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娥;赵小丽;沈雪琴
实习是护校学生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第一步,为了使其尽快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我科试行实物展版教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智容;蒋静;邱金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新药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人体研究的起始阶段,对考察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重要意义.我院呼吸内科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专业科室,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分别接受不同厂家、不同类别的5种药物的I期临床试验,均圆满完成任务,现将其护理管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宋建平;罗志红;刘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术前焦虑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将4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接受一般心理干预,观察组接受依据准确期待论制定的干预措施.测定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焦虑值、心率、血压和心肌缺血发生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术前各阶段心率、血压、焦虑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待手术期观察组心肌缺血事件亦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缓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术前焦虑和减少术前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
作者:娄书花;马冬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糖尿病(DM)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阳性.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眼部多种并发症如屈光不正、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1]. 近来,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还常出现角膜、结膜并发症[2],而这些并发症通过印迹细胞学检查在国内尚缺乏详细报道.本文即通过印迹细胞学检查来分析糖尿病病人和健康人眼结膜改变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江莉萍;张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整体护理教育模式在我国护理教学领域的推广应用,如何运用评判性思维去审视整体护理的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的现状,进而探讨将护理程序纳入整体护理教学思路,是每位护理教育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引起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对该问题的重视,笔者借助相关资料将我国整体护理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做的工作阐述如下.
作者:董薇;宋晓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临床上对婴幼儿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时,在无小儿血氧饱和仪探头的情况下,常采用成人探头,为了提高监测效果,避免探头摇动、脱落、感光不良,我们于2001年11月制作了一种半包围式的指套用于固定患儿的手指与探头,临床使用38例,效果满意.
作者:周敏;高水清;马晓化;张义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有药物依赖史的妇女在孕期滥用成瘾药物,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在出生后产生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消化道症状,称为撤药综合征(neonatal drug withdrawal syndrome)[1].孕妇可能应用的成瘾药物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麻醉药、迷幻剂等.近年来,吸毒人员有所增加,故对母亲吸毒致使新生儿发生撤药综合征护理的研究应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分别于2001年3月、2001年12月收治2例撤药综合征的新生儿,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卢人玉;余立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脓肿切开后,对于切口窄小或脓腔狭长的创面,清理脓腔内部十分困难.2002年5~9月我们将头皮针软管用于狭长脓肿6例、切口窄小的小脓肿9例换药3~5次后痊愈.
作者:杨红梅;亓玉芳;柏月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可调试电子保温腿套(保温腿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体外循环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50例.甲组病人在手术主要步骤操作完毕,采用保温腿套复温;乙组双下肢用普通棉被覆盖.观察两组停血流复温时及复温后30、60、90 min各部位的温度变化.结果复温后30、60、90 min,甲组肛门、大腿、小腿、足背温度明显高于停血流复温时,基本恢复到生理水平,且各时段温度趋于稳定.乙组除口腔外各部位温度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且甲组各时段、各部位(除口腔外)升温幅度与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可调式电子保温腿套基本达到设计目的,弥补了目前术中保温措施的不足.
作者:徐晶;张静;吕佳萌;钟青云;王岭梅;邹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食管、贲门癌病人行肿瘤切除术后,常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三大并发症.尤其是前者,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我院自2000年10月至2002年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人工贲门行食管或贲门切除术加人工贲门植入术19例,人工贲门抗反流效果显著,同时具备防吻合口瘘、防狭窄功能,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中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杭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肿瘤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的新领域,该技术利用超声波的组织穿透和可聚焦等物理特性,将体外低能量超声波聚焦在体内肿瘤病灶,通过焦点区高能量超声波产生的高温、机械效应等,使靶区内组织完全毁损[1].我科自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应用HIFU技术治疗恶性肿瘤病人120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秀桃;徐国良;罗琼;李传行;黎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发展迅猛的一种.其发病率占肺癌的20%~30%[1].它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高,易耐药和血行转移.常规化疗很难完全缓解,超大剂量化疗可显著提高对肿瘤的杀伤力,但其对骨髓的严重抑制限制了化疗剂量的增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旨在解救超剂量化疗受抑制的骨髓,使其重建造血功能,恢复免疫力,提高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2].我科于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对6例小细胞肺癌病人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张继良;何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久治不愈的慢性、难治性下肢溃疡在临床常需外科清创、植皮等治疗,但由于溃疡伤口深、创面大、病程长,其疗效不满意.鉴此,我们采用局部冲洗、高渗盐水湿敷、微波照射与鸡蛋油外敷治疗慢性难治性下肢溃疡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道英;杜庚扎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护理工作.Excel 2000是Microsoft公司office 2000中文版的一个重要组件,是目前Excel的新版本.它集快速制表、数据图表化和数据分析管理为一体,适用于在Windows 95/98、Windows 2000环境创建电子表格系统.我院护理部将其应用于护理工作质量评价的数据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何萍;李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临床资料表明,ICD降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总病死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随着ICD的逐步推广应用,植入ICD后病人的心理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我院心内科自2001年2月至2002年3月收治7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并心源性晕厥的冠心病病人,术后亦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或抑郁),经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小艳;刘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更年期妇女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999年12月至2002年8月从玉林城区健康普查的3 163名妇女中,按课题入选条件筛选706名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和非护理干预对照研究.
作者:陈照坤;周国萍;梁业梅;卢佳;朱新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过度换气治疗重型脑外伤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72例重型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呼吸机过度换气.结果观察组过度换气后,PaO2为(112.70±7.20)mmHg、PaCO2(31.90±2.60)mmHg,与治疗前[PaO2(81.50±8.70)mmHg、PaCO2(37.60±3.70)mmH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存活时间[(147.40±39.60)h]比对照组[(118.01±30.90)h]延长(P<0.01).结论过度换气协同常规的综合治疗、护理能延长GCS≤5分者的生存时间.过度换气中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呼吸机参数的调节是过度换气治疗成功的保证.
作者:张逵;杜春秀;邓娟;伍晓华;王祥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平板运动试验通过增加运动负荷以助诊断心脏疾病、评估心功能、体力活动安全性及有关治疗效果.受试者的适应能力是运动试验安全性及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笔者于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对47例首次做平板运动试验的心血管疾病病人采用预试方法增加其适应能力,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秀群;王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笔者通过对新疆地区3所甲级医院实施整体护理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意向调查,旨在了解医生和护士对整体护理的看法和主动参与性,希望医生能从诊疗的角度给整体护理以支持,终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王玉环;刘凡;朱金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多频道电子耳蜗是当今国际上开发研制成功的高科技生物医学工程装置,是目前治疗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有效的手段.耳蜗植入装置是从早期只能帮助病人唇读的单通道电子装置发展到能使半数以上的病人打电话的现代多通道电子装置[1],为病人重新获得听觉功能、回归主流社会带来全新的希望.我院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引用奥地利MED-EL公司新一代多频道电子耳蜗植入系统,为8例病人施行电子耳蜗植入术,术后开机调试,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赵友娟;廖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