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潘娜;刘雄涛;王毅;郑强荪
目的 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 12例SSS合并PAF行DDD(房间隔部)起搏,术前查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测量长P波时限(Pmax)、短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观察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测量左房直径等,术后1周内、3个月及1年时复查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并统计起搏心搏比例.结果 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后1年内Pmax和P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 P均<0.05).ASP 1周内,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但随着时间延长,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增多趋势;术后发现再发心房颤动者均有基础病,且已转变为持续心房颤动者心房直径明显大于非持续心房颤动及窦性心律者,但与起搏心搏比例无关;术后左房直径有缩小趋势.结论 ASP能明显缩短Pmax及Pd,可以预防和治疗PAF,降低PAF的发生率,但有基础心脏病、心房直径增大者远期疗效不佳.
作者:钱志宏;何国平;李文华;徐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利用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并辅助手工检索国内主要心血管病杂志2000~2009年间发表的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文献,并逐篇阅读,归纳和总结10年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表明:①室颤是心肌激动陷入浑沌所致;多折返是室颤的形成机理之一;希-浦系异位电冲动逆向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下传,促进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室颤反复发作而呈现电风暴现象,起搏能抑制异位电冲动,预防电风暴;快速起搏和快速室速时钙瞬变与动作电位(AP)密切相关,而室颤时相关性下降.②在均匀组织中,由于AP时程(APD)与传导速度恢复特性的相互作用,在高频率起搏时,足以产生局部传导阻滞,诱发螺旋波及破裂成室颤;索他洛尔延长APD90,减少APD恢复大斜率而发挥抗颤作用;钙调蛋白空间异质性变化是AP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③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小剂量M1胆碱受体阻滞剂呱仑西平、缬沙坦缺血预适应等均有抗室颤作用;自主神经、左室后负荷等因素均影响室颤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①室颤与某些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室速同源,始发于乳头肌周围;一些遗传性多形性室速可能系Purkinje网络共有多分支折返所致.② 3位作者报道了大病例(>1 000例)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有关的室颤,发生率在1.2%~7.9%,室颤易发生于多支病变者,吸咽、缺乏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从胸痛症状发生至入院急诊时间<180 min、术前造影冠脉血流TIMI分级0级和右冠脉作为梗死相关动脉等因素与室速/室颤发生相关.与冠脉有关室颤案例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68.0±11.8岁.心肌不管是在急性缺血,还是在缺血后再灌注或心肌梗死阶段均可发生室颤,在进行冠脉介入手术时,不管是造影,还是置放支架,均可作为一种诱因,诱发室颤,但这些室颤经相应的处理,均转为窦性心律.③外界因素引起的室颤案例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39.5±18.0岁.外界因素有药物、毒素、电解质低下、心房内电击等,经相应处理,室颤均转化为窦性心律.④与心电异常有关的室颤16例,男8例、女8例,12例室颤为室早诱发,经相应处理预后好;另4例中,2例为J波,1例为R on P,1例有ST-T交替,均死亡.⑤有5位作者共报道了对10例诱发室颤的室早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在随访期间(3个月~3年)无室颤发生.
作者:向晋涛;江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3年来在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或更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手术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术后囊袋出血情况.结果 所有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5例术后起搏器囊袋正常,4例囊袋部位出现大于5 cm×5 cm瘀斑,7例发生囊袋血肿,其中严重出血5例,发生率为19.23%.严重出血见于围手术期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经适当处理,囊袋出血消失.随访3.0±2.6个月,无迟发囊袋出血发生.结论 ①围手术期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或短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相对安全;②围手术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单纯抗凝治疗发生囊袋出血的风险高,且抗凝治疗多为严重出血.
作者:王禹川;盛琴慧;李康;蒋捷;周菁;丁燕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51岁,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肺部感染并使心力衰竭恶化,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0余次.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效果欠佳,考虑为交感风暴.予艾司洛尔静脉推注,终止了交感风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的交感风暴患者,也可考虑使用艾司洛尔.
