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模式的疗效

朱穗恒;燕铁斌;江晓军;叶梅峰

关键词:社区, 脑卒中, 家庭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效果.方法:5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开设家庭病床并在家中接受医务人员诊治.社区组增加神经发育、运动再学习和针刺疗法等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运动评定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2组FMA、MAS、BBS、PASS、FAC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社区组提高更显著(P<0.05);CSS评分社区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社区开设家庭病床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警戒征兆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终生发病率约为0.8%[1].其特点是精神病性复发[2].大量研究表明,在不连续用药或用安慰剂治疗情况下,年复发率高达60%~75%,在常规治疗条件下,年复发率为40%,在提供了佳药物治疗方案(对药物使用有很强的监管)以及广泛的心理社会支持下,年复发率降至20%,年青患者首次入院后较慢性患者复发率更高[3].本文拟综述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预防复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复发警戒征兆的测量.

    作者:钟汉玲;蔡春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家属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目的:观察住院期间进行家属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脑卒中患者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4例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70例为观察组.2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包括康复评定并制定康复目标、并发症相关知识、康复训练及护理技能、心理治疗及出院康复指导等.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上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随访6个月后,2组上肢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干预1个月时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MA及BI评分2组较干预1个月时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可以明显降低偏瘫上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ADL能力.

    作者:毕研贞;王桂芬;郑志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PNF对脑卒中后吞咽的疗效

    目的: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的促进作用.方法:吞咽障碍患者64例随机分为PNF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进行感觉促进及摄食等常规训练,PNF组加用PNF技术,包括抗阻性呼吸训练,口咽部及面部肌肉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实验进行吞咽困难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洼田实验达1级者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PN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PNF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4%、56.3%、P<0.05).结论;应用PNF技术治疗能明显提高吞咽障碍的疗效.

    作者:张秀萍;李德权;杨传东;郑春红;王淑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智力落后患儿的早期干预

    目的:观察临床护士参与对智力落后患儿行早期行为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108例智力落后患儿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由康复科护士参加的针对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认知等方面的早期行为干预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Gesell儿童发展量表各分领域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0.01).结论:早期干预对提高智力落后患儿智能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窦天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S100A4蛋白对N2a细胞突起生长及骨架蛋白Tubulin聚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S100A4蛋白对N2a细胞突起生长及细胞内骨架蛋白tubulin聚合的影响.方法:在N2a细胞培养基中加入S100A4蛋白(A组)或DMSO(B组),使其终浓度为5 μmol/L,观察0、12、24及36h时间点N2a细胞突起的生长情况,测量突起长度,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2a细胞内骨架蛋白tubulin的聚合情况.结果:2组孵育12h时,N2a A组细胞胞体均增大,部分细胞长出短小突起差异无统计意义;24 h时,A组的大部分N2a细胞生长出2~5个突起,平均突起长度较B组更长(P<0.05);36 h时A组部分N2a细胞突起交织成网络,且较B组发达(P<0.05).免疫印迹检测显示,A组N2a细胞12、24及36h,细胞浆内未聚合的tubulin含量较0h时减少(P<0.05),而B组N2a细胞内未聚合tubulin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S100A4蛋白能增加胞浆内骨架蛋白tubulin的聚合,促进N2a细胞突起的生长.

    作者:方征宇;熊亮;黄晓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各63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和护理,综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灸、吞咽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1.9%与39.7%,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应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李广萍;梁新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加用风池、风府、哑门、完骨、翳明、廉泉等穴经皮电刺激治疗.2组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0.0%与13.3%、43.7%,P<0.01),且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3.3%与30.0%,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慢性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龙耀斌;黄福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目的:了解开放管理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情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康复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124例开放管理模式病房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患者GSES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患者(25.68±0.64、28.67±5.21,P<0.01),MCMQ评分中面对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回避和屈服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低,应早期进行干预,积极探索应对指导策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作者:张倬秋;赖华;周茜;李水英;段芬;邓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腰腹肌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腰腹肌力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LDH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加用腰腹肌训练测定系统训练腰背肌和腹肌肌力,力量采用患者测定大值的50%开始,逐渐增加,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前后均采用腰腹肌肌力测定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疾患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JOA评分及腰腹肌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H患者非手术治疗时采用腰腹肌肌力训练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且能够增强和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作者:吴广一;白跃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PNF技术在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

    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对腕关节活动度、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各17例.2组均于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刺激训练等康复治疗.PNF组增加等张,拮抗肌反转,关节活动度牵拉等PNF技术训练.结果:治疗4个月后,2组腕关节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及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PNF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PNF组达优率及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对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车世钦;于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各26例,均给予Bobath法、运动再学习、Rood技术等常规运动及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穴位注射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FMA)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0d后,2组FMA评分感觉及运动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31%、76.92%,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综合治疗不仅有利于感觉功能恢复,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及改善血液黏稠度均有良好的作用.

