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胡仁崇;皮勇;顾向亮;刘云

关键词:体外循环, 心脏直视术, 心律失常
摘要:分析8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16例术后发生了心律失常,其中以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为60.0%,其次为法乐氏四联症、左房粘液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低为房间隔缺损(5.6%).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差似乎成正向联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16例经针对促发因素及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心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房起搏治疗心动过缓并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性,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短阵室性心动过速.X线胸片示心脏增大;心脏超声示左心增大,左室前壁及前侧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二、三尖瓣返流.在进行抗凝、扩冠治疗的同时给予心房起搏治疗.术后患者胸闷、气短、头昏等症状消失,血压上升.随访3个月未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复查心脏超声示室壁运动恢复,返流消失.

    作者:李学永;田福利;王永民;郭继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室性早搏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的研究

    研究室性早搏(VPC)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的改变,探讨VPC的发病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临床上38例单纯VPC患者及35名健康人进行了ACA的IgG、IgM和IgA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发现VPC患者组血清ACA总阳性率及血清ACA-IgG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ACA与VP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高劲松;陈晓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短时快速激动对肥厚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观察短时快速激动对肥厚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的关系.以部分结扎腹主动脉方法制作心肌肥厚模型.阻滞自主神经后,在心外膜右室流出道(RVOT)、右室心尖部(RVA)、左室流出道(LVOT)及左室心尖部(LVA)四个部位以220,240,260次/分的频率刺激测定各部位的单相动作电位时限(MAPD)及有效不应期(ERP).然后于1∶1房室传导下,随机进入普通右房电刺激组(220次/分)和快速右房电刺激组(260次/分),持续30 min后,重复上述测定过程.记录心室后除极的发生次数.后诱发心室颤动(VF),记录诱发率和VF持续时间.结果:心肌肥厚组快速激动后除RVA外,其他各部位的ERP值均显著延长(220,240,260次/分频率刺激下的前后ERP值(ms)为:RVOT 151±18 vs 181±21,145±17 vs 173±14,140±15 vs 167±14;RVA 161±17 vs 171±19,155±16 vs 166±19,152±17 vs 162±18;LVOT 165±27 vs 192±20,161±25 vs 187±21,154±17 vs 178±15;LVA 170±15 vs 191±15,165±15 vs 189±11,159±13 vs 182±11).而对照组在快速激动后的ERP延长并不显著.心肌肥厚组和对照组在普通刺激下,ERP均无明显延长.各组在刺激前后的MAPD无显著性变化.心肌肥厚组快速刺激后VF诱发率及后除极发生率均较其他组高.结论:短时快速激动可改变肥厚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并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作者:杨庆;邓珏琳;于厚志;于茜;陈茂;张弓又;刘京京;黄德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和昼夜血压、心率的变化

    探讨自主神经功能和昼夜血压、心率在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血压同步监测38例正常对照组和84例糖尿病患者,包括A组(正常蛋白尿)48例、B组(微量蛋白尿)20例、C组(大量蛋白尿组)16例.结果:A组糖尿病患者已有夜间血压和心率增高,昼夜血压、心率下降幅度及部分心率变异指标的降低;随蛋白尿增多,上述指标异常加重,并出现白昼血压和心率增高.A、B、C组分别有54.17%、75.00%和87.50%的患者出现昼夜血压节律消失,而对照组仅有21.05%.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夜间血压和心率增高可能就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征象.

    作者:严孙杰;潘时中;张松菁;郑勇;赵淑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梗死性室性异位心搏的临床及心电学特点

    探讨梗死性室性异位心搏(IVEB)的临床及心电学特点.对24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出现IVEB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71例无IVEB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并比较IVEB和同期与梗死充分进展期窦性心律的QRS-ST-T波群形态学改变.结果:①IVEB的QRS波常呈右束支阻滞形态(RBBBM),除Q波型AMI外,非Q波型AMI亦可发生IVEB;②下(后)壁伴或不伴右室AMI、大面积AMI、梗死后心功能差、梗死早期(<6 h)及接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者易发生IVEB;③与同期窦性心律比较,IVEB梗死导联Q波出现及ST段抬高提早,且更具有AMI的特征;④IVEB可发生于心肌酶谱升高及窦性心律典型AMI ECG图形出现之前,其对AMI的早期诊断及定位优于同期窦性心律.结论:IVEB并非罕见,它有利于AMI的早期诊断与定位.

