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口服卡维地洛对兔陈旧性心肌梗死边缘带不应期和钠电流的影响

牛惠燕;刘念;李泱;卜军;周强;阮燕菲;张存泰;陆再英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卡维地洛, 陈旧性心肌梗死, 边缘带, 有效不应期, 钠电流, 家兔
摘要:研究卡维地洛(Car)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室梗死边缘带有效不应期(ERP)及钠电流(INa )的影响.家兔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OMI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Car组:手术同OMI组,并于手术前开始服用Car 0.33 mg·kg-1·d-1;假手术(Sham)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各组动物均喂养3月.整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下记录边缘带的ERP.应用双酶法分离左心室梗死边缘带(IBZ)的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记录在电压钳模式的INa .结果:OMI组ERP较Sham组显著延长(216.9±4.6 ms vs 160.0±3.8 ms,P<0.01), Car组ERP为 179.2±9.7 ms,较OMI组明显缩短.OMI组IBZ存活心肌细胞的INa的密度较Sham组显著性降低,动力学研究显示,INa半失活电压曲线V1/2 移向更负,其恢复时间常数值延长,从而导致INa 恢复减慢;而Car组心肌细胞的INa的密度较OMI组明显增大,P<0.05 ,INa稳态失活曲线和恢复曲线与Sham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抑制OMI后心室肌ERP延长,并使INa密度增大.此可能是该药减少O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机制之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108例临床总结

    对1993~2003年10年间开展射频消融治疗的1 10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总结,统计其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射频消融开始时与近期5年的有关指标.结果:①各种心律失常治疗总成功率为96.7%,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98.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97.5%;总复发率3.7%,其中AVRT 3.1%、AVNRT2.6%;总并发症发生率0.99%;②近期5年与开始时5年相比,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1±0.6 h vs 4.2±0.8 h,P<0.001),X线照射时间减少(20.1±7.1 min vs 40.3±10.3 min,P<0.001),复发率降低(1.6% vs 6.8%,P<0.001),并发症发生率降低(0.6% vs 1.6%,P<0.001),成功率进一步提高(98.40% vs 93.20%,P<0.05).结论:①射频消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②随着治疗病例数增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作者:程应樟;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李菊香;胡建新;程开诚;姜醒华;李萍;苏海;罗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典型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电生理特性

    分析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心房内传导时间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56例典型房扑患者,其中19例有器质性心脏病,16例在消融前有房颤发作.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及标测,记录消融前后心房的电生理参数.根据消融术后随访是否有房颤的发生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结果: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 随访14±12 (6~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消融术后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15例有房颤发作患者的年龄较无房颤发作的患者大(57.1±13.6岁vs 42.3±11.2岁, P<0.05),消融术前和术后的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延长(分别为98.4±17.1 ms vs 67.8±16.5 ms; 93.1±18.4 ms vs 70.2±19.7 ms;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的病史(危险比2.3, 95%CI 1.425~4.632, P=0.02)和窦性心律下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超过90 ms(危险比1.7, 95%CI 1.215~3.758, P=0.03)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心房内传导延迟,并且房内传导延迟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电生理指标.

    作者:汤建民;张彦周;邱春光;董建增;袁义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联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对一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先后进行了介入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在介入治疗时需强化抗凝,与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有一定矛盾,但非禁忌,两种手术可同时完成.ICD体积较大,在介入术后择期短时间内减少抗血小板强度,进行置入.术中尽量减少出血,术后加强护理,适当压迫,并视术口情况逐步恢复常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张敏州;郭力恒;程康林;曾影红;颜芳;丁邦晗;曹爱琴;吴佩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不同方式起搏的诱发率及电生理特性

    探讨右房、右室刺激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及电生理特性.58例经食管调搏诊断为AVNRT的患者,在行射频导管消融(RFCA)前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经右房、右室的程序期前刺激和分级递增刺激).结果:38例经右房和右室刺激均可诱发,有13例仅能经心房刺激诱发,4例仅能经心室刺激诱发,其中3例仅能为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3例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再次心房或心室刺激诱发;单纯经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的AVNRT,其心房程序刺激的AH大值(AHmax)短于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AVNRT时的AH值及心动过速时的AH值(AHSVT).而同时经心室及心房刺激诱发的心动过速,其AHmax长于仅能经心房刺激诱发AVNRT时AH值及AHSVT,P均<0.05.结论: 多数AVNRT患者均可经右房和右室刺激诱发,能够引起足够长AH值的刺激部位及方法均可诱发AVNRT.

    作者:张永春;黄陆力;李红军;张卫国;陈志刚;吕风华;张素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短QT与短QT综合征

    1 概念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即440~320 m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按有无明确原因,可分为继发性短QT和特发性短QT.前者指短QT有明确的原因,如发热、低氧血症、低血钾、高血钙、交感神经兴奋等,后者指通过祥尽的检查未能发现短QT的原因者.

