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豪;宋明才;杨平珍;吴书林
发生先兆子痫的妇女,日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有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妇女较易发生先兆子痫,近有两项研究提示两者有着共同的病因和机制.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C)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验分IPC组、缺血/再灌注(I/R)组、单纯灌流(SP)组,利用大鼠心脏建立离体灌注模型,采用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得到大鼠单心室肌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分别记录三组心室肌细胞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 在一120 mV和-30 mV刺激电压水平,IK1电流密度:IPC组低于I/R组,I/R组高于SP组(P均<0.05),IPC组同SP组无差异(P>0.05).与SP组和IPC组比较,I/R组静息电位明显升高(P<0.05);而动作电位幅度、20%动作电位时程、50%动作电位时程、90%动作电位时程均明显下降(P<0.05).而IPC组各值与SP组无差异(P>0.05).结论 IPC可以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IK1,延长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APD.
作者:樊泽元;杨龙;杨新春;刘秀兰;刘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构造一种新的盲源分离方法,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电图中有效提取心房活动信号,在此基础上分析心房活动的特征指标.方法 采用小波变换来实现心电信号的稀疏表示,证明了独立分量分析(ICA)的3个基本条件在小波域依然满足,建立了小波域心电信号的独立分量分析的数学模型.结果 应用小波域独立分量分析模型可以有效提取心房活动信号.讨论了与房颤相关的P波离散度、频谱、房颤周长等几个预测指标的具体实现,比较了不同房颤的具体特征.结论 该算法可以有效提取房颤特征信号,对房颤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张敬;郑强荪;刘雄涛;薛文通;王菲;张志钢;张王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肌细胞膜上存在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氯通道(CFTR)、Ca2+激活的氯通道、CIC-2和CIC-3氯通道,与心脏电活动密切相关.心肌缺血等病理状态下,激活CFTR氯通道可缩短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促进折返形成;钙超载时激活Ca2+激活的氯通道可以促进致心律失常的瞬间内向电流(ITI)的形成,产生延迟后除极并诱发触发活动;CIC-2氯通道可能在缺血和酸中毒时引起细胞自律性增加;CIC-3通道的激活可能在细胞低渗状态时导致APD缩短.
作者:刘育;黄从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由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其症状发生和心电图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其静态和动态心电图变化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往往可对遗传性心律失常作出诊断.对QT间期的测量和观察可对长、短QT综合征作出诊断,对其心电图波形变化的分析可鉴别某些心律失常的亚型.Brugada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J波形成、ST-T抬高,其心电图表现有3个亚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也有其特征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冯莉;浦介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作者:虞敏;林雷;袁忠祥;孙宝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两种浓度的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对犬心房肌细胞(AP)及L型钙电流(ICa,L)的作用.方法 采用离体灌注和消化的方法获取心房肌细胞,用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单个心房肌细胞AP以及Ica,Lo结果 低浓度ISO(10 nmol/L)可延长APD,可使90%AP时程(APD90)延长34.4%,并降低AP平台期水平.高浓度ISO(1 μmol/L)可减少APD,APD90减少32.1%.两种浓度的ISO均可诱发AP后除极及触发活动.10 nmol/L和1 μmol/L ISO分别增加ICa,L36.7%和49.3%.结论 两种浓度的ISO对心肌细胞ICa,L均有促进作用,Ca2+内流引起的肌浆网Ca2+释放可能是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黄焰;侯月梅;孙娟;张小琴;宋建国;范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 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O.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 vs 3.5%,P<0.01).结论 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O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作者:李健豪;宋明才;杨平珍;吴书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开胸置入高频起搏器建立山羊心房颤动(AF)模型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与对照组(6只).开胸后于左心耳底部置入起搏电极,以400±10次/分连续起搏12周,诱导AF.记录山羊体表心电图变化.连续起搏12周采用光学显微镜、电镜观察左、右房游离壁心肌组织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只山羊术中死亡;5只经连续起搏12周后,出现AF心电图改变.左房游离壁较右房游离壁心肌细胞直径变细;左房游离壁较右房游离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润盘受损,心肌纤维溶解明显,线粒体增多、体积变大,内质网模糊、有的出现空泡样等改变更加明显.正常对照组左、右房心肌纤维排列规整.结论 心外膜左心耳起搏建立AF动物模型是可靠而易行的方法.