作者:费翔;袁沃亮;王景峰;张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体外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L型钙电流(Ica-L).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hMSCs,采用① 5-氮胞苷(5-Aza,10 μmol/L)化学诱导4周;② 原代分离培养SD乳鼠搏动心肌细胞(CMs)制备的心肌微环境诱导10天直至CMs停止搏动.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两种不同方法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hMSCs及原代CMs的Ica-L.结果 5-Aza与心肌微环境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较hMSCs的Ica-L增强(112.60 ± 8.26,120.50 ± 9.35 pA vs 96.67±13.50 pA,P均<0.05);低于CMs组(263.86±39.01 pA,P<0.01).结论 两种诱导方法诱导的心肌样细胞Ica-L均增强.
作者:邓方阁;郭连峰;李玉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高龄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预防血栓形成,但同时亦会增加出血风险.在对房颤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前,应对其卒中及出血风险进行慎重、严格的评估,并且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值,及时调整剂量.在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群体中,亦应对卒中高危患者进行术后长期抗凝治疗.
作者:郝长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需行DDD起搏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0例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翼状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耳起搏.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即刻及术后随访的起搏参数稳定,两组间无差异.随访12.43±2.85个月,房间隔组起搏后NYHA心功能分组Ⅰ、Ⅱ、Ⅲ级分别为18,2,0例,而右心耳组则分别为12,7,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房间隔组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小于右心耳组((32.5±5.5 mm vs 33.8±5.2 mm,42.4±5.1 mm vs 47.3±6.8 mm,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则高于右心耳组((0.65±0.07 vs 0.62±0.08,P<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起搏参数稳定.
作者:杨文慧;郭涛;赵玲;李淑敏;杨军;华宝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及消融碎裂电位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8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将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及标测到碎裂电位并进行消融的房颤患者列为阳性组,余患者列为阴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89例均达消融终点,术后3个月保持窦性心律且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64例,其中阳性组23例,阴性组41例.阳性组成功率高于阴性组(85.19% vs 66.13%, P<0.05).术后6个月阳性组HRV较术前降低(P<0.05),阴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LAD减小、EF增加(P<0.05),阳性组LAD减小值高于阴性组(P<0.05),而EF增加值无差异(P>0.05). 结论 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过程中发生去迷走效应及碎裂电位消融可伴有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增加,左房内径减小,不降低患者的EF值.
作者:木胡牙提;仇萍;马依彤;林涛;刘志强;张燕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 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 符合条件共161 例.低危组96 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 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 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 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作者:虞敏;王利民;施盛;袁忠祥;刘少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67例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功能分为A组(心功能正常及NYHA1-2级者)和B组(NYHA2级以上者),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QRS离散度(QRSD)、QRS波时限均呈负相关(r=-0.748,-0.425,P均<0.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QRSD是预测LVEF减退的有效因子(β=-22.643,P<0.001).结论:QRSD可能是预测LBBB时LVEF的指标.
作者:肖世南;秦永文;白元;娄景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534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行慢径消融治疗,观察A型终点(彻底消融慢径)和B型终点(残留慢径有或无1~3心房回波,不能诱发AVNRT)与AVNRT复发的联系.A、B型分别复发5例(1.2%)、11例(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型终点的未复发与复发患者相比,其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双径路的跳跃增值缩短.认为只要改变房室传导功能,不能诱发心动过速,B型终点仍然是有效、可靠的消融终点.
作者:张丽娜;潘娜;刘雄涛;王毅;郑强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长期频发的室性早搏(PVC)可引起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临床案例和不太多的病例研究证实射频消融PVC可逆转TCM.关于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类似于长期快速性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目前诊断PVC诱发的TCM,多是回顾性诊断,消除PVC逆传TCM即能确诊.因此,对于每天PVC≥5%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需要跟踪随访,以防PVC诱发TCM;如果左室功能已经降低,而没有其他的心力衰竭病因,应考虑PVC诱发的TCM,并采用射频消融PVC治疗.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对15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18例,室性早搏(PVCs)135例.成功率95.42%.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①激动顺序标测PVCs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领先30 ms以上成功率高;②起搏时QRS波形态与体表心电图PVCs的QRS波12个导联上的形态相同成功率高,且有3种特征;③放电时PVCs或VT很快消失或出现同形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消失.
