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王绍坤;王岩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疗法及训练指导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效果.方法:11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易化法及电运动疗法治疗为主,并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结果: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Barthel指数<40分的患者显著减少(P<0.05);治疗4周时更显著(P<0.01).结论:易化法和电运动疗法可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张德清;王刚;段晓文;罗盛飞;何建永;李东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黄柏糊敷脐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敷脐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均常规口服益气健脾,燥湿涩肠的中药煎剂,每日1剂,敷脐组同时加用自制黄柏糊剂敷脐(神阙穴)每日1剂.结果:经过7 d的治疗,敷脐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5.8%、70%,X2=6.174,P<0.05).结论:黄柏糊敷脐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00年4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男49例,女51例;年龄36-88岁;脑出血33例,脑梗死62例,混合性5例;病灶在左侧53例,右侧40例,双侧7例;病程<1个月.100例患者分为康复组55例,对照组4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1].康复组患者在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 h、Glasgow≥9分时进行神经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采用一对一方式,患者床上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肢运动、床上运动,坐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及穿衣、进食等ADL训练.软瘫期以诱发患肢主动运动为主,痉挛期以抑制肌痉挛及促进肌肉之间相互协调为主,并采用生物反馈技术、诱导分离运动的训练.治疗过程中贯穿心理治疗[2].训练每日1次,45 min.其余时间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锻炼.对照组患者配合针刺[3]及高压氧治疗.
作者:厉庆德;马英;凌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查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交感神经反射活动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64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A组)和35例健康人(B组)均进行SSR检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A组SSR总异常率为78.1%,与B组比较,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结论:SSR可判断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对诊断有重要的评定价值.
作者:胡乐明;裘秀兰;朱梓丰;汤央洁;黄俊军;张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MRP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的易化技术(PNF),MRP组采用MRP.结果: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MRP组和对照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1,P<0.05).2组间比较,MRP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P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立明;朱才兴;成忠实;焦伟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矫正镜前对称性训练和自动姿势调整反应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2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和系统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同时进行矫正镜前对称性训练和自动姿势调整反应训练.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erg平衡量表评分,观察组明显提高,静态平衡测试系统测定(重心摆动范围±3%)重心回归目标范围所用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矫正镜前对称性训练和自动姿势调整反应训练可进一步加强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能力,提高肌力和耐力;改善本体感受效率、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视觉空间感知能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软组织的柔韧性;使患者的平衡功能有显著改善.
作者:乔蕾;朱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肺功能表现特点与康复对策.方法:测定12例BM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12例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但1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值(FEV1/FVC)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结论:FEV1/FVC比例不协调是BM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主要特点,其原因可能与呼吸肌尤其是主要吸气肌膈肌和主要辅助呼气肌腹肌肌力较弱有关,康复锻炼对改善FEV1/FVC比例的不协调有帮助,应列为BMD患者必做的康复训练.
作者:李志平;钟韵;黄建强;杜宏春;姚晓黎;张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cKenzie法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McKenzie法为主的治疗方法,神经根型辅以颈牵引,颈型辅以中频电疗法.治疗前后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并进行McKenzie分型、颈运动功能缺失程度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60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6.4±2.6)d.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神经根型和颈型均显著降低(P<0.01),运动功能缺失程度改善;临床治愈率神经根型80.6%,颈型75.9%.结论:McKenzie法对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且神经根型与颈型的治疗效果相近.
作者:黄杰;肖少华;陈勇;赵强;黄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军队跳伞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跳伞运动员进行测评.结果:跳伞运动员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因子分≥3)者不少于7.0%,其中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或<0.01);而阳性项目、强迫症状、偏执和精神病性却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5或0.01);SCL-90的总分、阳性项目和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勤务分队(P<0.01).不同年龄跳伞运动员SCL-90的躯体化和恐怖情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跳伞不同次数、男女运动员SCL-90的恐怖情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强跳伞运动员的心理卫生宣教,有助于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提高跳伞成绩.
作者:廖贻农;黄鸣;马柏涛;黄婧;陈军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切割术)与等离子射频髓核消融(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5例,其中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术治疗(A组)205例,等离子射频髓核消融术治疗(B组)80例.结果:椎间盘1次穿刺成功率A组80%,B组100%;平均手术时间A组20 min,B组3.5 min;有效率A组83.4%,B组88.8%.结论:髓核切割术和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消融术的1次成功率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切割术.
