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

任利东;赖玉书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复苏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后应用高渗盐水复苏可降低出血的危险,提高复苏的效果.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但复苏液温度的选择仍值得探讨.在判断复苏终点时组织灌注和氧代谢指标对评估休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积极控制出血、迅速扩容、准确判断复苏终点是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程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危险因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危险因素的影响,探讨护理干预模式.方法:将在我科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干预组在治疗的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即在住院期间主要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治疗教育及心理调整,在出院后的前3个月,主要进行不合理生活方式的矫正,学习自我监测的方法,在出院后的3~6个月,帮助患者形成并坚持合理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的方法.对照组只在住院期间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在出院前、出院后6个月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体重、血压、血脂等.结果:干预组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方式、体重、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变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应强调护理干预的连续性,延伸护理工作的内涵.

    作者:田凤华;郭丽君;赵松岩;刘凤芹;李淑华;李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CD对378例偏头痛患者脑动脉(MCA、ACA、PCA、BA、VA)、血流速度(Vs、Vm、Vd)、PI及RI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378例偏头痛患者中有135例TCD检测结果正常,其余243例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异常表现.其中血流速度加快共296支,血流速度减慢共83支,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共34支.血流速度加快组脑动脉(ACA、PCA、BA、VA)血流速度(Vs、Vm、Vd)与对照组对比明显加快,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A血流速度(Vs、Vm、Vd)与对照组对比加快更为明显,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流速度减慢组脑动脉(MCA、ACA、PCA、VA)血流速度(Vs、Vm、Vd)与对照组对比明显减慢,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及RI在血流速度加快组及减慢组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利用TCD检测技术能对偏头痛的诊断、治疗及病情判断方面提供依据.

    作者:张妍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溃疡性结肠炎98例内镜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特点.方法:总结我院从2000年1月~2007年9月经结肠镜结合病理确诊的98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组98例UC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糜烂及浅表溃疡73例(74.5%),黏膜充血、水肿伴糜烂43例(43.9%),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且脆易出血或有脓性分泌物68例(69.4%),假息肉形成22例(22.4%),假息肉合并其它17例(17.3%).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及左侧结肠多见,其它各段结肠亦均有发生.结论:内镜检查可确定UC的范围、程度、分期和有无癌变,是确诊UC的主要方法,为临床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张悦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诊断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超声新技术提高了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结论:超声检查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海燕;魏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剖宫产率上升因素分析及降低对策

    目的:剖析近几年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影响,探索合理控制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方法:对近4年赤峰生殖健康专科医院剖宫产病例的手术指征构成比及主要顺位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因素构成比有所下降的是:妊娠合并症、骨盆狭窄;变化不大的是:头盆不称、胎位异常、产程异常;显著升高的是:胎儿窘迫、巨大儿、瘢痕子宫、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的增高异常显著).结论: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的医学指征的范围,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作者:江玉华;郭瑞红;张建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牙克石市2 258例妇女病普查分析

    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我市妇女病患病率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制定妇女病防治措施,提高妇女保健水平,现对2000年2月~2007年12月我院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常凤霞;常青;王彬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心血管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又称明胶酶B,MMP-9不仅参与胚胎正常发育、形态发生及月经形成等生理过程,在病理情况下潜在型MMP-9被激活,参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

    作者:李永明;赵瑞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BRCA2及P5 3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国人散发性乳腺癌病变中BRCA2和P53的异常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乳腺增生病、28例乳腺癌癌旁组织及60例乳腺癌中BRCA2和P53的表达.结果:①BRCA2在乳腺增生病、乳腺癌癌旁组织、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在三者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随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BRCA2基因表达缺失增多,BRCA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306,P=0.021).BRCA2在乳腺癌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4枚组及淋巴结转移>4枚的病例组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可以显示出随着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BRCA2的表达呈下降趋势;③BRCA2的表达与年龄、TNM分期无明显关系;④P53在乳腺增生病、乳腺癌癌旁组织、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在三者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的表达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344 P=0.019),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年龄无明显关系;⑤乳腺癌组织中BRCA2与P53表达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0.074,P=0.570),但可显示出随着P53阳性表达的增强,BRCA2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乳腺上皮中BRCA2的表达减少,P53表达增多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BRCA2及P53的检测有利于筛选出乳腺癌高危人群,早期发现乳腺癌.但BRCA2和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黄勇;罗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不同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X线片、CT平扫及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04~2007年对56例髋臼骨折患者拍前后位、多方位片(闭孔斜位、髂骨斜位、骨盆出、入口位X线片)其中32例行CT平扫,23例行CT三维重建.分别记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对髋臼骨折的检出率,同时根据影像学所见进行诊断、分型,并在术中验证得出分型符合率后进行对比.结果:骨折检出率:前后位X线片为91.1%,多方位X线片为94.6%.CT平扫为96.8%,CT三维重建为100%;其分型符合率分别为44.6%,92.8%,100%,100%.结论:传统前后位与多方位X线片为髋臼骨折诊断中经济实用的首选方法,CT平扫与三维重建可提高诊断率,并对准确分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起关键作用.