作者:林加锋;林佳选;季亢挺;兰华仙;李继武;陈鹏;杨鹏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在心肌细胞中,已发现的钾通道种类之多、分工之细令人瞠目结舌.为什么?这可能是因为细胞膜电位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和一切功能的基础,就需要如此众多钾离子通道(钾通道)各尽其职地参与、协同调节膜电位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作者:陆彤;王如兴;蒋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2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 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未内径减少,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结论: 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作者:钟志雄;李存仁;李斌;张鹏飞;刘志东;张奇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13例患者男3例,女10例,年龄52.7±9.8岁,阵发性房速病史4.2±4.5年.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房及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激动标测.均于无冠窦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0.9±46.0 ms,房速时P′波时限77.8±14.4 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11.2±10.3 ms(P<0.05).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His束处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经主动脉逆行方法,所有患者于无冠窦内标测到心房激动较His束处的心房激动提前9.3±6.1 ms,放电1~2次于2~8 s内终止房速.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速具有窄P′波及常规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位于His束处的特点.经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消融是一种根治此类房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延春;王祖禄;杜丹;梁明;韩雅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PAF患者81例,择期行CPVA,据术后PAF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及复发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2个月时静息状态下左房主动排空容积(LAAEV)、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左房大容积(LAVmax)、左房总排空容积(LATEV)、左房总排空分数(LATEF)、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峰值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及左房射血力(LAEF).结果 成功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反应左房辅助泵功能的指标LAAEV、VA、A-VTI及LAEF均减少(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LAAEV、VA、A-VTI及LAEF均增加(P<0.05),反映左房储存功能的指标LAVmax、LATEV及LATEF均增加(P<0.05).复发组,术后12 个月与术前比较,LAAEV、VA、A-VTI及LAEF均减少(P<0.05).结论 CPVA对PAF患者术后近期左房功能有不利影响,而术后远期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郭飞;汤宝鹏;张燕一;周贤惠;朱建兵;张疆华;韩伟;马依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5岁.贯序使用4个起搏系统.旷置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直视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灶后治愈.再次植入起搏器时发现心肌组织在炎症、手术创伤后形成纤维化而使起搏阈值明显升高.
作者:张常莹;崔志敏;李库林;郑杰;王如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射频消融起源于浦氏纤维系统和右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室性早搏,治疗无结构性改变的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心室颤动,多形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减少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
作者:李菊香;洪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射频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术前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浓度能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方法 119例房颤患者接受单一术者进行的单次CPVA手术,其中阵发性房颤75例,持续性房颤44例.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心电图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0 s.术前血浆big ET-1浓度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结果 在28±12个月的随访中,CPVA术后房颤复发率为30.3%(36/119),其中阵发性房颤为25.3%(19/75),持续性房颤为38.6%(17/44).房颤复发患者术前血浆big ET-1浓度升高明显(1.29±0.77 fmol/ml vs 0.66±0.49 fmol/ml,P<0.001),无论是阵发性房颤(1.30±0.69 fmol/ml vs 0.61±0.40 fmol/ml, P=0.001),还是持续性房颤(1.29±0.87 fmol/ml vs 0.78±0.63 fmol/ml, P=0.007)均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ig ET-1与消融后房颤复发有关,能独立预测房颤复发(P<0.001).亚组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big ET-1浓度升高与消融后房颤复发有关(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big ET-1浓度升高不能预测CPVA术后房颤的复发.结论 CPVA术前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可能是阵发性房颤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俊;侯煜;李晓枫;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