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个体化消融

唐安丽;何建桂;冯冲;王业松;柳俊;吴素华;廖新学;董吁钢

关键词: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 个体化, 电解剖标准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非接触式球囊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 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个体化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房颤优势电传导部位指导个体化消融,并结合大头电极心房内描记到或虚拟电位显示为碎裂电位区进行消融,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转窦性心律或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重复术前电刺激或用异丙上腺素静脉滴注后不能诱发或诱发<30 s的房颤.结果 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4.4% (17 /18),消融中1例出现心包压塞.15例行左右上肺静脉之间靠顶部心房电学改良消融,11例加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等部位消融,6例加消融左或/和右房峡部或冠状窦口等部位消融.随访15.3±11.3个月,14例术后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房颤发生,3例房颤复发,1例出现心房扑动发作,中期成功率77.8%(14/18).结论 EnSite Array指导下实时根据房颤优势传导区个体化射频消融,消融靶点灵活、针对性强,消融创伤小,中期效果良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微小RNA与心律失常

    目前发现多种临床心律失常综合征与微小RNA(miRNA)有关.miRNA在基因转录后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影响离子通道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影响非离子通道基因表达,从而参与调节心脏节律.不同病理状态(如心肌梗死、心肌肥厚等)下,miRNA表达的异常,导致其所调控基因的表达改变,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对miRNA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开拓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孙莉萍;浦介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缺血型ST段下移与冠心病的关系

    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缺血型ST段下移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4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ST段下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者的临床和心电指标,发现23例(47.92%)有冠心病,年龄越大,室上性心动过速缺血性ST下移动诊断冠心病价值越高.

    作者:周纪宁;左进;王芳;陈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三维磁导航系统标测和消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初步经验

    目的 观察三维磁导航系统标测和消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结合Niobe II磁导航系统和CARTO-RMT电解剖标测系统,采用4 mm-顶端的NaviStar-RMT标测和消融导管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 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例,其中1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左侧房室旁道2例,右侧房室旁道1例,典型心房扑动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1例.磁导航系统遥控操作,10例均完成电生理标测.9例消融成功,失败1例为心房扑动患者,换用NaviStar盐水灌注导管后消融成功.导管操作时间93±33.1 min,X线曝光时间12.5±6.5 min.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 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磁导航系统可进行有效和安全的三维标测和消融.

    作者: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汤日波;龙德勇;田颖;张铭;史力生;郑斌;陶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个体化消融

    目的 探讨应用非接触式球囊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 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个体化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房颤优势电传导部位指导个体化消融,并结合大头电极心房内描记到或虚拟电位显示为碎裂电位区进行消融,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转窦性心律或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重复术前电刺激或用异丙上腺素静脉滴注后不能诱发或诱发<30 s的房颤.结果 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4.4% (17 /18),消融中1例出现心包压塞.15例行左右上肺静脉之间靠顶部心房电学改良消融,11例加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等部位消融,6例加消融左或/和右房峡部或冠状窦口等部位消融.随访15.3±11.3个月,14例术后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房颤发生,3例房颤复发,1例出现心房扑动发作,中期成功率77.8%(14/18).结论 EnSite Array指导下实时根据房颤优势传导区个体化射频消融,消融靶点灵活、针对性强,消融创伤小,中期效果良好.

    作者:唐安丽;何建桂;冯冲;王业松;柳俊;吴素华;廖新学;董吁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联合应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探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缺血预处理(IPreC)和后处理(IPostC)联合应用是否有协同保护作用.以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方法 估计梗死心肌面积,同时检测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IPreC、IPostC和两者联合使用后,在减少梗死面积,抑制LDH和CK以及MDA的增加,以及降低SOD和GSH-Px方面并没有协同保护作用.提示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信号通路机制.

    作者:杨新红;李艳;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右心耳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右心耳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受体(c-Met)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术中获取右心耳的27例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分为2组,其中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8例,慢性房颤组19例,另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例(均为窦律)作为对照组,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eal time 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HGF、c-Met mRNA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评价HGF及c-Met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窦律组比较,慢性房颤组HGF表达显著下降(P<0.01).而风心窦律组与对照组无差异.c-Met mRNA的表达三组无差异.结论 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HGF的表达显著降低,而其受体c-Met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未见明显变化.

    作者:李宏松;徐瑾;李洪波;陈颖敏;刘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激光鞘拔除术

    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无功能电极的拔除是必要的.激光鞘由光纤螺旋形缠绕在鞘管的内壁和外壁之间,其顶端可提供可控的能量替代机械性推进力,在准分子激光的作用下,使电极和其外周的心室内梳状肌、瘢痕组织游离开来.完全拔除率为96%,不完全拔除率为4%.

    作者:王燕慧;张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一例

    患者男,63岁.2000年因先天性房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发现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予药物治疗.2008年4月因房颤药物疗效不佳行导管消融术,X线透视下在封堵器边缘下方两次房间隔穿刺后,成功完成环肺静脉隔离和碎裂电位消融.术后随访6月余,维持稳定窦性心律.