    作者:许文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染色体分析与浆膜腔积液的脱落细胞学检测

    目的:探讨染色体分析在浆膜腔积液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染色体制备分析法.本文对56例61次浆膜腔积液进行染色体分析.其结果与相应脱落细胞学相比较.结果:25例恶性积液中,染色体异常者23例,阳性率92%(23/25),细胞形态学检查阳性者22例,阳性符合率88%(22/25).31例良性积液中,染色体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3例染色体检查见4倍体,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查有间皮细胞异形.结论:恶性浆膜腔积液中多有染色体数量和形态结构明显异常,结合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提高恶性肿瘤的阳性符合率.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轴位X线摄影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轴位X线摄影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6年间3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胸部外伤并采用多轴位胸部X线摄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6例患者中共发现肋骨骨折68根、79处.在拍摄常规胸部正位片(前胸受伤者采用后前位、后胸受伤者采用前后位)中总共发现肋骨骨折67处,占总数的84.8%,单纯拍摄胸部正位片漏诊12处,占总数的15.2%;胸部正位片与立位局部肋骨点片相比较,肋骨腋段漏诊9处,占总数的11.4%;胸部正位片与卧位局部肋骨点片相比较,肋骨腋段漏诊3处,占总数的3.8%.结论:采用多轴位X线摄影可以大大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多轴位X线摄影对肋骨骨折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闫群盛;段瑞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细胞因子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apoptosis)由Kerr[1]于1972年首先提出,是一种依赖于信号的主动死亡过程,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主要方式.有时在病理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作者:郑兰兵;于东升;刘小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胎膜早破合并早产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原因,分析围生儿的并发症,寻找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86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1.02%,流产、引产史、臀位、双胎为主要因素.在处理上应积极保胎,尽可能让妊娠延到35周以上,争取促胎肺成熟治疗,减少新生儿ARDS发生.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出现感染征象不论胎龄高低均应终止妊娠.结论: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姚卉;段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我院住院部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共为27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实施了32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矫形术加石膏外固定术,手术效果均满意.

    作者:冯利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58例手部肌腱损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手部肌腱损伤是手部常见的损伤,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肿、肌腱粘连、肌腱断离等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手指功能严重障碍,早期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护理才能使损伤肌腱获得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1].

    作者:王玉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后应用高渗盐水复苏可降低出血的危险,提高复苏的效果.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但复苏液温度的选择仍值得探讨.在判断复苏终点时组织灌注和氧代谢指标对评估休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积极控制出血、迅速扩容、准确判断复苏终点是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作者:任利东;赖玉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呼和浩特市区秋季过敏性鼻炎人群过敏原检测分析

    目的:分析呼和浩特市区秋季过敏性鼻炎人群吸入性过敏原,以指导临床针对性的进行检测和治疗.方法:采用美国ASI公司体外特异性过敏原检测吸入过敏原试剂盒(IVT701),对呼和浩特市区87名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87例患者总IgE全部为阳性;其中对本检测试剂阳性者76例(占87.36%);对本检测试剂阴性者11例(占12.64%).结论:呼和浩特市区秋季主要过敏原为蒿属植物、艾蒿花粉,对尘螨、粉螨过敏者占一定比例.明确过敏原后对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孟和宝力高;林冲;韩冬梅;额尔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以全身皮肤急性泛发性红斑、松弛性水疱和表皮剥脱为表现的急性皮肤病.其致病菌是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葡菌71型.成人少见,主要发生于6岁以内的婴幼儿和新生儿.

    作者:车洪;张玉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综合征3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宫腔粘连综合征(intrauterine adhension,IUA)的临床特点,为IUA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诊治的35例IUA患者资料,均经宫腔镜下机械性分离,并放置节育环及人工周期治疗.结果:妊娠损伤引起IUA的占85.7%,非妊娠损伤引起IUA占14.3%,在人工流产术后人群中IUA发病率很高.结论:宫腔镜下机械性分离,并放置节育环及人工周期治疗IUA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芳;宋静慧;宋建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舒适护理在中青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介入治疗中的评价

    舒适护理能使患者、家属和护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打开共同合作的渠道,使一切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顺利贯彻,对促进疾病的痊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作者:乔喜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