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过程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林鸣娜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服务, 妇产科患者,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全过程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医院妇产科收治100例焦虑抑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全过程护理.比较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过程管理能够缓解妇产科焦虑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中医药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科技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的思考

    提高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是中医药期刊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中医药期刊编辑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参与临床实践,有助于选题策划、审稿、提升稿件质量、稳定编辑队伍和培养学者型编辑,是值得中医药和期刊决策者及中医药期刊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卫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志愿者的校外实践活动对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志愿者的校外实践活动对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方法:采取自愿原则,选取2014级本科护生197人,观察组98人,对照组99人.观察组每周末到社区参加志愿护理服务活动,对照组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志愿活动,活动结束后采用王小丽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量表进行测评,比较两组人文素质得分的差异.结果:两组人文素质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志愿者的校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左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在2017年1~6月实施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6年3~12月未实施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和手术科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不良事件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医生对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进行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具有较高价值,可明显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同时增强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俞文翼;颜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一级质控模式改进在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作用

    目的: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了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探讨一级质控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方法:对2016年1~8月期间的护理实施了传统护理控制模式,为实施前.对2016年9月~2017年4月应用护士长-非质控小组成员-质控小组成员轮换全部参加的质量控制模式为实施后,经过护理后的实施前后进行质控评分和满意度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前后进行护理结果比较,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生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区管理和消毒隔离管理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急诊科非质控小组护理成员轮流参加护理质量控制,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赵晓英;葛丹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精细化管理在儿科门诊输液数据管理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儿科门诊输液PDA数据管理中的运用,以及对提高门诊输液安全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4月的16071例输液患儿(共44998袋液体)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5~6月的13703例输液患儿(共38368袋液体)为观察组.对照组实行输液数据常规管理,观察组实行输液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在PDA扫描护士操作方面和系统方面不合格液体袋数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与护士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PDA扫描护士操作与系统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72%和0.6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数据管理不仅可以使输液室护士PDA操作更加规范严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的输液数据;可以有效减少输液患儿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液室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实现对门诊输液患儿的安全管理.

    作者:叶雪芬;郑虹英;章赛春;康孟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妇产科的医疗安全隐患与防范思考

    目的:探讨妇产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16年医院妇产科出现的医疗安全问题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妇产科中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妇产科的医疗安全.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妇产科2016年共发生并发症13例、医疗差错9例、医疗意外4例、医疗事故0例.结论:妇产科中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与医院管理质量高低、医疗队伍综合能力高低有直接关联,只有持续加强妇产科管理质量,提高医疗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就可有效避免医疗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妇产科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徐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78例精神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与其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结果:经分析发现,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14例、患者自身因素38例、环境因素20例、其他6例.结论: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期间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如护理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综合能力,同时做好对患者约束,保持地面干净,降低风险的发生,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性.

    作者:郑丽鹏;郑胜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人性化管理对护士责任感与事业期望值的影响

    目的:探究人性化管理对护士责任感及事业期望值的影响.方法:选取科室的全体护士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8月.自2017年1月起实施人性化管理,调查实施前后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及事业期望值.工作责任感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反馈、管理参与、自我培训4项,事业期望值也为4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实施人性化管理后,护士团队合作、问题反馈、管理参与、自我培训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护士的各项事业期望值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及事业期望值.

    作者:华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防护现状与管理策略

    目的:调查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防护现状,探讨针对性管理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温州市5家医疗机构中的78名介入放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设计专门问卷,调查放射人员的防辐射现状,比较人员与设备的防辐射评分和不同学历及工作性质人员的安全评分情况.结果:五个维度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机器设备情况、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距离与暴露时间、职业危害检测、个人防护设备,两两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介入放射医护人员中技师的防辐射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医生和护士(P<0.05),医生的评分又明显高于护士(P<0.05).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学历越高,防辐射安全评分越高(P<0.05).结论: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措施仍需加强,除物理防护外,还应加大主观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体检、休假等制度.

    作者:许绵绵;周新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急救演练在产科急重症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救演练在产科急重症救治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方法:按数字随机抽取法,抽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30名医护人员,分为两组,观察组15名和对照组15名医护人员,对对照组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对观察组的医护人员除了理论知识培训外,再进行急救的演练操作.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对于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各项比较项目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急救演练在产科急重症救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技巧,拥有较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急救产妇的生存率.