    作者:郭成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起搏预防和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附3例报告)

    观察AT 501起搏器起搏预防和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 同时伴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AT 501起搏器, 术后1个月打开三种独立的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3个可程控的起搏终止治疗功能.经8~10个月的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通过9790程控仪回顾心律失常发生事件,发现AT 501起搏器对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率为98%, 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起搏终止治疗功能可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其中起搏终止治疗的成功率为56%, 在270~360 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78%, 在220~270 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40%.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AT 501起搏器置入后通过对起搏器的起搏预防和终止治疗功能合理程控,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郭涛;赵玲;肖春晖;杨光敏;羊镇宇;吴小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主神经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相互关系的研究现况

    心肌缺血预适应(MIPC)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十分明了,其发生可有多种触发因素和多种途径.目前研究认为自主神经能介导预适应的发生,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缺血预适应又能影响自主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从而影响心肌的神经调控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而自主神经与缺血预适应相互作用需要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参与.

    作者:郭凯;黄从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培养出有功能的心脏组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为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的远期复发率及影响因素.选择2000~2002年住院诊断房颤,并进行药物或电转复后成功者,随访1年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86例房颤患者复律成功,1年后135例复发,复发率为35%,以复律后1周内发生率高(53%).复发与未复发组在年龄、复律方法、基础心脏疾病、复律后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预测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房内径≥50 mm(OR=1.86),复律前房颤持续≥7天(OR=2.08)和房颤病程≥3个月(OR=1.77).结论: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复律后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孙艺红;胡大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抑制蛋白质可望防止心脏功能低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失活的观察分析

    观察分析自动夺获(AC)功能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41例患者置入具有AC功能的起搏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应用程控仪进行遥测和程控,测定刺激除极波(ER)振幅、极化电位(PS)等参数,观察AC功能的工作情况.结果:41例经术后随访起搏器功能正常.5例(12.2%)在术中虽经多次调整电极位置,也无法术中使用AC功能.4例ER值始终低,极化电位较高(ER/PS<1.5);1例因噪声干扰太大,术中无法测试ER振幅.5例术中未能打开AC功能者,其中4例于1个月后随访时,ER/PS≥2,将AC功能打开.1例术中起搏电极位置在右室基底部者,R波感知>10 mV,ER始终小于2.4 mV,多次随访均无法安全使用AC功能.术中打开AC功能的36例中,术后随访时5例需关闭AC功能,其原因:①起搏阈值超高≥4.5 V(1例),②大量室性融合波导致频繁后备脉冲释放(2例),③后备脉冲(4.5 V/0.5 ms)工作时的不适感觉(1例,伴室性融合波导致频繁后备脉冲释放),④局部肌肉抽动引起噪声干扰无法进行ER振幅测试(2例).结论:多种因素都能影响起搏器AC功能.为保障起搏器可靠安全,低耗能状态,近期的随访观察尤为重要.

    作者:王慧;屈百鸣;吴立萱;王长华;洪银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犬肺静脉急性电重构及其对心房颤动诱发的影响

    观察短阵(10 min)快速刺激肺静脉对肺静脉有效不应期(PV-ERP)及经肺静脉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20条成年杂种开胸犬在左上肺静脉根部血管外膜处放置自制环状电极,双极针状刺激电极固定在肺静脉远端血管外表面.测量基础状态下起搏周长(PCL)分别为300,400 ms时PV-ERP.于肺静脉远端以1∶1起搏肺静脉的快频率刺激肺静脉10 min.分别于刺激终止即刻、5 min、10 min重复测量PV-ERP.完成以上试验后观察短阵10 min快速刺激肺静脉对经肺静脉诱发房颤的影响.采用S1S1快速刺激S1S2程序刺激肺静脉的方法诱发房颤.结果:PV-ERP及其频率适应性在短阵刺激后即刻,5 min时与刺激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0 min时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短阵快速刺激后房颤诱发率增加(55% vs 20%,P<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24.6 min vs 4.1 min,P<0.05).结论:短阵快速刺激肺静脉可以导致肺静脉发生急性电重构,急性电重构后经肺静脉更易诱发房颤且房颤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卢延生;郑强荪;洪昌明;刘雄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早期口服卡维地洛对兔陈旧性心肌梗死边缘带不应期和钠电流的影响

    研究卡维地洛(Car)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室梗死边缘带有效不应期(ERP)及钠电流(INa )的影响.家兔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OMI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Car组:手术同OMI组,并于手术前开始服用Car 0.33 mg·kg-1·d-1;假手术(Sham)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各组动物均喂养3月.整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下记录边缘带的ERP.应用双酶法分离左心室梗死边缘带(IBZ)的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记录在电压钳模式的INa .结果:OMI组ERP较Sham组显著延长(216.9±4.6 ms vs 160.0±3.8 ms,P<0.01), Car组ERP为 179.2±9.7 ms,较OMI组明显缩短.OMI组IBZ存活心肌细胞的INa的密度较Sham组显著性降低,动力学研究显示,INa半失活电压曲线V1/2 移向更负,其恢复时间常数值延长,从而导致INa 恢复减慢;而Car组心肌细胞的INa的密度较OMI组明显增大,P<0.05 ,INa稳态失活曲线和恢复曲线与Sham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抑制OMI后心室肌ERP延长,并使INa密度增大.此可能是该药减少O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机制之一.

