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医生康复认识的常见误区分析与建议

王海红;余文宝;颜鸿燕

关键词:临床医生, 康复医学, 常见误区
摘要:由于对康复医学认识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了康复科临床医生在与临床其它相应科室医生交流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康复医学在医院中的发展,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在研究中就对临床医生康复认识的常见误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结合误区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中医药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根因分析法在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根因分析法,对2014年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回顾,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法:利用根因分析法对2014年医院B超室“危急值”管理进行安全监控,找出问题所在,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在2015年的管理中做出相应改进,比较两年B超室“危急值”管理中的漏报率和处置率.结果:实行根因分析法前,B超室“危急值”的漏报率高达45.35%,处置率仅34.63%.采取根因分析法后,B超室“危急值”的漏报率明显下降,仅2.92%,处置率则显著上升到95.29% (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可进一步规范B超室“危急值”的报告流程,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戴秦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管理措施

    目的:调查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6~12月普外科收治的18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管理措施.结果:188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7例,感染发生率为9.04%.肠梗阻手术感染发生率高,为18.75%,其次为胃切除术的6.4%.共分离出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18株,革兰阳性杆菌6株,真菌1株.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10cm,Ⅲ类手术切口、肥胖患者、术中发生失血、伤口的清洁度、侵入性操作、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留置引流管和住院时间>10天.结论:根据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感染控制管理,增强感染预防意识,合理使用无菌药物,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谢红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社区护理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作用

    目的:分析社区护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慢性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社区护理服务.同时另外随机选取6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社区健康指导、社区健康监测、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等3个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60例患者在社区健康指导、社区健康监测、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改善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提高了社区慢性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和慢性病管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滕苗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分阶段综合培训对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阶段综合培训模式对提高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48名护士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培训,培训方式为分阶段综合培训,即基础阶段、实践阶段、提升阶段.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培训前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综合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阶段综合培训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及综合能力的考核成绩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培训后观察组在氧气吸入技术、鼻饲、静脉留置针技术、电动吸痰、心肺复苏和洗胃方面差异显著(P<0.05),而在其余4项技术操作方面无差异(P>0.05).培训后观察组在应急处理能力、模拟病情判断、有效配合医生及协调指挥能力等综合能力上的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阶段综合培训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作者:陈利芳;丁芬娟;章燕飞;顾华芬;田叶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医院医用耗材二级库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医院对于耗材的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医院规模的发展壮大,对于医用耗材的使用需求在种类和数量上也在逐步增加.为了有效进行医用耗材物资的管理,降低物资库存的积压,规范管理制度,医院开发了相应的医用耗材二级库管理系统,旨在提高医用耗材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耗材的运行成本,确保医用耗材应用质量和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陈爱芬;陈兆军;邱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品管圈活动用于药房管理中的成效评价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药房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起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应用于药房管理,根据时期进行分组,统计2015年全年药房管理成效与2014年全年成效进行比较,品管圈应用内容包括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制定目标及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实施前后的药房调剂差错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小组预期目标为将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0.8%以内,实际将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了0.46%,圆满完成目标;2014年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为4.1%,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药房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调剂差错事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药房服务质量.

    作者:马陈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其中,培训基地作为毕业后教育的主要实施主体,承担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任务,强化培训质量则至关重要.需要针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特点,思考提升培训质量的措施,包括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管控体系、机制保障等新的命题.

    作者:居丽;朱亮;凌慧娴;陆嘉惠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影响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的因素与建议

    目的:对宁波市象山县的乡镇社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社区重症精神病管理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方法:对宁波市象山县的乡镇社区管辖范围内近3年的重症精神病登记造册,调查其基本信息、健康档案、随访管理、体检及社区康复,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管理工作完成的数量统计,重性精神病的管理率在逐年上升,但是仍未超过50%,2015年的规范管理率、人均随访次数和人均体检次数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健康档案合格率仍然低于预期的80%.重性精神病的分类情况表明病名登记在逐年完善,可能与市精神卫生中心下发的住院患者信息表有关.结论:推进重型精神病的管理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资,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健全的精神卫生服务队伍,消除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作者:徐运强;梁茗;张敏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超声科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管理

    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院超声科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专业设置紊乱、工作量过于繁重、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操作标准与规范不统一和多余或重复超声检查没有限定等.可通过强化专业设置、合理的排班制度、加强超声科人才队伍的培养及建设、加强超声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医生之间的交流、完善超声医疗规范制度和提升服务态度等措施,提升超声科质量控制水平.