    作者:王金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女性生殖系统超声检查的管理方法探讨

    目的:观察分析实施女性生殖系统超声检查的管理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超声检查的女性10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医师申请提示要求,按照编号顺序进行常规超声扫查.观察组采用超声科女性生殖系统检查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分类超声扫查管理、超声医师工作制度管理、疑难病例会诊管理、报告单管理、患者及效果评价管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加强女性生殖系统分类超声检查管理,落实超声医师工作制度,实施疑难病例会诊管理、报告单管理、患者及效果评价管理等,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诊断符合率.

    作者:李静云;周惠如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以案名分析为主导的多媒体教学在手术室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案名分析为主导的多媒体视频教学在手术室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医院手术室新入职的9名护士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医院手术室新入职的17名护士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采取以案名分析为主导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法,共培训1年,分别于3个月、6个月和1年对两组护士进行考核,比较两组的考核成绩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考核成绩逐步提高,1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以案名分析为主导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法用于手术室新护士带教,能够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的操作水平,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颖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程序化交接班制度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体会

    目的:分析程序化交接班制度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将30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程序交接班制度,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记录两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考核手术室交接班护理质量,调查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流程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手术室交接护理质量考核各项分值较对照组高(P<0.05),护理人员对手术室交接班流程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程序化交接班制度用于手术室护理,能有效改善护理交接班流程,提高交接质量,减少交接中护理缺陷的发生.

    作者:徐艳;木培千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SHEL模式在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SHEL模式用于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作用,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防范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20例护理不良事件,应用SHEL模式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相关因素、工作场所和设施、患者、医院环境,其中占首位的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中,具有显著效果,护理人员因素为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医院可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及工作流程的建设,改善医院住院环境等,避免SHEL模式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住院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邵华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创新激励机制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通过创新激励机制的方法,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方法:医院急诊科在2016年采用物质与精神激励、工作激励、机会激励、榜样激励等激励机制的创新模式,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工作,比较实施前的2015年和实施后的2016年护理人员的离岗率、整体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医院急诊科创新激励机制后,护理人员的离岗率降为1.35%,整体满意度升为97.00%,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 0.21%,患者满意度为95.00%,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新激励机制能够对现有的急诊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调节和优化,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促使护理人员更加高效率、高水准完成各项工作,有助于护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汤露茜;俞莹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2017年,自2017年起在神经内科推广SBAR沟通模式,以2016年为对照,比较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后神经内科医护、医患关系及沟通情况,医疗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问卷了解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神经内科的医护沟通、团队合作、医患关系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医疗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医生、护士和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升(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用于神经内科医护管理,可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升医疗和护理质量.

    作者:蔡永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精神科保护约束核查表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设计精神科保护约束核查表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保护约束质量管理的要求设计精神科保护约束核查表,并选择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入住重症精神科病房行保护约束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约束方法相同,对照组按照分级护理要求观察记录,观察组在分级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精神科保护约束核查表进行保护约束过程质量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保护约束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保护约束不良事件中除约束带造成自身及他人伤害项外,其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科保护约束核查表的应用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作者:钱国英;陈海勤;潘小芳;叶美凤;唐春霞;朱月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慢性心衰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在慢性心衰患者人群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慢性心衰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如水肿消退时间、气喘缓解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者投诉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人群中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快速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减少住院时间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说明风险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剑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规范化管理对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规范管理的效果,总结管理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完善管理制度.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8家规范化管理程度不同的医院400名不同工作年限、学历和职务的医护人员1年内锐器伤事件的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越强的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的比例越低,过去1年培训次数、锐器及时放在规定位置的比例、操作时是否按规定使用防护措施的比例、锐器垃圾分类处理的比例与平均锐器伤数量都呈线性关系.工作年限较短和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员平均锐器伤事件均较多,医务人员中,护士的锐器伤事件多.结论: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减少锐器伤,无论工作年限长短均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洪琪儿;成医锋;张文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长期住院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的建议

    目的:探究在长期住院患者护理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强化理论的效果及对临床的建议.方法:针对2015年长期住院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管理(对照组),针对2016年长期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理论护理管理(观察组),此后针对其护理管理期间的效果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考核情况好于对照组,同时考核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观察组患者明显较高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住院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的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使得护理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作者:陈恩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