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宏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将一根特制的电极导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然后经导管输入射频电流,通过热效应造成局部心肌组织的变性失活、发生凝固性坏死[1].
作者:孙冬玲;肖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以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方法: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均于扭伤24 h内采用冷疗及中药外敷;观察组患者于伤后>24 h配合运动训练及脉冲磁场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与25%,P<0.01);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踝关节再扭伤)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病程>24 h以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预防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作者:杨凤翔;王桂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PVS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29例,均采用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HBO组配合HBO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PVS疗效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HBO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HBO对于促进PVS患者意识恢复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吴东;朱崇田;石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痉挛型脑瘫(CP)患儿52例,均符合美国脑性瘫痪学会分类标准[1],男37例,女15例;年龄4~16岁;智力中等36例,基本正常16例;肌张力>3级.52例患儿均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术后3 d即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包括屈伸髋、膝及踝关节;术后3周开始主动运动训练,包括屈、伸膝关节抗阻训练及肌力训练;针对下肢主要肌肉的指导训练;从仰卧位坐起到四点爬位的转换训练、抬臀训练、Bobath球的坐位跳跃训练、高爬训练与直跪训练,并辅助跪行、蹲起及上下楼梯训练;双下肢前、后、侧抬腿训练和勾脚训练等[2],每日1次,20~30 min,并配合指导家庭的延续训练等.
作者:穆国忠;徐国崇;郑颖杰;曲东月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及丁咯地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法训练,包括仰卧位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与坐起、站位平衡及行走训练等.结果:治疗后3、7及14 d 2组眩晕等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和0.01),观察组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3、7及14 d时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诱发电位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7 d时Ⅰ~Ⅲ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时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有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龚树辉;杨继文;李忠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A、B、C、D及E组各15只,A组为正常对照,B、C、D及E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A、B组不实施处理,C组进行电针治疗,D组给予rTMS治疗,E组给予电针及rTMS联合治疗.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后第7、14及28 d 3个不同时相大鼠海马胞核内pCREB的表达,并观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点缺血侧海马pCREB阳性表达和灰度值,B组在7 d时高于A组,28 d时低于A组(P<0.05),14 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D组和E组各时相点均高于B组,7及14 d时高于A组(均P<0.05),28 d时与A组比较无差异;E组7及14 d时相点均高于C及D组(P<0.05);C与D组各时相点均无差异.各时相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D组和E组均较B组下降(P<0.01),尤以E组为明显.结论:电针结合rTMS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CREB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作者:黄国付;黄晓琳;郭铁成;陈红;韩肖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热银质针治疗髌脂肪垫慢性炎症致膝前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15例髌脂肪垫炎患者均于髌下脂肪垫的边缘取15~19个针刺点,形成扇面,用银质针围刺,针尾接热银质针深部发热治疗仪加热15 min.结果:15例患者均治疗1次,2周后总有效率为62.9%,3及6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1%、87.9%;VAS评分各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热银质针治疗髌脂肪垫炎疗效显著,且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诚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物理综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探讨物理综合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给予超声波、激光、低频电疗及药物等综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另设健康体检职工30例为正常对照(正常组).结果: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和hs-CRP含量,综合组及药物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10 d后,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2组间比较,综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BI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综合组更显著(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改变,综合物理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及hs-CRP含量、促进自由基的清除和内皮功能修复、改善供血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阳小云;陈小江;王小梅;陈昕;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和分析汶川地震救援某部队官兵早期心理健康状况,为部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36例参加抗震救灾的某部队官兵进行测评和心理晤谈,并依据救援种类、独生子女等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SCL-90结果显示救援部队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5),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P<0.01或0.05);参加搬运尸体组的躯体化因子分、强迫、焦虑及敌对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未搬运尸体组(P<0.01或0.05);独生子女SCL-90躯体、抑郁和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结论:抗震救灾早期救援部队官兵总体心理状态良好;搬运尸体组和独生子女组救援人员的应激反应水平较高.
