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徐娟;黄洪海;陈耀秀;谷小燕
目的:通过输血标准流程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输血护理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将2012年6至12月入住ICU并需输血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流程组(90例)和常规对照组(90例),标准流程组由经输血标准流程培训后的16名护士按标准流程操作,常规对照组由未经培训的护士按常规输血流程操作.比较2组护士对输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和用血征询情况;比较2组病例在输血过程中差错率、不良反应率、输血相关医疗文书合格率和患者的满意率.结果:经过培训比未经培训的护士对输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用血征询明显提高(P<0.01);2组病例在输血过程中差错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血相关医疗文书合格率和患者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标准流程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强化了临床输血关键环节和过程的控制,提高了临床输血护理的质量.
作者:张正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SCA,SIENCO,Inc,USA)由Von Kaulla等于1975年发明,主要用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体外检测.目前,该仪器在心血管外科、肝移植手术和其他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重症监护及止血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捷的临床止血检验工具.
作者:涂茹;陶翠华;张真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在梅毒血清学筛选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CMIA方法和TRUST方法检测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共1 921例,并比较梅毒检测结果.结果:CMIA方法检出163例阳性,阳性率8.49%;TRUST方法检出131例阳性,阳性率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IA方法较TRUST可以很大提高梅毒抗体检测的工作效率,其有漏检率低、操作简单方便、检测周期短、能批量检测等优点,可推荐为临床检验科梅毒血清学筛选试验的方法.
作者:易娟;韩卫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预防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在人民广场采血点的初次献血者1 448例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对照组(单日)737例、观察组(双日)711例,对照组按常规献血服务进行护理,观察组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及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献血反应率为3.80%,满意率为91.99%,观察组献血反应率为1.41%,满意率为100.00%,2组献血反应率及满意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初次献血者的采血护理,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对于拓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艳;徐娟;黄洪海;陈耀秀;谷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常规、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检查的形态学改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9例MDS患者的血液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9例(47%),两系减少8例(44%).分类可见有核红细胞9例(47%),原始细胞6例(31%),血小板减少12例(62%).骨髓学检查:增生极度活跃至活跃16例(84%),增生减低3例(16%),1系~2系病态造血17例(89%).结论:MDS形态学改变异常复杂,部分MDS患者无病态造血,诊断困难,尤其是低危组诊断标准变异大,因此结合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其诊断和分型的重要依据.
作者:陈琴琴;刘军;张传领;沈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殊血型患者输血问题,倡导建立特殊血型患者的信息档案库.解决特殊血型患者输血难问题.方法:分析近几年来我院特殊血型患者用档案库标本配血及紧急情况下盲筛并结合多种配血方法进行配血的病例.结果:建立特殊血型患者血清标本档案库.在紧急情况对疑难血型患者进行盲筛,并采用多种配血方法保证配血安全.结论:特殊血型患者红细胞输注安全及效果与患者体内免疫性抗体密切相关,应在医院输血科内对特殊血型患者建立血型档案,制定独立、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配血、输血策略.
作者:周祥安;韩梅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全国无偿献血人群4项特异性传染病标志物的筛查情况,为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和基线数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辅以电话核实的方式,对全国32个地区357家血液筛查实验室血液筛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09-2011年全国献血人群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总不合格率平均每年以0.05%的幅度小幅上升,血液中心血液筛查不合格率高于中心血站.HBsAg、抗-HCV、抗-HIV、抗-TP平均不合格率分别是0.62%、0.46%、0.18%、0.57%.3年间HBsAg不合格率增幅较大,由0.59%增为0.69%;抗-HIV不合格率连续下降,由0.22%降为0.15%.各地区抗-TP不合格率差异较大(0.27%~1.51%),抗-HIV不合格率差异较小(0.11%~0.42%).结论:我国献血人群血液筛查不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血液筛查项目的不合格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除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传染性标志物流行率不同的因素外,规范献血者献血前筛查流程,合理选购和正确使用血液筛查的仪器、试剂,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检测能力,确定合理的检验规则及流程,选择适宜的献血者淘汰标准等,可大限度地缩小各地区血液筛查结果的差异,达到既保证血液安全,又有效避免血液资源浪费的目的.
作者:张丽;宋文倩;高勇;梁晓华;安万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按照《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d之内的,用同一血样给患者配血不应该出现不同的结果.本文报告1例血液病患者的血样,在24 h内进行2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是第一次相合,第二次相容.建议血液病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第2次配血重新抽取血样.
