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燕;顾勇;朱健华;王无锡
观察静脉、口服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48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推注之后以1 mg/min静脉维持6 h,改为0.5 mg/min静脉点滴24~48 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 mg,第二天为600 mg,3天后改为200 mg/d维持.结果:24 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作者:郭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16岁,阵发性心悸一年,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左室间隔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用冷冻消融导管FreezorTM Xtra在左室间隔面中部标测到心动过速时提前的蒲肯野氏电位,以此为理想靶点冷冻消融成功.结论:冷冻消融治疗左室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徐亚伟;张劲林;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明;于学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生命,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方法.18年前,当ICD尚未被广泛应用时,就有很多人在使用家用除颤器了.从那时起,院外非专业人士除颤变得十分普遍,在公共场所和客机上都有用于急救的体外自动除颤器[1,].目前,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可穿戴式除颤器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作者:华伟;张新;牛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人心房肌细胞膜主要离子流的作用,揭示其参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急性分离单个人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细胞膜短暂外向钾电流(Ito)、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L-型钙电流(ICa-L).结果:0.1 μmol/L AngⅡ使人心房肌细胞膜Ito峰值电流密度明显下降6.54±0.49 pA/pF vs 12.65±0.86pA/pF(P<0.05), 在-100mV电压下使IK1 峰值电流密度显著升高-8.93±1.12 pA/pF vs -5.23±0.95 pA/pF, (P<0.05),并明显促进人心房肌细胞膜ICa-L-12.72±1.69 pA/pF vs -5.79±0.84 pA/pF(P<0.05).结论:AngⅡ可促进人心房肌细胞膜IK1及ICa-L,抑制人心房肌细胞膜Ito.
作者:张殿新;黄岚;王海昌;张荣庆;程何祥;刘兵;郭文怡;李伟杰;秦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观测儿童心脏疾病状态下Koch三角的大小及其变化,指导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的射频消融法的定位.选择心外科住院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患者19例.术中直视测量Koch三角的各条径线.计算Koch三角各径线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及超声所测心脏各心腔大小之间两变量间的关系.结果:Koch三角的高12.7±4.6 mm、冠状窦口(CSO)下缘到三尖瓣(TV)隔瓣的近距离6.3±2.5 mm;Todaro腱长13.7±2.4 mm、TV隔瓣长13.9±2.7 mm、CSO上缘到Todaro腱的近距离4.3±1.7 mm、CSO直径6.8±1.7 mm.Koch三角的大小、Koch三角的高、CSO-TV的距离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呈相关关系;CSO直径、Todaro腱长、CSO到Todaro腱长度与上述因素无相关关系.结论:儿童Koch三角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成人的Koch三角存在明显大小差异,对儿童患者行慢径射频消融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射频消融术的风险效益后进行.
作者:孟令东;郑司亮;周聊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探讨高龄患者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胺碘酮600,400,200mg,各服2周,以后100 mg维持量;B组 600,400,200,100 mg,各服1周,以后50 mg维持量.结果:A、B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0%,A组有6例、B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胺碘酮治疗高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潘庆敏;屈红;刘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一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先后进行了介入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在介入治疗时需强化抗凝,与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有一定矛盾,但非禁忌,两种手术可同时完成.ICD体积较大,在介入术后择期短时间内减少抗血小板强度,进行置入.术中尽量减少出血,术后加强护理,适当压迫,并视术口情况逐步恢复常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张敏州;郭力恒;程康林;曾影红;颜芳;丁邦晗;曹爱琴;吴佩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研究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将204例入选心脏病例的QTd按级差5 ms分段,计算各时段病例中频发室性早搏(VPB≥30次/小时)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以各时段QTd的上限值为变量,对各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将上述室性心律失常者分设为VPB组(n=52)和VT+VF组(n=46).在其余入选病例中选择未发现明显室性心律失常者(VPB<5次/小时)50例设为疾病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n=50).对各组QTd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时段VPB及VT+VF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无明显相关性(r1= 0.2091,r2=0.1684 ,P>0.05).VPB组及VT+VF组的QTd虽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似乎无预测价值.
作者:潘海燕;顾勇;朱健华;王无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调查反映,心血管病是美国的第一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妇女多于男子.妇女心血管病死亡6倍于乳癌.65岁后妇女死于心血管病者超过各种癌死亡的总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探讨环形电极对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标测指导作用及射频消融方法.6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35.0±6.3(18~42)岁.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应用环形电极标测右室流出道,以早激动点结合窦性心律下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结果: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前部,1例起源于间隔后部,1例起源于游离壁,6例均成功进行了射频消融,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78±22 min.结论:环形标测电极可以指导快速寻找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缩短标测及消融时间.