    作者:胡青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社区全科医生在慢性高血压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社区全科医生在高血压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评价,为社区全科医生在慢性高血压病综合防治中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慢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由全科医生采用慢病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知晓率、服药率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明显好于干预前.干预前,两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全科医生在慢性高血压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知晓、服药等情况,改善了患者血压.

    作者:潘红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零缺陷管理在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方式对提升门急诊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绍兴市立医院门急诊护理人员3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运用零缺陷管理模式.使用试卷考核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判定,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人员6个月内分别服务的800例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专业技能考核优良率及服务能力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就服务质量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零缺陷管理能够切实提升门急诊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任国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三级护理查房的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在外科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3月~2016年1月,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三级护理查房模式,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投诉率,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分析在外科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病情知晓率及投诉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采取三级护理查房护理措施的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投诉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采取三级护理查房护理措施的整体护理质量、外科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护理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采用三级护理查房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P<0.05).结论:外科实施三级护理查房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投诉率促进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三级护理查房的满意度.

    作者:张丹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战略

    当前医学研究和服务正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医学重心从治疗向预防前移,预防医学蓬勃发展.中医“治未病”以其独特优势日益受到重视,已作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开展.文章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科室内涵和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提出“防病求本、医健协同、中西融合、综合干预、整体预防、防治一体”应作为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战略,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治未病”学科及服务体系,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促进中医健康服务业发展.

    作者:袁尚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精细化管理对精神科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对精神科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治疗的10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应用精细化管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护理质量评分显著提升(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患者采用精细化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

    作者:王轶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人性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评价人性化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率为97.45%,高于对照组的84.64%(P<0.05).实验组对护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林碎丽;舒美春;洪显钗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细节管理在肝胆外科患者管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肝胆外科患者管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于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1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其管道护理采取细节管理,成立细节管理小组,强化管道的细节管理意识,完善管道护理的细节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2015年1~6月于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186例患者管道采取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比较实施细节管理前后肝胆外科患者的管道护理隐患发生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细节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护理隐患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细节管理应用在肝胆外科患者管道护理管理中,完善管道护理的细节流程,有利于降低管道护理隐患,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

    作者:沈见芬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泌尿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调查与管理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宁波市第四医院泌尿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致病危险因素等,为更好地开展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宁波市第四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00例泌尿外科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出现院内感染的比例及感染者的病菌种类、耐药性情况.结果:感染率为13.14%,其中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居首位,占39.13%;其次为生殖系统感染,占23.91%;占第三、第四位的为手术切口和呼吸系统感染,分别占17.39%和13.05%.全部感染者共分离出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36.73%;革兰阴性菌62株,占63.27%.高龄、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使用导尿管、并发症是导致院内感染高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及时防范,根据药敏情况合理使用耐药性低的药物,以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俊杰;朱郑杰;章晓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医学院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入门课,学习难度大,由于概念抽象、内容多且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主动性不强.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郑晓珂;武慧敏;史胜利;赵乐;马利刚;韩永光;安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推进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常态化的思考和探索

    在PBL教学实践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优化,并以教师版和学生版《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手册》为PBL教学活动载体,将教学过程文字化和规范化,增加了可操作性,有利于PBL教学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

    作者:吕翠田;陈晓辉;郑湘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集束化管理在ICU肠内营养患者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ICU肠内营养患者的应用价值,为有效开展患者营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ICU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肠内营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要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并发症和心理并发症等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实施集束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还可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叶戌子;滕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