作者:杜雪冰;刘志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襄阳地区所有送检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了解各种不规则抗体的临床意义,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2010-2012年间襄阳地区各医院送检的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分析抗体类型与疾病分布情况.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共106例,同种抗体70例,自身抗体36例;抗-E抗体比例高(62.86%);疾病分布以血液疾病及肿瘤疾病为多.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选择相配合的血液输注能有效的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安全输血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艳;水波;侯治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Galileo neo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测定工作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仪器装机第1个月,所有标本同时用neo全自动血型检测系统和经典的试管法进行对照性试验,共2 445例;仪器投入使用3个月后统计neo全自动血型仪的判读率,并分析判读失败的原因.结果:Galileo neo全自动血型仪法和试管法符合率达100%、准确率100%、无错误率;仪器的判读成功率98.24%,判读失败率1.76%,无错误判读.结论: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了血型检测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
作者:李飞;孙书美;王乐见;陈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围手术期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3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手术种类分为单膝和双膝置换2组,采用美国Medtronic autoLog血液回收系统进行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血液中RBC、Hb、HCT、PLT、PT、APTT、TT、FIB,比较2组回输量的变化及其对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回输自体血量43 134 ml,占总输血量的52.6%.术后RBC、Hb、HCT、PLT、FIB均不同程度减少,PT显著延长(P<0.05),APTT、TT无明显变化.单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T、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双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RBC、Hb、HCT、PLT、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结论: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异体血量的输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田莉;陈勤;陈明;沈长新;杜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WHO在其采供血机构的组织和管理战略中,提出了区域内采供血机构的中心化建设和集中化检测思想,我国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第12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统一规划、设置集中化检测实验室,并逐步实施”.第8条第4点规定:“省血液中心承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血液的集中化检测任务”等有关要求.从而拉开部分省市尝试血液集中化检测的序幕,这种集中化建设、集中化检测的思想已经被诸多的中心化检测模式与体系所证实[1-2].这种模式是优化的成本/效率体系,是目前确保区域血液安全的有效、重要的措施.我国部分中心血站和个别省直系管理模式的采供血机构以及少数非直系管理的采供血机构在摸索适合本地区血液采集、检测的模式.为拓展符合国家要求并适合本省集中化检测的模式,笔者就目前采供血机构集中化检测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许建荣;陈兴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针对血站目前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率有所增高趋势,对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的方法.方法:对2007-2012年克拉玛依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年全血和红细胞总体报废率为5.34%,其中ALT报废率为3.28%,是导致血液报废的首要原因.6年制备血浆报废率为17.26%,其中脂肪血浆报废率11.52%,是血浆报废的首要原因.结论:加强献血前咨询、献血前宣传,建立无偿献血者队伍,严格血液初筛检测,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血液不必要的报废.
作者:景芳玲;胡荣;陈俊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沧州地区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原因,采取应对措施,保证输血安全.方法:收集2005-2012年临床送检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标本及临床资料,应用ABO血型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血型物质检测、抗体鉴定等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疑为ABO亚型的有条件者收集其家系资料,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14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依次为冷凝集素30例(26.3%),抗体减弱23例(20.2%),血浆异常14例(12.3%),人为因素12例(10.5%),自身抗体10例(8.8%),ABO亚型8例(7%),不规则抗体6例(5.3%),抗原减弱5例(4.4%),输异型血4例(3.5%),溶血2例(1.8%);2005-2012年临床送检不符标本量及冷凝集素、抗体减弱、人为因素等送检原因呈下降趋势.结论: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诊断、近期输血史、输液史等临床资料,加做血型血清学试验,有条件者辅助分子生物学试验,正确鉴定ABO血型,有效防止亚型及有意义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对临床输血的督导和医护人员输血知识的培训有效减少了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的送检量.
作者:刘乐霞;梁俊杰;肖玮;刘建岭;于桂军;张国霞;赵国宏;于彦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输血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肿瘤及血液学进展以及重大手术增多,近20年血液及血液成分需求大幅增长.然而,输血可能导致急慢性并发症以及相关传染病传播等潜在危险,使临床用血安全及科学合理用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监督管理临床用血,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推行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制度,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笔者围绕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运作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思考.
作者:何秉洪;曾毅;淳洁;孙忠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建立一支有效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扩大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各地献血志愿者组织经历了初建和试运营的摸索阶段[1],现将我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管理经验报告如下.1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作者:肖鲲;李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近年住院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对2010-01-2012-12住院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2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的相近,而2012年,由于输血科加强管理,并从1月份开始使用少白细胞红细胞成分后,输血不良反应显著降低.结论:加强输血科管理和推广少白细胞红细胞成分血输注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作者:叶心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012年中微柱凝胶配血次侧凝集的情况,为提高输血疗效,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提供帮助.方法:对2012年中微柱凝胶配血次侧凝集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献血者血液中不规则抗体占次侧凝集的55.4%.结论:加强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测,可以有效地保证用血安全.
作者:于泽芝;马荣国;李继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复发和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D-二聚体(DD)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的变化.方法:使用仪器法对70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及80例初发性脑梗死(初发组)患者的血清Hcy、血浆DD及全血TF-PC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组和初发组Hey、DD及TF-PCA含量均增高,复发组升高更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Hcy、DD、TF-PCA血液水平检测,对复发和初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明洁;刘水晶;朱杰平;毛洪博;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胶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2-12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其中治疗组25例手术结束时于前列腺腺窝内灌注血小板凝胶,对照组100例前列腺电切手术中单纯电凝止血.结果:治疗组无输血,无膀胱痉挛及尿道狭窄,菌尿1例;对照组严重出血4例,并发尿道狭窄9例,菌尿1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持续渗血时间、冲洗液转清时间、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中使用血小板凝胶,能减少术后出血,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术后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顺;林承雄;周显洪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