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级分区管理干预对急重症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江云燕;孙玲利

关键词:分级分区管理, 急重症, 护理差错, 抢救成功率, 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分级分区管理干预对急重症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为更好开展患者抢救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7~12月在温岭市中医院急诊室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诊就诊,并将科室分为三区(抢救室、诊区、输液区).同时选取2014年1~6月于急诊科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抢救成功率、护理差错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候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也有了显著下降(P<0.05);且患者整体满意度由91.43%上升到97.52% (P<0.05).结论:分级分区管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候诊时间,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中医药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为了加强对急诊科风险的管理力度,于2014年3月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从实施该模式前后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中,各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之后护理质量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P<0.05).实施之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P<0.05).结论: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斯思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零缺陷管理在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方式对提升门急诊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绍兴市立医院门急诊护理人员3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运用零缺陷管理模式.使用试卷考核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判定,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人员6个月内分别服务的800例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专业技能考核优良率及服务能力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就服务质量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零缺陷管理能够切实提升门急诊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任国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定向培养重症医学专科护士探讨

    了解国外ICU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分析国内ICU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ICU专科护士培养模式,以缓解目前ICU护理人员短缺的现状,提高ICU初级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升ICU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赵海珠;黄海萍;方少样;何美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3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临床指标及焦虑、抑郁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下降,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改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吴雅梨;刘忻;高小萍;郑贝贝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风险控制管理探讨

    目的:探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及成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联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从多方面人手落实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控制,有针对性进行各项指标监测,和其他部门做好密切配合,加强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共同实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控制.结果:调查期间内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落实良好,各项工作可责任到人,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责任心;3年内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及漏报率显著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良好;卫生学监测符合医院要求,环境卫生学监测评分维持在99%以上,未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感染暴发事件.结论:新生儿病房做好医院感染的风险控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配合,促进相关制度的落实,加强各项指标监控,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实现全员参与,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蕾蕾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战略

    当前医学研究和服务正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医学重心从治疗向预防前移,预防医学蓬勃发展.中医“治未病”以其独特优势日益受到重视,已作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开展.文章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科室内涵和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提出“防病求本、医健协同、中西融合、综合干预、整体预防、防治一体”应作为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战略,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治未病”学科及服务体系,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促进中医健康服务业发展.

    作者:袁尚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颈椎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管理措施与成效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常见心理障碍,研究相应的心理干预管理措施,以便将其落实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减少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多安全保护.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只进行常规住院治疗的对照组50例与在进行常规住院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措施的实验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病患者术前总均分、总分、躯体化、抑郁、强迫状态、精神病性因子、恐怖、焦虑分与常模相比均较高,同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较国内常模略低.介入心理干预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躯体化、抑郁、强迫状态、精神病性因子、恐怖、焦虑等症状上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即经心理措施干预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之前有明显改善,同时呈现多维度的心理健康状况.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效果.

    作者:卓宝琴;戴寿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人性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评价人性化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率为97.45%,高于对照组的84.64%(P<0.05).实验组对护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林碎丽;舒美春;洪显钗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分级分区管理干预对急重症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级分区管理干预对急重症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为更好开展患者抢救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7~12月在温岭市中医院急诊室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诊就诊,并将科室分为三区(抢救室、诊区、输液区).同时选取2014年1~6月于急诊科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抢救成功率、护理差错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候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也有了显著下降(P<0.05);且患者整体满意度由91.43%上升到97.52% (P<0.05).结论:分级分区管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候诊时间,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江云燕;孙玲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上海市康复治疗师CME/CPD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市康复治疗师继续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点组访谈定性研究的方法,按照不同对象分为四个专题小组进行讨论,了解康复治疗师对CME/CPD的认知程度、满意程度、需求状况等.结果:上海地区康复治疗师CME/CPD水平正快速发展,但人才培养和考评机制存在不足;治疗师学历不均、继续教育瓶颈、自我定位模糊等内在因素难以体现康复学科的应有地位和影响;工作环境、社会认可、薪酬制度和社区发展方面等外部因素无法充分调动康复治疗师的积极性.结论:康复学科的未来发展应考虑三个方面: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外部环境建设,提高康复治疗师自我建设和管理意识,加强康复治疗师的个人职业发展.