    作者:周开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火针配合辨证施护对带状疱疹的疗效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配合辨证施护对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各37例,均采用火针针刺疱疹部位,观察组配合中医辨证施护.结果:治疗10d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5.0%、91.9%与37.8%、67.6%,P<0.01).结论:火针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提高其有效率,缓解疼痛症状.

    作者:孙滨;陈可;黄国付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电磁刺激疗法在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女性尿失禁是需长期治疗的顽固症.体外电磁波刺激(extracorporeal magnetic innervations,ExMI)和可携式功能性磁环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magnetic stimulation,FES)以及植入式骶骨神经调节治疗是目前认为是颇具潜力的疗法,治疗压力性、尿急性尿失禁、频尿综合征(过动性膀胱)、间质性膀胱炎和排尿功能障碍等,短期即显示有可观的疗效和改善,但长期疗效仍期待更多的临床观察.

    作者:曾锡坤;林志商;陈黎明;于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脑外伤后抑郁的诊断与治疗

    脑外伤发病率约占全身各种创伤的33%,以15~45岁的青壮年多见,其中20%是重度颅脑损伤,约40%的患者留有中、重度残疾,抑郁的发生率为10%~70%[1],抑郁的发生也加重了脑外伤患者的躯体症状,增加了其他精神神经症状发生的风险,进而影响康复进程,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脑外伤后抑郁诊断与康复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周先珊;郭知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标准化病人在康复评定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在康复评定学教学中采用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康复治疗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06级学生67人采用传统教学法(传统组),2007级学生(SP组)60例采用SP的教学法.课程结束后运用DREEM量表及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SP组学生DREEM量表的总分及各下位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0.01),且SP组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得分和操作考试得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SP教学法适用于本科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康复评定学教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春龙;余瑾;谢芹;李素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联合舍曲林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抑郁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各31例,药物组给予口服抗抑郁药物舍曲林治疗,联合组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自动思维,列举认知歪曲,改变极端的信念或原则等CB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及8周末,2组HAMD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但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8个月,联合组HAMD及HAMA评分仍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且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韩丽霞;韩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运动再学习对猴脑缺血损伤后脑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缺血损伤后恒河猴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电凝法阻断恒河猴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制备成脑缺血损伤模型,术后采用觉醒意识水平肌力训练、协调能力及任务定向训练等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测定训练前后相关脑区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MRP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恒河猴的局部脑血流量,但不能改变脑缺血所致的右/左脑区脑血流量的不对称性.结论:MRP可以增加脑缺血损伤周围及相关脑区脑血流量,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尹勇;谷震;杨波;秦冬冬;潘雷;甘露;王廷华;胡新天;冯忠堂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时网络平台实景的康复治疗学教学的效果

    目的:研究评价基于QQ实时网络平台实景教学的康复治疗学教学效果.方法:将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67名学生,随机分为课堂教学组(课堂组)34名和QQ网络平台实景教学组(网络组)33名,分别采用普通课堂教学法与QQ实时网络平台实景教学法.2学时教学后采用教育环境测量(DREEM)表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课堂组和网络组分别收回31份(91.2%)、29份(87.9%)有效问卷.DREEM显示2组总分均较高,但网络组明显高于课堂组.各单项目分中,网络组在学习、教师、环境及学术自我知觉以及总分5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课堂组(P<0.05).结论:实时网络平台实景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改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是一种新型、有效、便捷、低成本的教学模式.

    作者:朱毅;李凝;励建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认知干预、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等心理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6.7%、96.7%与6.7%、70.0%,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和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运动再学习与针刺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运动再学习是将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和行为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运动技能习得的过程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1].运动再学习疗法( Motor RelearningProgram,MRP)治疗脑卒中以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并且认为实现功能重组需要反复练习功能性的活动,把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针刺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脑功能的恢复.运动再学习与针刺对于中风后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徐道明;孙建华;糜中平;陈超;王国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