作者:徐霖;彭力;李小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综合物理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3例,分为2组,观察组63例采用半导体激光、中频电流及按摩手法复位等综合物理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颈椎牵引及中频电流治疗.结果:治疗20次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2%、53.3%,P<0.05).结论:物理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罗永雄;罗青;龙卫芳;周芬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5例,均符合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男54例,女31例;年龄40-86岁;病程3-15 d;脑出血30例,脑梗死53例,混合性脑卒中2例.
作者:曹小英;朱美红;时美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气道阻力和比气道传导率测定在哮喘缓解期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体积描记仪对7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进行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比气道传导率(specific conductance,SGaw)、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测定,吸入沙丁胺醇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吸入沙丁胺醇前后Raw、SGaw及FEV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P<0.001,P<0.05),FVC无变化.结论:气道阻力、比气道传导率测定可作为气道高反应性的诊断.
作者:赖映君;邱晨;付应云;陶维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套管针皮下留置及相应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8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置管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均接受抗炎治疗,置管组选择痛点,用套管针皮下留置6-48h,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置管组痊愈率和有效率(66.7%、9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0%,84.1%,P<0.05).结论:套管针皮下留置及相应护理可显著提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王淑秀;郑守华;肖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针刺和中药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46例基底节区出血(<30 m1)患者,治疗前神志均为浅昏迷以上,患肢肌力≤3级,随机分为2组各23例,均按急诊常规处理及配合康复手段.针药组同时按中风急诊治疗与抢救方案给予内服中药,并在合理时机增加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和ADL积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改善(P<0.05),2组间比较,针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合理掌握时机配合针刺和中药等综合治疗,有利于稳定病情,保护和恢复病损脑组织,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作者:陈克军;刘圣凤;李佳蓉;艾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100例,分为A、B 2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同时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及B组比较,A组血液流变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明显(P<0.05).6个月后随访,TIA再发例数及血栓形成例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疗效肯定.
作者:马璐璐;李予鲁;王丽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床及X线片检查确诊的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570例,均有咳嗽、喘息及肺部干湿啰音等症状,分为2组.①综合组290例,男176例,女114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1.23岁;病程7 d-5个月,反复发作137例.②对照组280例,男193例,女87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1.25岁;病程3 d-5个月,反复发作9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和护理[1],综合组同时合用超短波与紫外线.①药物:头孢哌酮、病毒唑、青霉素等静脉滴注.②超短波:LDT-CD31A型立式超短波电疗机,患儿仰卧位,板状电容电极2块,胸背对置,间隙2-3 cm,大输出功率200W,可调,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无热量(<50 mA),微热量(<80 mA),8-10 min,每天1次.③紫外线:ZYY-9紫外线治疗仪,盘形灯管,治疗光盘抵达胸背部,距皮肤3-5 cm,波长254 nm,弱红斑量(3-5个MED),每天1次.
作者:王军英;颜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神经症的患病影响.方法: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89例青少年神经症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情感表达、家庭行为模式及家庭精神病史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89例神经症中焦虑症占38%,抑郁症占48%,强迫症占6%,恐怖症占5%,疑病症3%.患者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注占85%,父母将自己的宿愿强加给子女的占36%,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充满矛盾的占36%,子女遭受暴力时父母态度消极占9%,家族中有明确的精神病史或神经症病史占8%.结论:青少年神经症与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交往方式、情感表达及行为模式息息相关.治疗应注重改变青少年的行为,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将治疗重点从患者个体扩展到家庭整体,方可获得明显疗效.
作者:陈文军;华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波形,了解其变化规律,制定合理报警标准,降低监护过程中脊髓损伤预报的假阳性事件,提高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脊髓监护,将监护期分为预测试期、调整期、重点监护期和报警期,对应分别为Ⅰ、Ⅱ、Ⅲ和Ⅳ期基准,分析各期基准的特点,由此制定报警标准.58例患者按有无神经功能缺陷分为A、B 2组,对比脊髓监护时2组的假阳性率.结果:4期基准报警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Ⅳ期基准的报警符合率高.2组间假阳性率比较,A组高于B组.结论:有神经缺陷的脊柱侧凸患者术中CSEP假阳性率高,应尽量采用联合监护;报警基准要因时而异、综合分析,不可教条化.
作者:刘峰;张佐伦;孙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7例,男33例,女34例;年龄18-81岁,平均48.9岁;病程1 h-10 d;单椎体骨折59例,多椎体骨折8例;骨折部位T8-L4,骨折后椎体厚度减少<1/3占24例,1/3-2/3占38例,>2/3占5例,均无明显神经脊髓损伤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7例患者分为综合组42例,对照组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王俊华;高峰;李海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