    作者:王新华;刘旭;施海峰;孙育民;谭红伟;周立;施惠华;姜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国人确诊及疑似Brugada 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变异筛查

    目的 探讨国人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及疑似者中SCN5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5例确诊和12例疑似BrS 患者及部分家属进行临床分析并随访,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CN5A基因多态/突变情况.结果 在 1例确诊者中发现R1913C错义突变;在17例患者中共发现1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分别为G87A、703+130G>A、1141-3C>A、A1673G、G3578A、3840+73G>A、4245+81G>T、4245+82A>G、4299+53T>C 、T5457C.其中在1例疑似患者中发现的位点4245+81G>T为首次报道.结论 首次在BrS 患者中发现R1913C突变;同时在一例疑似患者中发现了1种新SNP 4245+81G>T.

    作者:仇晓亮;刘文玲;胡大一;路亚枫;李蕾;孙艺红;李翠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热休克蛋白与心房颤动

    热休克蛋白(HSPs)作为分子伴侣保证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并在各种应激中保护细胞免受损伤.近来发现HSPs还具有免疫原性,能被分泌至细胞膜表面或进入血液,并参与细胞间信号转导.HSPs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不同种类HSPs在房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HSPs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率的关系,HSPs自身免疫效应对房颤的影响,及HSPs与心房重构的关系等.这些研究促进了对房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理解,并有望形成防治房颤的新策略.

    作者:张宇祯;曹克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内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家族

    整流(rectification)特性是一用来描述某种导体对不同方向导电程度差异的特殊物理名词.从广义上讲,离子通道也是一种导体,且离子从膜两侧向对侧的通透程度也可能不尽相同,故将“整流”引用到描述通道传导离子能力的门控动力学特点上来.

    作者:陆彤;蒋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Takotsubo心肌病一例

    患者女性,64岁,双目失明4年,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术后当夜发作呼吸困难,心肌酶升高,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尖部变薄,几乎不动.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诊断Takotsubo心肌病.

    作者:刘金秋;孙颖慧;盖郁博;尹晓盟;夏云龙;丛涛;洪丽;王莹琦;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脏起搏器和转复除颤器植入后的磁共振检查——从绝对禁忌证到允许有条件检查

    过去20年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磁共振成像(MRI)日益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影像学方法 .在20世纪之前携带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是MRI检查的严格禁忌证,目前由于心脏植入器械材料和工艺的改善,使其具有一定的抗MRI检查受损的特性,并且有大量的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证实MRI用于心血管装置病人检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但安全的MRI检查,必须包含严格的病例筛选、周全的风险受益评估、检查过程中器械状态的程控及必要的医生监管.

    作者:徐强;屈百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期复极改变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状况

    早期复极改变(ERV)为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至少0.1 mV,表现为QRS-ST处粗钝或切迹,即J波.动物实验观察ERV与Brugada综合征(BrS)可以相互转换.ERV、特发性心室颤动和BrS三者心电现象的不同机制是由于瞬时外向钾电流及其介导的外膜尖峰和穹窿的差异所致;近期研究揭示ERV与心脏骤停或心脏猝死有关.

    作者:洪葵;周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是否所有高甘油三酯病人均属冠心病高危?

    虽然研究反映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冠心病(CHD)危险增高,但并非所有高甘油三酯者的危险都相同.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看,高甘油三酯血症者CHD危险常增高.高危者甘油三酯水平为200~800 mg/dl,高甘油三酯者伴有高LDL(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HDL(脂质triad)时,CHD危险加重.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分析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22例.急性期STV3R~STV7R可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的ST-T动态变化.20例合并下壁、后壁梗死,18例STⅢ>STⅡ;合并房室传导阻滞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房颤动5例.结论 :ARVI常合并下后壁梗死和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应动态、全面分析心电图的变化才能作出正确完整的诊断.

    作者:雷玉华;张长江;李田;杜玉彬;李元红;及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室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纵隔肿瘤二例

    病例1,女,18岁,临床表现为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CT提示左前纵隔占位,手术病理示囊性畸胎瘤;病例2,男,14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胸部CT提示纵隔内脂肪样包块,手术病理示心外膜下脂肪瘤.两例室性心律失常均于肿瘤切除后消失.结论:纵隔肿瘤首发症状可以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孙育民;王骏;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陆静;方唯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 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 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 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 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作者:巩雪;宿燕岗;潘文志;崔洁;舒先红;陈松文;孙敏敏;刘少稳;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舒芬太尼不同剂量预处理组(SPC1、SPC2、SPC3组).舒芬太尼不同预处理组分别以0.25,1,5 μg/kg静脉泵注5 min,停止5 min,重复进行3次.于缺血前30 min、缺血30 min、再灌注90 min时记录心电图,观察测定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并记录缺血30 min、再灌注4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并取右室心肌组织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定.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LVDP、SOD降低,LVEDP、MDA升高,心律失常评分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IPC组以及SPC1、SPC2、SPC3组LVDP、SOD升高,LVEDP、MDA降低,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5或0.01). 结论 舒芬太尼可模拟心脏缺血预处理作用,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陈中青;张冬梅;贾绍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意识模糊一例

    患者女,65岁,心脏射频消融术中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意识模糊,长期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除外常见的心脑疾病,结合患者发病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考虑甲状腺功能减退,诱发了甲状腺危象.提示:年龄、体重、环境、疾病的变化可引起患者激素治疗剂量的改变,治疗中应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作者:马建新;杜大勇;李运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