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晓钢;王国斌
我科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采用美国DIPMED810nm激光治疗仪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病人1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0.年龄19~58岁,平均32.5岁.单侧病变8例,双侧病变10例,共28条肢体.临床表现以小腿内侧浅静脉迂曲扩张或曲张成团为主.5例无症状.13例有下肢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酸胀或沉重症状,其中4例出现足踝部的皮肤营养性变化.彩超检查示下肢深静脉通畅,股静脉和静脉瓣膜功能良好.临床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
作者:陈学东;刘刚;王育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在84.33%的情况下隐动脉起源于膝降动脉,膝降动脉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终末支在小腿内侧胫骨粗降水平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有恒定的吻合.结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逆行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与软组织缺损.
作者:喻爱喜;张仲宁;陶圣祥;张建华;戴冀斌;李明善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应用血管腔内外科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1979年Mathias等首次应用颈动脉球囊扩张术(PTA).为克服PTA的不足,1989年支架被第一次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术中,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CAS.1995年Bergeron等首次报道了应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3例.以后又有学者作了相继报道,综合各家报道,其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雪岩;朱雯霞;陆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下肢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例下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2例,瘤腔内修补6例,静脉补片1例,动脉端端吻合2例,血管旁路移植1例,动脉结扎3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同时行静脉瘘口修补.15例全部治愈,10例获随访0.5~10年,无肢体缺血.结论下肢假性动脉瘤大部分与外伤有关,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均可诊断.部分病人可采取超声引导下压迫保守治疗,大部需要手术解决,主干动脉需要行动脉重建.
作者:刘巍立;彭晓晖;李雪岩;刘红;王红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自1998~2003年,对4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了国产吻合器行保肛手术,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5~68岁.肿瘤下缘距肛缘4~7 cm 12例,7~8 cm 31例.Dukes分期:A期10例,B期23例,C期10例.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1例.
作者:吴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3 d内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得到治疗,其中114例经血管内栓塞,46例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血管内治疗,78例完全闭塞,21例闭塞95%,10例闭塞90%,5例闭塞85%.出院时优83例,良19例,差1例,死亡11例.显微手术46例,术后2周行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全部夹闭.出院时,优24例,良10例,差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是杜绝再次出血的危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余泽;马廉亭;杨铭;秦尚振;束枫;潘力;李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围手术期误吸的直接后果可造成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即刻窒息死亡.因而,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误吸的预防和处理.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住院病例中发生误吸28例,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原发病包括胃癌4例,重症胰腺炎1例,腹部外伤8例,重症破伤风1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18~73岁.本组28例中,胃内容物(胃液、食物)反流为常见误吸原因,共13例,其它的原因为血凝块、痰液阻塞气管、支气管.
作者:全卓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胃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检测CTLs杀伤活性,和用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胃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裂解物能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胃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可达83%;致敏的DC组中IL-12与TNF-α的浓度(1161±239 pg/ml,1044±312 pg/ml)显著高于未致敏的DC组(P<0.05).结论 DC能呈递胃癌裂解物,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
作者:沈万森;孙华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症是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旁路术.但是在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的病例中,大约有25%的病例动脉狭窄部位位于膝关节平面以下[1],包括胫腓干狭窄或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支狭窄,这些病人大多数伴有糖尿病.对于这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治疗仍然比较棘手.虽然有经验的作者报道膝下动脉旁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这类手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这类病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手术的风险较大,加上局部血管条件不佳,大约有37%的膝下动脉闭塞不适合行旁路手术.另外由于膝下动脉口径较小,移植物和吻合口通畅性难以维护,加之国内血管外科起步较晚,这些手术尚未能够广泛开展.
作者:景在平;梅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内甲状腺肿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内甲状腺肿28例.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4例(86%).坠入性胸内甲状腺肿26例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2例.手术入路分别为颈部领式切口11例,低位领式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开9例,开胸法6例,颈胸联合切口2例.术后并发症3例(10.7%),为出血和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X线胸片、CT检查、同位素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胸内甲状腺肿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物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出血和喉返神经损害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可通过术中防范措施来预防.