作者:陈文军;浦金辉;邓胜平;徐志鹏;武强;吴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脂血症患者46例,均采用丰隆穴、脾俞穴埋线,每2周1次.共治疗2次.结果:治疗后的1及2个月时,46例患者中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高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则TC、TG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穴位埋线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其治疗效应长维持3个月.
作者:王凌云;毛红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7年1月~2008年9月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腓神经损伤患者36例,均符合腓神经损伤诊断标准[1],并经肌电图确诊,男17例,女19例;年龄30~57岁,病程14~65 d.病因为腓骨头骨折,臀部肌肉注射,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伤或医源性损伤.36例患者均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及手法按摩.
作者:陈钰杰;张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59例CP患儿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均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接受小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可更显著促进脑瘫运动功能发育,提高ADL能力.
作者:周青蕊;景玉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环氧酶(COX)及前列腺素(PGs)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大鼠痛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脊液组(注射人工脑脊液),PAF组(鞘内注射PAF),盐水组(注射盐水),SC-560组(注射PAF及SC-560),NS-398组(注射PAF及NS-398),吲哚美辛组(注射PAF及吲哚美辛)各10只.各组注射前及鞘内给药后均检测大鼠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每15 min测1次,5 h后RT-PCR和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腰段脊髓COX-1,COX-2 及COX-3的表达和PGE2的含量.结果:鞘内注射PAF后的PAF组迅速诱发大鼠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诱导脊髓COX-2表达增强和PGE2含量升高;与PAF组比较,NS-398组和吲哚美辛组能明显抑制PAF诱发的痛敏和脊髓PGE2含量升高.结论:鞘内注射PAF可诱发大鼠触觉异常痛敏和热痛敏;脊髓COX-2的激活和表达增强以及PGE2的产生可能参与其机制.
作者:马国平;杨京利;田玉科;刘菊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氧操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方法:100例女大学生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实验组学生采用自编的有氧操(3套),3次/周,60~90 min/次;对照组学生按照学校要求,每周3次课外活动.2组均进行18周的观察.结果: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锻炼感觉量表(EFI)的各分量表评分(除疲劳感外)均显著提高,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评分显著下降(均P<0.05,0.01);身体形体及机能指标(体重、上臂围、腰围、大腿围、小腿围、三头肌位)、体脂百分比、体脂重、腰臀比、肺活量、800 m跑、仰卧起坐、体前屈等与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观(P<0.05或0.01).结论:适宜的有氧操训练能消除体内多余脂肪、降低体脂,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春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8例,针刺组27例和电针组28例,均取患者双侧C5,6夹脊穴,分别给予当归注射液注射、针刺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2周后,注射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则疗效相当.结论:与其他疗法比较,当归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刘悦平;胡晶晶;张唐法;张红星;周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脊髓损伤(SCI)后大部分患者留有严重残疾,系统的康复治疗是特别重要的环节[1],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而家属作为患者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源[3,4],其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心理及病情和转归[5].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好坏明显影响患者的康复情况[6].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7],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8].本文就脊髓损伤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对患者治疗的影响及应对方式作一综述.
作者:李韵;白跃宏;董慧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6年1月~2008年2月我科收治痉挛型脑瘫(CP)患儿183例,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1],男107例,女76例;年龄6个月~7岁.根据临床分类、并发症、MRI及病因对183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毛英丽;王爽;逄海峰;贾飞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60例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术后对照组按常规配合护理.观察组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康复训练及系统的康复指导.结果:随访6个月,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8%与71.4%,P<0.05).结论:早期实施康复训练能明显减少半月板修整术后并发症,并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艳勤;宋敬珍;杨素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皮封闭引流治疗Ⅲ、Ⅳ期压疮的效果.方法:压疮患者55例,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冲洗、换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皮封闭引流术并配合红外线照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压疮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24.0±6.4 d与32.0±2.4 d,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9.3%、96.6%与50.0%、88.5%,P<0.05).结论:人工皮封闭引流治疗Ⅲ、Ⅳ期压疮有较好疗效.
作者:赵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单纯牵引与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4例,均采用腰椎间歇牵引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微波及温热式低周波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7.4%与50.0%,P<0.05),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1.9%与90.7%).结论:综合物理治疗更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贞;凌隽;瞿昱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