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二十年我国视力残疾的状况和康复成效

刘娟;陈雯;陆云霞;胡义珍

关键词:视力残疾, 流行病学, 康复
摘要:视力残疾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将近20年我国视力残疾概况和康复成效介绍如下.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术后康复训练对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

    2002年2月-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79例,年龄29-73岁,平均49.6岁;按国际抗癌协会制定的临床分期为I期4例,Ⅱ期44例,Ⅲ期23例,Ⅳ期8例;左侧31例,右侧48例;手术方式为根治术15例,改良根治术64例.

    作者:费雁;孔庆志;王建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部队官兵训练伤恢复期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

    2005年3月-2006年11月我科收治的部队官兵训练伤患者68例, 男66例,女2例;年龄17-38岁,平均24.9岁;病程4 d-11年.致伤因素主要为器械伤,400 m障碍,5 km越野和技战术比武等, 其中关节肌肉扭伤、拉伤、应力性骨折、脊柱损伤、过度性损伤及脏器损伤为主,其次还包括烧伤、颅脑损伤、五管损伤、肾脏衰竭,截瘫等.

    作者:邢曼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提高ADL能力所需住院康复治疗的时间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获取提高ADL能力较为合理的住院康复治疗时间.方法: 观察28例外伤性SCI患者的康复过程,在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1、2、3、6和9个月时分别作出ADL评估, 比较ADL得分情况及不同时间ADL能力提高的程度. 结果: 28例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后,26例ADL评分获得显著提高,其中21例ADL能力获得提升,在随后6个月的治疗中,26例患者与治疗3个月时比较ADL评分无明显增高,ADL能力也未进一步提升. 结论: 外伤性SCI患者提高ADL能力合理的住院康复治疗时间应为3个月.

    作者:王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术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的意义与评估

    2006年1-12月我科收治的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70例(70眼).男40例,女30例;年龄61-89岁, 平均62.8岁;左眼22例,右眼32例,双眼16例;晶状体膨胀继发青光眼28例(28眼),晶状体溶解引起的青光眼42例(42眼);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及眼前部缺血综合症等.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

    目的:观察针刺分期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220例,均有一侧肢体偏瘫,随机分为A、B 2组各110例,均按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规处理,并配合康复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给予分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痉挛程度评定,A组均优于B组(P<0.05或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可以明显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联休克期,减轻痉挛,减少误用综合征,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疗效.

    作者:张家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针刺与心理疏导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

    目的:观察针刺与心理疏导疗法在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疗效.方法: 老年F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针刺和心理疏导.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0%、93.3%与15.0%、70.0%,(P<0.05、0.01).结论:针刺与心理疏导疗法应用于老年FD的治疗中对提高和巩固疗效有促进作用.

    作者:崔爱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双胎儿童脑瘫发生状况的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儿童的产次、出生体重与脑瘫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对双胎儿童均进行体检、诊断、临床分型及填写简易病例表格等,并综合分析评定.结果:双胎儿均1例诊断为脑瘫,另1例正常.脑瘫的发生在产次及在有无黄疸史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出生体重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出生体重较重的患儿脑瘫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出生体重较重的患儿的双胎儿更容易发生脑瘫,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刘建军;李旭;胡莹媛;吴卫红;李燕春;陆华宝;张雁;纪树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矫形支具配合矫正体操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作用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器配合矫正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均每天穿戴矫形支具时间23h并配合脊柱矫正体操练习,要求达到凸侧肌肉收缩,凹侧肌肉牵伸,每次30min,每天1-2次.穿戴期间定期X线片检查脊柱Cobb角.结果:1年后随访,40例患儿中33例能坚持穿戴矫形支具和进行矫正体操练习;胸椎、腰椎Cobb 角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单弧侧弯治疗的效果比双弧更明显(P<0.05).结论:矫形支具配合矫正体操治疗能矫正脊柱侧弯畸形,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范亚蓓;王彤;王红星;王春兰;赵勇;李涛;钱开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BDNFmRNA、GDNFmRNA及PLP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髓鞘前脂蛋白(PLP)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促进SCI修复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移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制成SCI模型,将培养的BMSCs注入移植组损伤的脊髓内;另6只为假手术组(C组).结果:术后24和72h、7 d,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A、B组BDNFmRNA 、GDNFmRNA和PLPmRNA表达在24及72h、7 d时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与B组比较,A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轴突髓鞘化等机制促进SCI修复.