作者:程可洛;何悦概;钱定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性疾病主要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4年,Dotter首次成功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症.随着影像技术,材料工程学之迅速发展,血管腔内外科技术(即可称微创治疗)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方面,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而受到患者和血管外科医师的青睐.这些技术包括PTA、血管腔内支撑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激光辅助腔内成形术(LABA)和机械性硬化斑块切除术,超声消融以及血管镜技术等.本文拟就这些技术的应用作一赘述.
作者: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1995年以来,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Mesh Plug(填塞网片)为328例腹股沟疝病人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现将手术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8例,男305例,女23例.年龄38~81岁,平均62.6岁.其中腹股沟斜疝237例,复发性斜疝28例,内环口直径<2.5 cm的205例,内环口直径>3 cm的5例;直疝51例,复发性直疝12例,其中后壁明显薄弱的11例,伴有排尿困难的7例.
作者:程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992年Gagner率先报道了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同年Gaur介绍了侧位腹膜后肾上腺切除,尽管操作空间小,但更安全,侵袭性更小,避免了腹膜的刺激和肠道的损伤.随着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出现,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逐步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已成为肾上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我们从2001年12月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经后腹腔径路行肾上腺手术100余例,通过手术及编辑出版手术录像,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体会,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作者:王东文;曹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动脉疾病可导致重要器官和肢体供血不全以及形成动脉瘤和破裂出血,其危险性、治疗上的紧迫和及时性以及技术上的挑战性常远胜于静脉和淋巴疾病,其诊治水平常代表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如何提高动脉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为血管外科的重要课题.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动脉旁路术前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物的评估方法.方法应用静脉造影和双功彩超对动脉旁路术前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物进行评估,并与术中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应用双功彩超对年轻对照组、老龄对照组及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自体大隐静脉进行检测,并计算它们的管径和弹性顺应性.结果大隐静脉造影测定的管径低于术中直接测定的管径值(P<0.05).双功彩超评估大隐静脉,在平卧时测得的管径小,站立时静脉明显扩张,充血试验时测得的管径大,以年轻对照组为明显.动脉硬化组在站立位和充血试验时超声测得的大隐静脉管径与术中探查测得的管径无明显差别(P>0.05).年轻对照组弹性顺应性好,老年对照组和动脉硬化组的弹性顺应性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双功彩超采用合适的体位与方法可正确地评估大隐静脉的管径,通过测定大隐静脉的弹性顺应性可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作者:孙建;陆信武;蒋米尔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对25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30条下肢行内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部浅静脉分段结扎、保留大腿段大隐静脉主干,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单侧20例,双侧5例,共30条下肢.男21例,女 4例.
作者:于洪武;章功年;梁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骨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难题.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不同原发肿瘤所引起成骨性骨转移瘤采用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对部分病人行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何家湖;郑小宁;杨德平;曹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是各类损伤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机理为动脉壁损伤后,动脉血经损伤的动脉壁裂口进入裂口周围的组织间隙,在组织间形成血肿.由于此血肿与动脉血流相通,故血肿呈搏动性.在动脉压力的作用下,血肿可不断增大.因为包裹血肿的周围的瘤壁组织为纤维性组织,不含组成正常血管壁的三层组织,故称为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不断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障碍;可破裂造成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血肿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败血症;瘤腔内的血栓可能由于血流的冲刷而脱落,流向远端,造成远端组织器官的急性动脉栓塞和缺血.因此,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旦确定,应尽快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金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处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3年2月~2003年1月收治的38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术前确诊17例(44.7%),35例治愈(92.1%),3例死亡(7.9%);发生并发症8例(21.1%),术后继发出血和胰漏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闭合性胰腺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取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外科治疗的关键.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影响胰腺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栋才;周建平;袁联文;舒国顺;周家鹏;李永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随着脑死亡被许多国家接受为临床死亡的标准,如何安全、准确而又简便地判断脑死亡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目前脑死亡的诊断是通过临床判断和辅助检查来确立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但关于其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价值仍存有异议.近年研究表明血清或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是反映神经元损害程度的一个灵敏的指标.血清NSE浓度的变化能否为脑死亡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脑死亡患者进行了血清NSE检测及脑电图监测,以期为脑死亡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胡克琦;陈谦学;叶应湖;黄乔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