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张玉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封管, 静脉炎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取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新西兰健康大耳白兔21只,以兔双耳外侧的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随机分成第1组(n=22)和第2组(n=20),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以10 gtt/min的速度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1次/d.第1组液体输注完毕用肝素盐水封管1次,与下次输液间隔时间为23 h 15 min;第2组在第1次封管后12 h再封管1次,第2次封管与次日输液间隔时间为11 h 15 min.两组均保留72 h,第1组封管3次、第2组封管6次后拔除静脉留置针.以穿刺点为起点取长2 cm、宽1 cm含静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两组血管壁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均分布在血管周围组织;两组血管周围组织炎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基本相同(均P>0.05).结论相同留置时间,增加静脉留置针封管次数可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程度.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精神健康状况的调查

    目的了解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6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RGH组)进行精神症状量化评分检查,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RGH组患者HAMA及HAMH评分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均P<0.01).结论 RGH组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杨旭云;虢周科;刘若缨;杨曙东;杨玉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改良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便秘需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及灌肠液,灌肠液保留时间平均5.0 min.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法,即采用密闭式输液装置连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17~20 cm,灌肠液保留时间30 min;灌肠液采用生理盐水500 ml加入开塞露40 ml.结果观察组灌肠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王姣;吴冬英;曾新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血液净化患者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患者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血液净化颈内静脉导管术采用Seldinger法由颈内静脉插管患者,采用心理护理、预防感染、保证有效透析、预防各种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 80例次均插管成功,血流量在200 ml/min以上,留置时间为7 d至3个月,平均41.0 d.12例留置导管平均8.0 d出现栓塞,更换导管并封存低分子肝素后,拔管时未再出现导管栓塞情况.结论颈内静脉是较佳的临时血管通路,导管封存低分子肝素对留置时间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科学的护理在颈内静脉导管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温杏良;曾剑慧;李燕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机械通气舒适护理研究进展

    对引起机械通气患者不适的原因及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导致患者机械不适的因素有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提出加强护患沟通,提供心理护理,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掌握各项操作的护理技巧,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不适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曙红;蒋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性能及灭菌效果监测进展

    总结目前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性能及灭菌效果监测进展情况,以便采用更先进、更科学的监测方法对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性能及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保障医疗安全.对目前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性能及灭菌效果监测情况进行总结综述.提出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性能和灭菌效果监测已由原来的不够严谨和复杂难做,发展到越来越科学完善和简便易行,为灭菌效果100%合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将会被更广泛地使用,其工作性能和灭菌效果监测手段也将会更加先进和科学.

    作者:杨少玉;林琼;王菊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规范文书管理防范护理纠纷

    针对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重新制订<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和<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标准>,强化护理文书法律意识教育、健全质控网络、实施三级监控.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文书的质量,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对记录质量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提示规范文书管理可有效防范护理纠纷.

    作者:杨坚娥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情志干预佐治痞满证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情志干预佐治痞满证的效果.方法将60例痞满证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情志干预,加强护患间的交流,指导患者调节情志,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观察两组患者情绪障碍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症状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志干预对痞满证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黄克文;刘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隐球菌性脑膜炎病原治疗的护理

    对8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行病原治疗,强调其护理重点是给药护理、特殊护理、情感支持、人文关怀、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结果65例患者治愈无复发,12例好转,7例死亡.提示预防隐球菌性脑膜炎感染的关键是落实一级预防措施.

    作者:王乔凤;陈金莲;林小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肾区痛点皮内注射生理盐水治疗肾绞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肾区痛点皮内注射生理盐水缓解肾绞痛的效果.方法将176例肾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肾区痛点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臀部肌内注射阿托品和哌替啶,记录治疗后镇痛开始起效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镇痛开始起效时间分别为(2.58±0.60)min和(10.68±2.33)min,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13.05±3.06)min和(27.67±3.1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56、3.13,均P<0.01).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渴,21例出现恶心,69例出现轻度头昏、嗜睡. 结论肾区痛点皮内注射生理盐水是一种快速、方便缓解肾绞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则政;余红梅;程爱红;方燕红;赵欢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一次性头皮针在新生儿同步换血中的应用

    目的提高新生儿同步换血的效果.方法将34例同步换血新生儿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使用一次性7号普通头皮针于股动脉建立动脉通道作为换血的输出途径,对照组予留置针进行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管(首选桡动脉,次选肱动脉,后选股动脉)为输出途径.结果两组换血后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换血前(均P<0.01),换血后两组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建立动脉通道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换血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建立股动脉通道作为输出途径,是一种高效、低耗、痛苦少、易操作的新生儿换血方法.

    作者:胡玉转;郭小芳;李丽仪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多功能治疗机治疗腋臭患者的护理

    腋臭是指腋下大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在大量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产生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从而发出刺鼻难闻的恶臭味[1]的一种疾病.近年我院采用多功能治疗机治疗该病,效果满意,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胡传慧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血糖监测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为规范血糖监测仪监测结果的记录,自行设计一种血糖监测记录单.该记录单简单直观,书写方便,记录规范,能较直观地反映血糖变化,在满足住院患者常规多点监测血糖需要的同时,也提高了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质量.

    作者:武婷;陈珊;李媛媛;邓莹;姚娟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咪达唑仑鼻腔给药治疗小儿急性惊厥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溶液鼻腔给药治疗小儿急性惊厥的效果.方法将51例急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鼻腔内滴入咪达唑仑溶液的方法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地西泮溶液直肠给药治疗.结果观察组自患儿到达医院至开始给药的平均时间、给药后至控制惊厥的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咪达唑仑溶液鼻腔给药治疗小儿急性惊厥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邱萍;唐研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娃哈哈塑料瓶制作男性尿套

    尿失禁患者因不能自主控制排尿,传统的阴茎套法由于尿套上部紧紧裹住阴茎根部,整个阴茎不能透气,容易患阴茎湿疹和龟头感染等病症,在经常拆洗阴茎套的过程中又易导致破损,且套法麻烦并耗去大量胶布.鉴此,笔者采用娃哈哈塑料瓶制成阴茎套,能够有效引流尿液,避免了使用传统阴茎套的弊端,降低了成本.

    作者:王秀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食用保鲜膜在小儿药物湿敷和药物封包中的应用

    药物湿敷和药物封包是皮肤科常见的治疗,在予小儿尤其7岁以下儿童湿敷时,尤其不便固定.鉴此,笔者采用保鲜膜包敷,取得明显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梁晓红;任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肝素帽固定部位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固定部位对留置针回血、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将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下方或水平位置,观察组将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上方3~4 cm处.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回血率、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固定于穿刺点上方,可减少置管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

    作者:陈莎;鲁汉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针刺气囊放气法预防逆行感染

    作者:苏嫦娥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循证护理教育现状

    循证医学护理对医学护理教育模式产生较大影响.从循证教育起源、意义、实践,以及循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革新方面综述循证护理教育现状.提出循证护理教育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作者:杨晓燕;刘纯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分步骤法维护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留置效果观察

    目的预防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后滑脱及体外部分非人为移入体内,减少局部炎症反应,防止导管性静脉炎发生.方法将42例接受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用分步骤法维护,即分步骤地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或先换肝素帽,再换透明贴膜),并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维护,即同时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导管体外部分S形固定.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穿刺点渗液、硬结,导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行PICC导管维护时,分步骤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脱及体外部分进出体内,减少局部炎症反应,预防导管性静脉炎.

    作者:郑小华;刘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婴幼儿头面部治疗与护理时的制动方法

    作者:胡圣枝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