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远端流出道不良的下肢动脉缺血腔内微创治疗

景在平;梅志军

关键词:动脉缺血, 下肢, 微创治疗, 腔内
摘要: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症是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旁路术.但是在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的病例中,大约有25%的病例动脉狭窄部位位于膝关节平面以下[1],包括胫腓干狭窄或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支狭窄,这些病人大多数伴有糖尿病.对于这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治疗仍然比较棘手.虽然有经验的作者报道膝下动脉旁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这类手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这类病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手术的风险较大,加上局部血管条件不佳,大约有37%的膝下动脉闭塞不适合行旁路手术.另外由于膝下动脉口径较小,移植物和吻合口通畅性难以维护,加之国内血管外科起步较晚,这些手术尚未能够广泛开展.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切除术中漏诊分析

    随着胆囊切除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中漏诊也屡见不鲜.我们报告近5年来所遇到的5例典型的胆囊切除术中漏诊病例,旨在引起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临床资料例1,男,32岁,上腹部疼痛约1 d,B超检查提示为胆囊结石,外院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未置引流.术后12~24 h病人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腹胀、无尿、HR160次/分,经会诊考虑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穿抽出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明显增高,给予局麻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并行腹腔灌洗,同时禁食、腹腔减压、应用善宁等,病情逐渐稳定,2周后病愈出院.

    作者:杨文奇;韩文秀;汪正广;孟翔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内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加大腿段大隐静脉主干保留手术25例体会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对25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30条下肢行内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部浅静脉分段结扎、保留大腿段大隐静脉主干,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单侧20例,双侧5例,共30条下肢.男21例,女 4例.

    作者:于洪武;章功年;梁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疾病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性疾病主要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4年,Dotter首次成功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症.随着影像技术,材料工程学之迅速发展,血管腔内外科技术(即可称微创治疗)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方面,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而受到患者和血管外科医师的青睐.这些技术包括PTA、血管腔内支撑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激光辅助腔内成形术(LABA)和机械性硬化斑块切除术,超声消融以及血管镜技术等.本文拟就这些技术的应用作一赘述.

    作者: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诊断流术后再出血23例分析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威胁着病人的生命.我院自1990年8月至 2002年8月期间急诊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EGVB169例,术后6周内发生再出血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杰;张新民;宋劲松;罗良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处理与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处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3年2月~2003年1月收治的38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术前确诊17例(44.7%),35例治愈(92.1%),3例死亡(7.9%);发生并发症8例(21.1%),术后继发出血和胰漏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闭合性胰腺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取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外科治疗的关键.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影响胰腺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栋才;周建平;袁联文;舒国顺;周家鹏;李永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远端流出道不良的下肢动脉缺血腔内微创治疗

    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症是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旁路术.但是在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的病例中,大约有25%的病例动脉狭窄部位位于膝关节平面以下[1],包括胫腓干狭窄或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支狭窄,这些病人大多数伴有糖尿病.对于这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治疗仍然比较棘手.虽然有经验的作者报道膝下动脉旁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这类手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这类病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手术的风险较大,加上局部血管条件不佳,大约有37%的膝下动脉闭塞不适合行旁路手术.另外由于膝下动脉口径较小,移植物和吻合口通畅性难以维护,加之国内血管外科起步较晚,这些手术尚未能够广泛开展.

    作者:景在平;梅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胃癌肿瘤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目的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胃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检测CTLs杀伤活性,和用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胃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裂解物能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胃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可达83%;致敏的DC组中IL-12与TNF-α的浓度(1161±239 pg/ml,1044±312 pg/ml)显著高于未致敏的DC组(P<0.05).结论 DC能呈递胃癌裂解物,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

    作者:沈万森;孙华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股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索股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方法.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股血管损伤30例.对于不能确诊的病例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根据四肢血管损伤功能评定分级标准,优21例,可8例,差1例.平均随访3年(1~6年),截肢1例,足趾末端坏死1例,部分肌肉坏死3例,无死亡.结论治疗股血管损伤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利用正规的显微外科技术处理血管及恰当的术后治疗.

    作者:陈德杰;谭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是各类损伤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机理为动脉壁损伤后,动脉血经损伤的动脉壁裂口进入裂口周围的组织间隙,在组织间形成血肿.由于此血肿与动脉血流相通,故血肿呈搏动性.在动脉压力的作用下,血肿可不断增大.因为包裹血肿的周围的瘤壁组织为纤维性组织,不含组成正常血管壁的三层组织,故称为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不断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障碍;可破裂造成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血肿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败血症;瘤腔内的血栓可能由于血流的冲刷而脱落,流向远端,造成远端组织器官的急性动脉栓塞和缺血.因此,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旦确定,应尽快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金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填塞网片行腹股沟疝修补的体会

    我院1995年以来,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Mesh Plug(填塞网片)为328例腹股沟疝病人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现将手术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8例,男305例,女23例.年龄38~81岁,平均62.6岁.其中腹股沟斜疝237例,复发性斜疝28例,内环口直径<2.5 cm的205例,内环口直径>3 cm的5例;直疝51例,复发性直疝12例,其中后壁明显薄弱的11例,伴有排尿困难的7例.