作者:邱春光;黄振文;卢文杰;陶海龙;韩战营;杨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肌缺血预适应(MIPC)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十分明了,其发生可有多种触发因素和多种途径.目前研究认为自主神经能介导预适应的发生,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缺血预适应又能影响自主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从而影响心肌的神经调控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而自主神经与缺血预适应相互作用需要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参与.
作者:郭凯;黄从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窦房结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其组织结构为非均一性、并且中心和周围细胞形态及电生理特性有很大差异.本文阐述了窦房结的组织结构、电耦极子、传导速度、空间常数、动作电位激动顺序;窦房结细胞外电位、起搏点迁移、细胞的电学非均一性、各种离子电流以及模型与假说.
作者:郭赤;丁世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分析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心房内传导时间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56例典型房扑患者,其中19例有器质性心脏病,16例在消融前有房颤发作.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及标测,记录消融前后心房的电生理参数.根据消融术后随访是否有房颤的发生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结果: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 随访14±12 (6~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消融术后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15例有房颤发作患者的年龄较无房颤发作的患者大(57.1±13.6岁vs 42.3±11.2岁, P<0.05),消融术前和术后的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延长(分别为98.4±17.1 ms vs 67.8±16.5 ms; 93.1±18.4 ms vs 70.2±19.7 ms;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的病史(危险比2.3, 95%CI 1.425~4.632, P=0.02)和窦性心律下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超过90 ms(危险比1.7, 95%CI 1.215~3.758, P=0.03)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心房内传导延迟,并且房内传导延迟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电生理指标.
作者:汤建民;张彦周;邱春光;董建增;袁义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1993~2003年10年间开展射频消融治疗的1 10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总结,统计其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射频消融开始时与近期5年的有关指标.结果:①各种心律失常治疗总成功率为96.7%,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98.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97.5%;总复发率3.7%,其中AVRT 3.1%、AVNRT2.6%;总并发症发生率0.99%;②近期5年与开始时5年相比,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1±0.6 h vs 4.2±0.8 h,P<0.001),X线照射时间减少(20.1±7.1 min vs 40.3±10.3 min,P<0.001),复发率降低(1.6% vs 6.8%,P<0.001),并发症发生率降低(0.6% vs 1.6%,P<0.001),成功率进一步提高(98.40% vs 93.20%,P<0.05).结论:①射频消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②随着治疗病例数增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作者:程应樟;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李菊香;胡建新;程开诚;姜醒华;李萍;苏海;罗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观察不同生理性起搏方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60例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而置入DDD起搏器,随机通过程控分为AAI(R)与DDDS(R)起搏组各30例,并观察6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房直径、左室收缩、舒张末期直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的改变.随访结束时,AAI(R)组所有指标起搏前后未见明显变化,DDDS(R)组除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没变化外,其余指标均改变.结论:AAI起搏更接近生理性,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赵福海;韩明华;赵玲;李淑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回顾性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患者中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评价AF对ICD治疗患者再次住院、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的影响.182例ICD置入患者,随访48±17个月,用存活率回归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对AF组和窦律(SR)组再住院率、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再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率分析,AF组患者较SR组患者低(P=0.038).ICD治疗患者,新的AF发生率为8.43%.在AF组中,ICD治疗前有AF病史的患者其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25%,而新出现AF病史的患者,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64.3% (P<0.05).结论:ICD治疗后,新发现的AF患者有更高的不适当放电治疗危险.有AF病史的患者,3年存活率比一直为窦性节律的患者低.
作者:彭健;José M González Rebollo;Antonio H Madrid;易绍东;孟素荣;Concepción Moro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6岁,因阵发性胸闷、脉搏慢3年,加重1周.心电图检查示Ⅲ度房室阻滞(AVB)收治入院.于入院后第6天置入DDD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3 h患者出现大汗、气促、端坐呼吸,心率达120次/分,诊断为急性左室心力衰竭,经积极抢救(强心利尿,扩血管)2 h后症状基本控制.同时程控起搏上限频率120到90次/分.心力衰竭稳定后口服小剂量Betaloc,观察2周后病情稳定出院.提示完全性AVB的老年患者,置入DDD起搏后,心率不能过快,严重者可以发生急性左室心力衰竭.
作者:陆秋芬;刘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