    作者:曹洁;齐瑞;陶思亮;吴平;胡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三级护理查房的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在外科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3月~2016年1月,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三级护理查房模式,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投诉率,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分析在外科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病情知晓率及投诉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采取三级护理查房护理措施的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投诉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采取三级护理查房护理措施的整体护理质量、外科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护理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采用三级护理查房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P<0.05).结论:外科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投诉率促进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三级护理查房的满意度.

    作者:张丹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品管圈在肛肠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肛肠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以浙江省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行混合痔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品管圈.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明显(P<0.05).术后实验组发生便秘、尿潴留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庄雪春;徐爱月;尹慧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方法: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实施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对943例新生儿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安全护理,分析新生儿身份识别安全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无因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引发的纠纷;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由2014年1月的90%,上升到2015年1月的96%.结论: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避免因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问题引起差错事故导致纠纷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春芬;赵蓓;童人杰;王丹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根因分析法在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根因分析法,对2014年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回顾,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法:利用根因分析法对2014年医院B超室“危急值”管理进行安全监控,找出问题所在,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在2015年的管理中做出相应改进,比较两年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的漏报率和处置率.结果:实行根因分析法前,B超室“危急值”的漏报率高达45.35%,处置率仅34.63%.采取根因分析法后,B超室“危急值”的漏报率明显下降,仅2.92%,处置率则显著上升到95.29% (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可进一步规范B超室“危急值”的报告流程,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戴秦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帕累托图分析

    目的:分析不合理中药处方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范医生的中药饮片处方,提高中药饮片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将嘉兴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中药师在审方时发现的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并用帕累托图分析,找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结果:用量不当、重复用药和特殊用法未注明是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的主要问题,用药与诊断不符是次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减少这两类问题的发生.结论:帕累托图分析法能快速有效地找到不合理中药饮片处方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便于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戴建锋;方瑞华;张燕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细节护理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目的:探究细节护理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四医院进行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许聪丹;周蓓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强化产科门诊的护患沟通

    目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减少门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通过对门诊产科护患之间的主要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并针对问题寻找加强产科门诊护患沟通的方法,以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结果:目前产科门诊护患之间问题主要概括为护理人员自身问题、科室管理制度问题与患者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等方法,来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结论:加强产科门诊护患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效缓解了门诊的医患矛盾,减少了门诊医疗纠纷发生率.

    作者:郑秀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门诊中药雾化中心患者的护理需求与信息化管理

    目的:对门诊中药雾化中心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探究更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对策.方法:以2014年2~8月门诊中药雾化中心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这些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2014年9月根据患者的需求情况,制定并落实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对策,以2014年9月~2015年3月门诊中药雾化中心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实施信息化管理对策前后工作效率、患者等候时间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管理对策后,工作效率由原来的84.25%提升到了96.45%(P<0.05).观察组患者各个阶段等候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有了明显提高(P<0.05).结论:加强门诊中药雾化中心的信息化管理,精简雾化治疗的环节,改进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安全的服务,对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许炜;孔建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分层培训在耳鼻喉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分层培训在耳鼻喉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耳鼻喉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耳鼻喉科12名护理人员中开展分层培训活动,并将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评分与护理质量指标评分进行比较,评价耳鼻喉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通过比较护理人员分层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与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培养后各方面况显著优于培养前,培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培训在耳鼻喉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情况,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能力、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耳鼻喉科室整体护理水平.

    作者:周蕾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医院药品采供托管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与建议

    医院药品采供托管是探索“医药分开”的一项重要实验性举措,其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可能带来药品短缺、药品质量下降等不利影响.实施托管模式的医院应重视医疗质量,完善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药品的供应安全有效,遏制各种新型的不良医药关系,以促进药品采供托管模式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静静;许巧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