    作者:程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胸腹部联合损伤患者树突状细胞数量与表面标志的变化

    目的讨胸腹联合损伤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方法胸腹联合损伤患者(26例,胸腹联合损伤组)24h内和健康人(10例,对照组)外周血分离出D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DC数量(CMRF-44标记法)及DC表面HLA-DR、CD80、CD86表达水平以及DC诱导的T细胞反应性增殖.结果胸腹联合损伤组DC细胞数为(7.5±3.3)×106/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9±5.1)×106/L(P<0.01).胸腹联合损伤组DC表面HLA-DR及CD80、CD8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DC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胸腹联合损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腹联合损伤患者早期外周血DC数量少,功能低下,与创伤早期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作者:白祥军;唐朝晖;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PRL瘤14例,GH瘤8例,ACTH瘤5例,多分泌腺瘤10例,无功能瘤13例;经翼点入路48例,2例经右眉上锁孔入路.结果全切除肿瘤35例,大部分切除9例,部分切除6例.MRI随诊3个月~2年,4例有复发.结论翼点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是治疗垂体腺瘤及复发垂体腺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军民;薛德麟;马廉亭;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李俊;李爱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总结分析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CT或彩色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动脉扩张成瘤,梭形或球形,7例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以及15例脾动脉瘤和脾脏切除者均获得临床治愈.1例术后3年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4年死于心肌梗塞,余病例随访2~5年均健康生活、无复发.4例介入治疗者1例术后6 d出现脾脏部分梗塞、继发感染,静脉应用大量抗生素7 d后得到控制,治愈出院,余3例动脉瘤消失,脾脏萎缩,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CT、彩色超声对脾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脉瘤切除是脾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其近远期疗效较好;介入治疗在严密观察和预防继发感染的条件下实施亦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春喜;胡海地;梁发启;李荣;彭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泌尿外科手助腹腔镜手术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手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主要是利用一个7~8 cm的切口,将一个既能保护伤口,又能起到防漏气作用的手助装置塞进切口,手术者将左手通过此装置伸入腹腔内(如为左利者,则为右手)进行操作,同时又维持气腹,其余部分与标准腹腔镜手术(pure laparoscopic surgery或standard laparoscopic surgery)基本类似.现就手助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应用的历史、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谢立平;秦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局部病理改变及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方法 3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RASV)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15例、室间隔缺损(VSD)26例.补片修补35例,其中合并VSD的均以一片法修补,合并AI的主动脉瓣置换(AVR)6例,主动脉瓣成形4例.手术取材作病理检查5例.结果本组36例中手术死亡2例(5.6%).存活的34例病人均经门诊复查或通信随访0.3~18年,其中2例死亡.病理检查见RASV合并VSD的瘤壁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玻璃样变性.结论主动脉窦壁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可能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探查其病变程度,酌情一期矫正,瓣膜损伤明显时宜行主动脉瓣置换,对主动脉瓣环细小的病例,可借修补VSD和RASV的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环.

    作者:朱水波;殷桂林;张殿堂;胡健才;张晓明;庞大志;王荣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115例临床分析

    无张力疝修补术被誉为疝手术的里程碑.我们1997~2001年采用GORE-TEX公司生产的Mycromesh补片及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Bard mesh补片行疝修补术115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峰;郑启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对荷瘤大鼠胃癌模型炎性介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对荷瘤大鼠胃癌模型炎性介质影响.方法采用人胃癌细胞(MGC80-3)皮下接种建立大鼠胃癌模型40只,实验组注射SEA,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大鼠体内炎性介质水平.结果荷瘤大鼠模型SEA处理以后,血清IL-1β,IL-6,IL-12,TNF-α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尤其以血清IL-1β内毒素水平上升明显(P<0.01).结论超抗原SEA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舒晓钢;王国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应用血管腔内外科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1979年Mathias等首次应用颈动脉球囊扩张术(PTA).为克服PTA的不足,1989年支架被第一次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术中,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CAS.1995年Bergeron等首次报道了应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3例.以后又有学者作了相继报道,综合各家报道,其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雪岩;朱雯霞;陆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下肢假性动脉瘤15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下肢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例下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2例,瘤腔内修补6例,静脉补片1例,动脉端端吻合2例,血管旁路移植1例,动脉结扎3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同时行静脉瘘口修补.15例全部治愈,10例获随访0.5~10年,无肢体缺血.结论下肢假性动脉瘤大部分与外伤有关,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均可诊断.部分病人可采取超声引导下压迫保守治疗,大部需要手术解决,主干动脉需要行动脉重建.

    作者:刘巍立;彭晓晖;李雪岩;刘红;王红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气管误吸的预防与处理(附28例临床分析)

    围手术期误吸的直接后果可造成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即刻窒息死亡.因而,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误吸的预防和处理.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住院病例中发生误吸28例,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原发病包括胃癌4例,重症胰腺炎1例,腹部外伤8例,重症破伤风1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18~73岁.本组28例中,胃内容物(胃液、食物)反流为常见误吸原因,共13例,其它的原因为血凝块、痰液阻塞气管、支气管.

    作者:全卓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