 89.0%以上护生认为学习的主动性、健康教育水平和沟通能力均得到提高;两组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PBL教学方法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护生健康教育水平,使护生健康教育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作者:郑志惠;徐朝艳;陈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