    作者:李雷;吕刚;王欢;高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比较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副反应

    目的:比较抗抑郁药米氮平与氟西汀改善老年抑郁症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老年抑郁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A组患者晚上口服米氮平片15 mg,2-3周内加至30 mg;B组早上口服氟西汀片10 mg,2-3周内加至20 mg,均治疗6周.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末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HAMD减分率在治疗第1周时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第2周末时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周后,A组和B组有效率及治愈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85.2%、53%与84.4%、49%.TESS评分比较,A组轻于B组.结论:米氮平与氟西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均有肯定疗效,且副作用小;但米氮平起效更快,副反应更轻微,更能提高老年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胡亚荣;万其容;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方法: 头颈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286例,均采用各种游离组织皮瓣进行修复与重建.结果:286例中Ⅰ期愈合、无并发症247例(86.4%),皮瓣坏死、瘘、创面感染等39例(13.6%),其中需再次手术14例.结论: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头颈肿瘤切除后缺损可大限度恢复患者功能与外形.

    作者:刘勤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102例,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均服用洛汀新降压治疗;干预组加服罗拉西泮并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并发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缓解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降压效果,改善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文清;徐丽梅;李玲;李丰;李燕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

    目的:探讨保健科门诊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按照小组健康教育工作制分为4个阶段对患者进行治疗:①糖尿病普及知识期.②针对个体教育期.③巩固及治疗期.④巩固疗效期等.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法治疗及护理.结果:经过1-2年的观察,研究组患者的血糖指数、胰岛素水平及敏感指数,血脂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或0.05)、患者满意度及自我照顾能力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组健康教育工作制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服从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生存质量改善.

    作者:常仁翠;高辉;井月秋;张海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李莉;杨卫新;胡凤娟;徐红星;王海波;倪波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及其脑区机制

    人类语言能力的实现离不开对语义的表达与理解,因而语义加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目前语言科学界倾向于认为认为人类语言能力在功能及解剖上应该是自主的和模块化的,存在与语义加工相关的功能性脑区.目前对汉语语义加工的相关脑区及其神经机制的考察手段主要采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及脑成像技术.本文探讨操汉语者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与相关脑功能区的关系及相关的大脑神经机制.

    作者:方环海;赵鸣;高明阳;刘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糖尿病蛋白尿的短期疗效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16例,随机分为雷公藤组及对照组各8例,均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d腹壁皮下注射,雷公藤组加服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片,每天3次.结果:治疗30 d后,2组血肌酐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雷公藤组24 h尿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雷公藤多甙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曹国富;刘海涛;陈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早期应用起立床及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

    目的:观察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配合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患侧下肢功能性电刺激.结果:治疗3周后,2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吴玉玲;林建强;何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SOAP格式的康复治疗记录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记录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先以word文档形式将主观、客观、评估、计划等内容输入计算机,然后对PT、OT、ST进行选项.结果:成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SOAP格式的康复治疗记录的4个模块. 结论:基于SOAP格式的电子化康复治疗记录的设计与应用,为规范化康复评估与治疗提供了保证.

    作者:李奎;窦祖林;万桂芳;郑金利;周利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药脑缺血合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脑缺血合剂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处理组、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1、2、3组各10只,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处理组仅参入手术过程,但不损伤血管.造模成功后,假处理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2ml灌胃,对照组给予血栓通胶囊0.25g/kg,中药1、2、3组分别给予脑缺血合剂5、10及20g/kg灌胃,6组均每日2次.结果:治疗30d后,检测脑缺血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脑指数,与假处理组比较,其它各组脑指数及MDA含量均上升,SOD含量下降(P<0.01),模型组与其它组比较表现更明显(P<0.05).中药3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接近.中药1组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缺血合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且疗效与剂量的高低有关.

    作者:李斌;张红星;易艳东;余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次声作用对大鼠小肠粘膜酪酪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及频率的次声作用对大鼠小肠粘膜酪酪肽(peptide YY,PYY)水平的影响.方法: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Hz-90dB组(8Hz 1组),8Hz-130dB组(8Hz 2组)及16Hz-130dB组(16Hz组)各35只,后3组大鼠按设计要求分别暴露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次声舱中,每天2h;对照组亦置于次声舱中2h,但不予次声作用.次声作用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组随机取出7只,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小肠粘膜中PYY的含量.结果:次声作用第1天PYY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7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则明显升高(P<0.05);第14天与第7天比较升高更明显(P<0.05);第21、28天时PYY水平有所下降.次声作用频率和强度增加,PYY水平升高越明显.结论:8Hz-90dB或8Hz-130dB或16Hz-130dB 次声作用均可引起大鼠小肠粘膜PYY水平升高,其影响程度与次声作用的强度、频率及作用时间有关,而经次声多次作用后大鼠可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作者:郭晓燕;王进海;董蕾;陈景藻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