    作者:林加锋;张建华;胡锦莲;陈晓曙;王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

    探讨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时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方法及有效性.对7例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AVNRT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男5例、女2例,年龄65.3±3.5(60~75)岁.常规放置电极导管至高位右房、His束和冠状窦,发现4例记录到大His束电位的部位与冠状窦口位于同一水平线,3例在其下方2~4 mm.采用左前斜位(LAO)45 °和右前斜位30 °,尤其是LAO 45 °在大His束电位记录部位下方,细标靶点,当A波碎裂,或记录到慢径电位,而无His束电位时试放电消融.6例成功,其中4例在LAO相当于6点处消融成功,2例在6点半左右处成功,1例应用了Swartz鞘.平均手术时间1.5±0.3 h.随访1~2年,6例成功患者未见复发.结论:对His束大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患者,主要在LAO 45 °冠状窦口下方细标靶点,可提高慢径消融的成功率并节省时间.

    作者:陈良华;刘同宝;崔连群;朱兴雷;杨国钧;邵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腔静脉和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发现局灶驱动是其中重要机制之一,腔静脉内的病灶可以触发房颤,而腔静脉内的心肌(即肌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腔静脉肌袖的解剖、电生理、自主神经对其的影响及介入治疗的进展.

    作者:谢双伦;黄从新;江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巨大冠状窦和左上腔静脉永存一例

    1例女性患者,60岁,因心动过速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成功射频消融后,逆行冠状窦口造影,发现巨大冠状窦和左上腔静脉永存.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冠状窦口扩大和左上腔静脉永存可能是部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的解剖基础.

    作者:侯月梅;马依彤;穆黑;刘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第51届ACC年会心律失常和电生理热点

    1 心房颤动治疗对策有了新证据--控制心室率至少等同于复律第51届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学术年会上,公布了两个重要的有关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RCT),对比了心室率控制和复律两种不同干预对策的疗效.两个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心室率控制对策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普罗帕酮结合射频消融治愈心房颤动一例

    1例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AFL/AF)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使用静脉推注普罗帕酮75 mg后AF转复为典型的Ⅰ型AFL,然后经射频线性消融阻断AFL折返环,治愈AFL.普罗帕酮用量75 mg,AFL消融线为三尖瓣环到下腔静脉,造成峡部两侧的双向阻滞,治愈AFL.术后口服普罗帕酮150 mg,每天三次.随访8个月,无AFL/AF发作.结论:普罗帕酮结合射频消融可能是治疗AFL/AF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张建军;杨新春;李延辉;陈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胸腔镜行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

    探讨β-阻断剂治疗无效的长QT综合征(LQTS)的经胸腔镜行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的疗效,选择4例确诊为LQTS,服用β-阻断剂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LCSD.4例手术均成功,其中只有1例发生短暂的左眼充血和Horner′s综合征,但随后症状逐渐减轻,出院时症状几乎完全消失.术中切除神经节后即有校正的QT间期(QTc)缩短,由0.54±0.08 s降低到0.51±0.06 s(P=0.096,n=4).24 h动态心电图上测得的平均QTc术后与术前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卧式踏车运动试验显示,手术前,病人运动后T波形态较之运动前有很大变化;而手术后运动后T波形态较之运动前则很少发生变化;另外,术前运动后QTc升高较多,而术后运动后QTc变化很小,提示术前LQTS病人受交感神经影响较大,而术后LQTS病人较少受交感神经的影响,说明切除交感神经的效果明显.术后跟踪随访5个月,仅1例术前经常发作长时间晕厥的患者发生过2次时间短暂的晕厥,初步显示LCSD手术对服用β-阻断剂无效的LQTS有效.

    作者:胡大一;李翠兰;王乐信;王俊;林建智;刘文玲;李建峰;李志明;李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房电极引起膈肌搏动一例

    患者男性,64岁,因病窦综合征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双腔起搏器.术中安放心房电极后未行膈肌刺激实验,术后8 h左右出现膈肌搏动,调整心房电极刺激电压为2.0 V时症状消失;约36 h又间断出现膈肌搏动,再将电压调至1.5 V(阈值为0.5 V),症状彻底消失.提示在安放心房电极时,不能减少膈肌刺激试验.

    作者:石卫晨;方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短暂心肌缺血过程中心室晚电位的动态变化

    对38例心肌梗死恢复期的病人,应用数字化Holter记录仪24 h连续监测心室晚电位(VLP),以判定心肌短暂缺血对VLP的影响.Holter中加强ST段分析软件经人为定标后,自动分析记录达到缺血标准的时间及程度,其中21例在Holter分析中检测出一过性心肌缺血,此时VLP参数总QRS波持续时间(TQRS)、QRS波末期幅度低于40 uV信号持续时间 (LAS40)明显延长(分别为107.6± 14.3 vs 98.8±12.7 ms,36.5±10.8 vs 28.4±9.5 ms;P均< 0.001),QRS波末期后40 ms的均方根电压(RMS40)幅值显著减少(28.9±17.9 vs 43.5±20.2 uV).缺血期VLP阳性14例,缺血恢复2 h后VLP阳性7例.结论:心肌短暂缺血发作有VLP一过性阳性改变,动态心电图技术可捕捉到这一变化.