    作者:牛惠燕;刘念;李泱;卜军;周强;阮燕菲;张存泰;陆再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QT离散度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的再探讨

    研究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将204例入选心脏病例的QTd按级差5 ms分段,计算各时段病例中频发室性早搏(VPB≥30次/小时)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以各时段QTd的上限值为变量,对各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将上述室性心律失常者分设为VPB组(n=52)和VT+VF组(n=46).在其余入选病例中选择未发现明显室性心律失常者(VPB<5次/小时)50例设为疾病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n=50).对各组QTd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时段VPB及VT+VF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无明显相关性(r1= 0.2091,r2=0.1684 ,P>0.05).VPB组及VT+VF组的QTd虽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似乎无预测价值.

    作者:潘海燕;顾勇;朱健华;王无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房颤动心房结构重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F)使心房发生结构重构,主要表现为心房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溶解和细胞凋亡等,在促进AF发作和持续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AF时心房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是引起心房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溶解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AF心房结构重构关系密切.

    作者:李悦;李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开始了解我国心血管病的男、女有别

    调查反映,心血管病是美国的第一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妇女多于男子.妇女心血管病死亡6倍于乳癌.65岁后妇女死于心血管病者超过各种癌死亡的总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伴低钾血症的一家系调查

    对1例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先证者)所在的家系进行普查,研究该家系成员的发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特点,推测其相应的基因型.按常规采集了25例家庭成员的临床病史及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及校正的QTc间期.结果:25例中只有3例LQTS,2例可疑,3例LQTS首次发病年龄不同,发病时临床症状不同,发病诱因及发病时间无一定规律,但都伴有血清钾的降低.预后好.结论:该家族LQTS伴低钾血症,据心电图和临床发病症状,不符合已发现的任何一类基因型,有可能为LQT2基因的突变.

    作者:张卫国;靳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在心脏直视手术下儿童Koch三角的测量研究

    观测儿童心脏疾病状态下Koch三角的大小及其变化,指导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的射频消融法的定位.选择心外科住院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患者19例.术中直视测量Koch三角的各条径线.计算Koch三角各径线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及超声所测心脏各心腔大小之间两变量间的关系.结果:Koch三角的高12.7±4.6 mm、冠状窦口(CSO)下缘到三尖瓣(TV)隔瓣的近距离6.3±2.5 mm;Todaro腱长13.7±2.4 mm、TV隔瓣长13.9±2.7 mm、CSO上缘到Todaro腱的近距离4.3±1.7 mm、CSO直径6.8±1.7 mm.Koch三角的大小、Koch三角的高、CSO-TV的距离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呈相关关系;CSO直径、Todaro腱长、CSO到Todaro腱长度与上述因素无相关关系.结论:儿童Koch三角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成人的Koch三角存在明显大小差异,对儿童患者行慢径射频消融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射频消融术的风险效益后进行.

    作者:孟令东;郑司亮;周聊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冷冻消融窦房结区对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

    研究冷冻导管消融对于窦房结功能和电生理的作用.健康杂种犬10只,雌雄不拘.采用冷冻消融的方法消融窦房结,其中3只犬行心内膜的窦房结冷冻消融,采用低温度-75℃×4 min;其余7只为心外膜直视下冷冻导管消融,分别采用-25℃、-50℃、-75℃的能量消融4 min.结果:心内膜窦房结冷冻消融,虽然反复调整大头位置及多次尝试(5~10次),停止发放低温之后窦性心律均迅速恢复,成功率为0.心外膜直视冷冻消融窦房结(高位右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域,偏于界嵴处),-25℃的能量对窦性心率(HR)、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均无显著改变.而-50℃的能量可明显减慢HR,延长SNRT,尤以cSNRT的延长更为显著(P<0.01),-50℃×1 min造成的窦房结损伤是可逆的.-75℃能量发放4 min,7只犬窦性心律变为窦性静止心律(7/8只,87.5%).结论:心外膜直视下冷冻消融,-50℃×1 min可造成窦房结可逆性损伤,而-75℃×4 min可以造成窦房结不可逆性的损伤.

    作者:汪芳;冯金芝;陈岗;孟伟栋;庄文燕;薛吉祥;孙宝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高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探讨高龄患者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胺碘酮600,400,200mg,各服2周,以后100 mg维持量;B组 600,400,200,100 mg,各服1周,以后50 mg维持量.结果:A、B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0%,A组有6例、B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胺碘酮治疗高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潘庆敏;屈红;刘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