作者:张凤祥;陈明龙;杨兵;徐东杰;陈红武;王岚;居维竹;曹克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跨壁复极离散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为研究对象,对标本施加刺激基础周长分别为500,1 000,2 000 ms的S,刺激,记录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测量QT间期、时间易损窗及Tp-e/QT值.每10个S1刺激后施加期前S2 刺激,S1S2耦联间期以1ms递增,以测量引起单向传导阻滞的时间易损窗.结果 时间易损窗与QT间期呈正相关;Tp-e/QT比值在0.10-0.14之间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当Tp-e/QT比值大于0.15,可引起PVT发生,而该比值在0.18-0.21时,无论S2刺激施加于内膜侧还是外膜侧,均可引起PVT.结论 随着QT间期的延长时间易损窗增大;Tp-e/QT比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越易发生.
作者:陈小贞;杨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大量研究均用J或U型曲线来介绍饮酒和全因死亡的关系.何处是曲线的低点?根据晚近一项荟萃分析提示:每日约半Drink者获佳裨益.男子<4 drink/天,妇女<2 drink/天似能获益,少量或中度饮酒亦减少心血管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虽然有些研究提示红酒优于其他含酒精的饮料,但有些研究则提示酒的类别并不重要.大量饮酒者死亡率、高血压病、酒精性心肌病、癌和脑血管事件,包括脑出血增加.而与此相反,少量及中度饮酒确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心力衰竭基础的病人大多不加重病情.学者们对轻-中度饮酒对心脏的这些裨益的机制曾提出过许许多多的解释:增高HDL、减少血浆粘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强纤溶、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改善抗氧化效应,减少炎症等.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对于心室颤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VT患者、其他治疗不能满意奏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为此类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近年来国内外ICD在缺血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也同时存在一定的争议.
作者:谢起裕;李毅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424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左室肥厚组及左室正常组.全部受试者均接受24 h长程心电图记录.计算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与左室正常组比较,左室肥厚组TD增大,TS减小(P<0.01).左室肥厚组异常TO及鸭发生率较左室正常组高(P<0.01).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的HRT明显减弱,提示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加重.
作者:刘振东;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金世宽;孙尚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例女性患者,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术中因机械刺激引起室性早搏,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提示消融手术中导管操作应轻柔.
作者:张丽丽;李述峰;王蕊;张烁;于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主动脉窦位于主动脉根部下方,处于心脏中心部位,与心脏各部分关系密切.近文献报道经主动脉窦途径可以消融治疗经心内膜途径射频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前间隔旁道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由于主动脉窦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组织学特点,该类患者均具有相对的心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仔细分析体表ECG特点,有助于缩短标测时间,指导射频消融靶点,提高消融成功率.
作者:吴健;秦立军;刘启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T波电交替(TWA)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TWA发生机制可能与动作电位时程,细胞内钙循环和神经调节有关.研究证明,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因而具有在低危人群中筛选高危患者的作用;还可用于排除高危人群中不需要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患者.
作者:张存泰;程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近年来,现代起搏器为保持患者心率平滑而稳定的相关功能不断涌现,因心率的平滑与稳定不仅对心功能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体内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都十分重要.飞轮功能(flywheel)则是起搏器心率平滑功能中的一个.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同一肺静脉发生缓慢性和快速性肺静脉电位共存的现象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析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单Lasso电极标测的心内电图,以及记录消融导致肺静脉电位分层和隔离的部位.结果 在房颤消融过程中,1例在右下肺静脉内记录到两种不同的肺静脉电位节律,电位分层以及隔离靶点分别为环肺静脉消融线径的右后下壁和右后上壁近房顶处;4例在左上肺静脉内记录到两种不同的肺静脉电位节律,电位分层以及隔离靶点分别为环肺静脉消融线径的左前下壁和左前上壁.结论 同一肺静脉发生缓慢性和快速性肺静脉电位共存现象的原因可能系邻近肺静脉间存在电学连接,亦可能与邻近肺静脉远场电位有关.
作者: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方唯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ASD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ASD组),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校正,得出HRV的各项时域指标;另按术前心脏超声测得的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分为Ⅰ组(Qp/Qs<1.5)与Ⅱ组(Qp/Q8≥1.5),分析两亚组患者HRV,并行Qp/Qs与HRV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封堵术前后24 h RR间期标准差(SDNN)及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Ⅱ组降低更明显.ASD组封堵术后RR间期、SDNN及SDANN均较术前增加(P<0.05);Ⅱ组介入治疗术后的SDNN、ASDNN较Ⅰ组术后明显减小(P<0.05).ASD患者术前SDNN及SDANN与Qp/Q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8、-0.644,P<0.01).结论 ASD封堵术后HRV水平明显恢复;Qp/Qs越大的ASD患者不仅术前HRV水平降低更显著,术后的恢复也越慢.
作者:张志辉;宋治远;庄国强;仝识非;刘建平;冉擘力;李永华;张倩;柴红;张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