    作者:李晶洁;曲秀芬;黄永麟;苏亚芬;纪树彦;杜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家兔动作电位时程跨室壁离散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

    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MI)(MI后3个月),远离MI中心区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的改变.结扎家兔左前降支造成MI模型,3 个月后酶解分离左室游离壁远离MI中心区的三层(Epi、M、Endo)心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细胞动作电位(AP)和L型钙电流(ICa,L),并观察三层心肌细胞AP时程(APD)的离散性(TD-APD)变化.结果:MI后3个月,远离MI区的三层心肌细胞的APD明显延长,其中Endo心肌细胞的APD明显短于Epi和M心肌细胞(P<0.01).陈旧性MI组(OMI) 与假手术组(Sham)及对照组(Control)比较,TD-APD显著增加(288.32±19.56 vs 228.45±13.94,210.32±17.43 ms,P<0.01).且在OMI组,ICa,L的幅值增加,但密度降低,其中Endo的ICa,L密度降低明显(+10 mV时,从16.12±1.60降至10.73±0.06 pA/pF,降低了33.43%,Epi从16.59±0.50降至11.75± 0.69 pA/pF,降低了29.17%,M细胞从18.70±1.03降至 13.27±1.05 pA/pF,降低了29.03%,P<0.05).结论:MI 3个月后远离MI区的心肌细胞ICa,L密度明显降低,且以Endo降低明显,三层心肌细胞的APD明显延长,并且Endo心肌细胞的APD明显短于Epi和M心肌细胞,TD-APD明显增加.

    作者:马杰;李泱;张存泰;肖建民;陆再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台湾心脏移植——台北振兴医院经验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双上肺静脉口治疗心房颤动一例

    采用射频消融电学隔离双上肺静脉口成功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例.电学隔离法有如下几个优点:①以环型肺静脉(PV)标测电极导管精确地显示整个环型管壁的电活动及靶点位置,引导靶肺静脉的电学隔离.②消融终点不仅要求自发或诱发的房性早搏/房颤消失,而且要求消除靶肺静脉口所有的PV电位,它在窦性心律下或起搏冠状窦远端下即可消融和判断终点(靶肺静脉电学隔离),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③在肺静脉开口部(或近端)消融,较少出现PV狭窄.

    作者:陈慧敏;Edward Rowland;曾欣;温红梅;董俊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持续心电监护下证实的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AMI后VT患者16例,按常规方法静脉应用胺碘酮,72 h内VT控制率累计达93.8%,未见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后早期VT安全、有效.

    作者:陈永生;雷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1男性,VT发作长持续达27 h,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QRS波宽260 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存在V3现象,右束支消融成功.例2女性,VT发作病史7年,呈无休止性VT发作,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发作时其QRS波宽为140 ms,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V波前有稳定的H波,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特发性VT.

    作者:李学斌;郭继鸿;张海澄;许原;丁振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参数探讨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相关无创预测参数.78例EH患者按有无PAF分为二组,对比分析一般临床特征、24 h动态血压(ABPM)、标准12导联心电图(ECG)、多普勒超声等临床数据,多元逐步回归探讨PAF的预测参数.结果:与无PAF组比较,PAF组ABPM显示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均值偏高(160.1±8.1 vs 147.6±8.6 mmHg,169.9±7.2 vs 159.8±7.8 mmHg,149.8±11.1 vs 130.7±10.1 mmHg,P均< 0.01);ECG宽P波(Pmax)、P波离散度(Pd)偏大(122.7±11.7 vs 108.5±7.6 ms,46.6±5.4 vs 31.5±6.7 ms,P均<0.01);多普勒超声提示左房直径(LA)较大(48.5±5.7 vs 37.7±3.2 mm,P<0.01),左室肥厚(LVH)比例增加(12/27 vs 16/51,P<0.01),舒张期二尖瓣流量A波大速度较小(36.4±6.7 vs 61.2±5.2 cm/s,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Pd、LVH、LA、A波大速度均是预测PAF的独立参数.结论:EH患者夜间收缩压均值、Pd、LVH、LA、A波大速度是预测PAF的独立参数.

    作者:邹?;王晋明;肖秀金;张庆华;吴钢;朱中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分析8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16例术后发生了心律失常,其中以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为60.0%,其次为法乐氏四联症、左房粘液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低为房间隔缺损(5.6%).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差似乎成正向联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16例经针对促发因素及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心律.

    作者:胡仁崇;皮勇;顾向亮;刘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